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RS技术的石期河流域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期河流域19912、002年两期遥感数据进行一系列标准化处理,运用混合像元模型反演出植被覆盖度,求解出石期河流域1991~2002年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个石期河流域植被覆盖水平呈逐步退化的趋势。1991~2002年,石期河流域植被覆盖总面积由909.259 km2减少到882.611 km2,减少了19.993 km2,占到整个流域面积的2.19%。植被覆盖地区的覆盖度水平也有明显的变动,主要体现在中等植被覆盖度(50%~80%)面积的不断缩小,低植被覆盖度(<30%)面积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RS与GIS方法的海南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植被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该文以 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 ,以GIS为工具对海南岛的植被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海南岛建省后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加剧 ,人工植被面积明显增加 ,但空间差异大 ;自然植被面积减少 ,边缘线在向中部山区退缩 ,森林生态系统有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杭州地区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志勇  张慧  张军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618-4619
对2000年10月和2005年10月杭州地区的MODIS数据应用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间序列借助“等密度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分析近6年来杭州地区植被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地区植被有大幅度增加,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山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方法]利用1975、1994、2001、2004年间的四期Landsat TM/MSS影像,采用基于植被指数的像元二分法计算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山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对研究区1975 ~ 2004年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山区的植被覆盖度由1975年的79;下降为2004年的70;;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1 054 km2;植被覆盖度在50;~100;的退化面积最大,为611 km2.四个时期中1994年植被覆盖较高,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为81;,2001年植被覆盖为最低,只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60;.三个时间阶段中1994~2001年退化最为严重植被,退化的总面积为5 91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0.4;.[结论]吉尔吉斯斯坦中部山区的植被退化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针对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借助人工干预和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改善吉尔吉斯斯坦中部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方元  陈利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99-10600
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对东莞市耕地资源进行流失和转化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扩张压力下,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其中1988—1995年是耕地面积减少数量最主要的时期,70%以上耕地流失为建设用地;其他的土地类型也在向耕地转变,水域和林地是转化为耕地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6.
喻铮铮  吴国玺  刘良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159-7161,7168
遥感影像以其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在环境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研究应用遥感技术,以1979年和200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对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植被覆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植被覆盖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生态景观指标分析方法,对植被变化进行了景观生态学评价,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的景观破碎度急剧增加,景观生态质量下降显著;2005年的景观及各植被覆盖景观类型被边界切割程度及其破碎化程度均高于1979年,且景观尺度上的斑块形状更为复杂,由于斑块形状及分维数受地形、地貌、其他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相对固定,因此,影响景观斑块形状及其分维数的因素主要来自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2—2002年的LAI资料,采用EOF、最小二乘法等方法,研究了欧亚中高纬地区春、夏季植被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欧亚地区春季植被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欧亚地区春季植被异常有"全区一致型"、"东西两端与中间差异型"和"东西差异型"3种模态;欧亚地区夏季植被异常有"全区一致型"、"东西两端与中间差异型"两种模态;总体来看,近20年欧亚地区植被呈现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基本概况研究萧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根据研究目标,确定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ENVI 4.7遥感软件对萧县不同时期的TM影像进行对比分析,解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等遥感信息,分析并计算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将土地利用分为耕地、植被、水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五种类型。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五陵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指导。在五陵原土地覆被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应用1964,1988,2005,2010年4期遥感影像,分析近40 a间五陵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园地、城乡建设用地、道路的范围在扩大,耕地、水体、未利用土地的范围在缩小,林地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园地与城乡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最为频繁,大量耕地转变为园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结合五陵原社会经济资料对其变化驱动因素加以分析,认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形式改变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  相似文献   

12.
