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膜下滴灌条件下花生高产栽培适宜的施肥方式,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以不灌水不追肥为对照,在花生生育期间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设置7个追肥处理,开展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分次施肥对花生衰老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追肥均可不同程度提高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  相似文献   

2.
膜下滴灌追肥时期和次数对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膜下滴灌适宜的追肥时期和次数,在大田条件下,以青花7号为供试材料,在花生生育期施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等量施肥量下不同生育时期追施试验,研究膜下滴灌追肥时期和次数对花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时期追肥均有利于提高花生叶片光合性能并增加产量。就追肥时期而言,追肥效果为花针期结荚期饱果期;就追肥次数而言,分次追肥效果优于1次追肥,即在3个追肥时期中,追肥时期越早、前期追肥量越大和分次追肥越有利于促进花生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提高,而分次追肥既有利于提高花生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又能缓解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下降。追肥通过提高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单株荚果数和出仁率而提高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而分2次追肥提高产量幅度最大,分3次追肥提高产量幅度反而下降。因此,本研究表明花针期和结荚期追肥有利于花生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育时期膜下滴灌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生品种山花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膜下滴灌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促进花生植株生长,其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单株叶面积、生物量均大于CK;显著增加花生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a/b值;对百果重、百仁重、单株结果数、出米率、荚果和籽仁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花针期滴灌、花针期和结荚期滴灌两处理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增产幅度均在7%以上,而结荚期滴灌荚果和籽仁产量增幅仅分别为3.61%和5.08%。膜下滴灌有利于促进花生的生长发育,提高花生产量,在花针期进行膜下滴灌补水,增产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膜下滴灌氮肥运筹对花生光合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在氮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以花生品种青花7号为材料,设置了6种氮肥运筹方案。各处理基施∶花针期追肥∶结荚期追肥的氮肥比例分别为5∶0∶0(T2),3∶1∶1(T3),2∶2∶1(T4),1∶2∶2(T5),1∶3∶1(T6),0∶3∶2(T7),以不施氮肥处理(T1)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T6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了叶片丙二醛含量。特别是在花生生长发育后期仍然使叶片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叶片衰老,从而利于产量的形成。综上,本研究条件下,青花7号以基施∶花针期追肥∶结荚期追肥按1∶3∶1比例为最优氮肥运筹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木薯和花生间作模式下2种作物光合与干物质积累特性,以木薯和花生间作行数比为2∶4模式为对象,木薯单作(SC)、花生单作(SP)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该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木薯用IC表示,花生用IP表示)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点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花生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定植后92 d之前的实际产量大于预期产量,之后的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开始下降;木薯实际产量从定植后75 d到收获均大于预期产量,且实际产量的增加速度大于预期产量的增加速度。(2)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度(Pnmax)和光饱和点(LSP)均显著高于SC;苗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暗呼吸速度(Rd)小于SC。荚果膨大期,IP植株叶片的光补偿点(LCP)、LSPRd均显著低于SP,表观量子效率(α)显著高于SP。(3)IC通过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延长快增期持续天数和提高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来达到增加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IP通过提早快增期开始时间和快增期结束时间来缩短快增期持续天数,并使其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最终使IP的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下降。综上表明,木薯通过提高光能截获和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自身消耗来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后期由于高位作物的遮荫影响其生长发育,但在荚果膨大期IP通过降低LCPLSP来提高对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Rd来增加花生体内营养物质的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6.
在辽西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以花生品种阜花12号为材料,研究膜下不同水肥滴灌量对花生土壤微生物量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可适当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苗期灌水1次,花针期和饱果期分别灌水3次时,在整个生育期水肥滴灌量偏多,其产量低于较之灌水量少的两个处理,且WUE较低;苗期不灌水,仅在花针期和饱果期分别灌水1次时,其产量与WUE相对较高。说明本地区膜下滴灌量应根据当年降水量灵活掌握,雨水相对偏多的年份可少量滴灌,分别在花针期与饱果期滴灌一次(10m^3/667m^2),并随水追肥满足花生生育中后期的营养需求;在春早年份苗期也可滴灌一次达到保全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膜下滴灌追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膜下滴灌条件下花生花针期最适的施肥量,以花育25号为材料,在同一灌水量水平下设3个追肥处理,分别为尿素45 kg·hm~(-2)和磷酸二氢钾60 kg·hm~(-2)(T1)、尿素67.5 kg·hm~(-2)和磷酸二氢钾90 kg·hm~(-2)(T2)、尿素90 kg·hm~(-2)和磷酸二氢钾120 kg·hm~(-2)(T3)。研究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针期追肥可显著降低花生营养器官生物量,增加花生经济产量,提高收获指数,增加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膜下滴灌追肥处理能增加花生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及出仁率,提高花生籽仁脂肪、油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比值(O/L)。因此,花生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提高单株有效结果数、荚果饱满程度及提高单果质量实现的。花生荚果产量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增加收益及肥料投入成本,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T1和T2处理是达到高产高效的追肥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层减量施肥对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分层减量施肥对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层施肥和分层减量施肥均可提高花生LAI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营养器官、果针(子房柄)和荚果干物质积累,花生单株结果数、果质量和荚果产量显著提高。三层施肥效果优于二层施肥,施肥层次相同,随施肥量的减少花生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呈降低趋势。在机械化施肥条件下,分层减量施肥可作为实现花生减肥增效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膜下滴灌春玉米氮素吸收规律与增产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春玉米膜下滴灌条件下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干物质积累以及氮肥的增产作用,提出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能够增加膜下滴灌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能力,过量施氮导致干物质及氮素累积降低;玉米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300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此时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以及生理利用率均达到最大.采用二次曲线拟合,计算最佳施氮量为291.80 kg/hm2,此时最高产量为14 964.54 kg/h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膜下滴灌种植方式,研究黑龙江大庆地区玉米基于叶龄指数管理的氮肥施肥次数及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率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次追肥(T3,叶龄指数30%、60%、100%等比例3次追肥)条件下、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时,玉米子粒产量最高,为12 405.29 kg/hm~2,显著高于T3条件下其他追氮量处理,显著高于覆膜传统追肥处理和覆膜不施肥处理。在追氮量为120 kg/hm~2处理下,T3显著高于T2(叶龄指数30%和60%等比例2次追肥)和T5(叶龄指数30%、45%、60%、100%、抽雄吐丝后15 d等比例5次追肥)追肥处理(P0.05)。成熟期氮素吸收量表现为T3处理、追氮量150 kg/hm~2时最大,达241.82 kg/hm~2,比T2和T5追肥处理提高3.8%和1.6%,比T3处理下各追氮量处理提高0.6%~37%。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雨养条件为对照,研究3种灌溉处理(滴灌、覆膜滴灌、覆膜限量补灌)对玉米相对叶绿素质量浓度(SPAD值)、光合特性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不同膜下滴灌节水增产的效果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覆膜增加玉米苗期叶绿素质量浓度,在拔节期覆膜的作用减弱,抽雄期SPAD值依次为覆膜限量补灌覆膜滴灌滴灌雨养。与对照相比,覆膜滴灌、覆膜限量补灌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分别增加22.8%~52.8%和20.3%~48.0%;玉米产量增加1 261 kg/hm2和1 300 kg/hm2,增产12.7%和13.1%;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83 kg/m3和1.23 kg/m3,提高水分生产效率0.30 kg/m3和0.36 kg/m3。覆膜限量补灌在不影响光合产物积累的基础上,比覆膜滴灌节水60%。  相似文献   