胡天然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158-11162
以1992、2001、2010年3个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TM为主要数据源,基于RS与GIS,分别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解译和提取,获得1992~2010年肇州县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数据,由此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定量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肇州县林地面积在迅速的增加,随着当地农牧业投入的加大以及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草地面积也在迅猛增长,同时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影响下,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且其他用地的开发利用速度较快。从区域LUCC空间动态度来看,肇州县土地利用变化逐渐由基本处于双向转移平衡状态向单向不平衡转移状态转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0年以来的MODIS数据,计算出NDVI指数,基于变化矢量分析方法对吉林省2000年以来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吉林省平均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2)2000—2022年植被指数变化以中、低变化为主,其中高变化主要集中在吉林省西部草地,中变化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农田分布区域;(3)NDVI变化整体表现为稳中略增,增加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西部,减少区零星分布在各地区;(4)2000—2022年吉林省草地植被变化强度较大,NDVI变化整体表现为稳中有增的趋势,并且增加较为明显;(5)2000—2022年吉林省森林植被变化强度以中、低变化为主,NDVI表现为波动中平稳变化,没有明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96-12598,12693
利用西北地区植被数据(GIMMS-NDVI),以绿度变化率和偏相关分析法为基础,分析了西北地区不同生态分区NDVI的年际变化,并研究了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要素在空间上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东部和西北部植被覆盖较好,研究区的西部盆地区和西南部的高寒区,植被覆盖较差;不同生态分区NDVI的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与降水的相关性,但降水是限制性因子,决定着ND-VI与降水相关的密切程度;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中东部,NDVI与水热要素的相关性由草原、草甸、阔叶林向荒漠逐步减弱,极端干旱荒漠区相关性最小。  相似文献   

15.
襄阳市北部地区简称"襄北地区",该地区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仅为9.13%。针对此问题,从现有林地、防护林建设、生态修复、林业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优化五个角度进行探讨,分析了提升襄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结合数理统计等方法,定性定量分析了1986~2006年韩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特征.结果表明,韩江流域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和耕地的急剧减少,未利用地的迅速减少导致后备用地压力很大,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属于快速变化型.研究结果对制定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182-184
通过借助RS、GIS技术,基于高昌故城区域三期(1994、2004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光谱特征结合非监督分类和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解译并获取土地利用的定量数据。结果表明高昌故城遗址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有较明显的变化:1994~2004年高昌故城北部地区的部分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变成为居民用地。南部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形式为:农用地转化为未利用地。2004~2016年高昌故城北部地区的部分农用地转化为居民用地,而南部地区土地未利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基于对高昌故城保护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可知人为驱动因素中,人口不断增长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故城遗迹管理和保护应对该因素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永安、连城、漳平、新罗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年均降水、气温及土壤资料,结合改进的NPP模型及生产力修正系数,实现研究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以及林木产量的反演,并对各生产力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县(市、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总体水平较高,介于1 693.01~2 312.03 g/(m^2·a),平均值达到2 112.65 g/(m^2·a);各县(市、区)森林生产力介于484.1~2 001.5 g/(m^2·a),差异较大,平均值为1 682.03 g/(m^2·a),仅为森林气候生产力均值的79.6%,说明林地土壤肥力对森林生产力影响显著;各县(市、区)林木产量介于4.3~17.7 g/(m^2·a),平均值为14.9 g/(m^2·a)。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DIS NDVI和NPP数据,选取包括气温和降水量的宝鸡11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指标,分析了宝鸡地区2001~2013年植被覆盖规律的时空变化。运用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13 a宝鸡地区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进一步对宝鸡地区年均NDVI、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NDVI以0.032/10 a的速度上升,较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的增速(0.007/10 a),且2001~2002、2003~2004年两个年份段为年均NDVI值的两次高恢复期;植被覆盖以轻度改善为主,基本不变和中度改善次之,严重退化和中度退化最弱。除个别地区外,植被覆盖恢复状况整体上呈稳中上升的较好趋势;宝鸡全区植被覆盖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均较好,大部分地区呈现正相关;退耕后10 a,NDVI与NPP具有同步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MODIS NDVI和NPP数据,选取包括气温和降水量的宝鸡11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指标,分析了宝鸡地区20012013年植被覆盖规律的时空变化。运用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13 a宝鸡地区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进一步对宝鸡地区年均NDVI、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植被覆盖规律的时空变化。运用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13 a宝鸡地区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进一步对宝鸡地区年均NDVI、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NDVI以0.032/10 a的速度上升,较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NDVI以0.032/10 a的速度上升,较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的增速(0.007/10 a),且20012006年植被覆盖的增速(0.007/10 a),且20012002、20032002、20032004年两个年份段为年均NDVI值的两次高恢复期;植被覆盖以轻度改善为主,基本不变和中度改善次之,严重退化和中度退化最弱。除个别地区外,植被覆盖恢复状况整体上呈稳中上升的较好趋势;宝鸡全区植被覆盖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均较好,大部分地区呈现正相关;退耕后10 a,NDVI与NPP具有同步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