12.
在辽西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以"阜花17号"为材料,研究膜下滴灌不同施肥种类对花生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4(N P K Ca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均处于较理想的状态,说明随水追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并配施硝酸钙,能较好地促进花生中后期的生长,最高产量达308.3kg/667m2。  相似文献   

13.
在3种灌溉频次(间隔4 d、7 d、10 d)下,对比研究棉花蕾期、花期、花铃期、吐絮期等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平均叶倾角、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情况,探讨了不同膜下滴灌模式对增产的效果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下不同灌溉频次对棉花的SPAD值、LAI及干物质积累有较大影响,对棉花叶倾角影响较小。灌溉间隔为7 d时棉田的SPAD值在盛铃期到吐絮期处于较高水平,LAI从开花期到吐絮期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干物质积累在盛花期高于其他处理,最高籽棉产量达到了495.7 kg·(667 m-2)。  相似文献   

14.
以冀东地区花生主栽品种唐花9号为试材,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花生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冀东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采用两种不同厚度白膜和黑膜进行试验,以不覆膜为对照,测定不同覆膜处理下花生生理性状(包括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结果显示,覆膜处理与对照不覆膜比较,花生株高和水分利用效率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北疆膜下滴灌棉花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以新陆早57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3种灌水分配方案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总灌水量为4500 m3·hm-2时,分8次灌溉最合理,棉花产量最高;首次灌溉时间推迟或者灌水量不足,均会造成水分胁迫,降低棉花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向果实中的分配量,最终造成产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为保障夏花生出苗和高产高效,本研究采用漫灌和膜下滴灌两种灌溉方式,系统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夏花生田土壤理化性状、植株养分积累、肥料利用率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各土层地温在昼间7:00、9:00、11:30及14:30均高于漫灌,但滴灌处理土壤容重在0~15 cm土层显著低于漫灌。滴灌处理显著增加了0~30 cm土壤含水量,且提高了各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和花生茎、叶、果壳中氮和磷含量,显著提高了花生荚果氮含量及积累量和花生茎、叶中磷和钾的积累量。与漫灌相比,滴灌处理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33.0%、33.9%、36.4%;夏花生产量显著提高,达17.8%。综合分析表明,膜下滴灌提高了花生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增强了作物对土壤养分与水分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施氮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北疆地区滴灌春小麦生产中氮素管理提供依据,以新春6号为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施纯氮0、150、300、450和600 kg·hm-2,分别用N0、N1、N2、N3、N4表示),分析了施氮量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春小麦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特征符合Logistic曲线,施氮能促进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以N2处理表现最佳,其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分别达到19 745.03和310.97kg·hm-2,比其他处理分别高4.42%~60.74%和3.68%~79.65%.滴灌春小麦产量和氮肥当季利用率受施氮量影响均显著,且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产量以N2最大,比N0增产45.04%.经函数拟合,施氮量为366.83 kg·hm-2时,滴灌春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分处理对滴灌大豆干物质积累及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滴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规律.设置295 mm、345 mm、395 mm、445 mm 4个不同的灌水处理,1个沟灌处理为对照对各处理的大豆株高、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LAI)、群体乍长牢(CGR)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株高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LAI、CCR等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滴灌大豆净同化率(NAR)在鼓粒期之后,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滴灌比沟灌更利于大豆干物质积累,在大豆生育期内较适宜的滴灌灌溉定额为395 mm~445 mm.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两个冬小麦生长季,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了0(N_0)、94.5(N_1)、180(N_2)、240(N_3)、300(N_4)、360kg·hm~(-2)(N_5)共6个施氮量处理,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滴灌冬小麦单茎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进程均呈"S"曲线变化。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的转运量及其转运效率、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均以N_3处理最高;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以及籽粒产量在两年中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后减趋势,也均以N_3处理最高,其中产量两年分别较N_0处理增产68.01%和67.39%。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240kg·hm~(-2)施氮量最有利于滴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高产。  相似文献   

20.
以大花生花育22号和花育25号及小花生品种花育20号和花育27号为材料,研究花针期膜下滴灌处理对不同花生品种植株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处理对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虽存在年际和品种间差异,但总体而言对花生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3年花针期膜下滴灌处理均显著增加花育25号和花育20号的单株结果数,增加其双仁果率,对其产量提高具有显著效应。除2013年花育22号外,3年试验结果均表明,花针期膜下滴灌对花生均具有增产效果,但对花生收获指数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