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人工饲养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胸蛙从人工孵化到变态需80~90d,变态后体长、体重均较变态前有所减少,变态期间摄食减少,动物性饵料能加速蝌蚪的变态发育,植物性饵料则能延缓蝌蚪的变态。  相似文献   

2.
<正>温度是影响两栖动物变态发育时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高温可促进蝌蚪生长发育,缩短变态时长,低温则延迟发育进程,延长变态时长[1-5]。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栖动物,也是稻蛙综合种养的主要蛙种之一[6]。变态前后,蝌蚪的规格、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受高温[3-5]、  相似文献   

3.
牛蛙蝌蚪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营养组成的人工配合饲料(膨化),培育牛蛙蝌蚪,结果表明,以鱼粉和花生饼作饲料蛋白源,配比合理,能促进牛蛙蝌蚪提早变态。  相似文献   

4.
牛蛙蝌蚪一般经越冬至5月末6月初,当气温回升到24℃以上时,开始发生变态。牛蛙由蝌蚪(幼体)转变成成体这一过程,称为变态,整个变态时间约70—80天。但在整个变态中有两个危险期:一是在前肢即将长出的阶段,此时,蝌蚪的呼吸由鳃转为肺进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中国林蛙蝌蚪期的3种不同饲料配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1组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大、身体最长(分别为0.347g、1.64cm);T3组饲料所喂养的蝌蚪生长速度快,完成变态的时间最短(34.8d);T2组饲料喂养的蝌蚪生长最慢,完成变态所需的时间最长(39.2d),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小(0.276g);各组中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美蛙、牛蛙由蜊蚪(幼稚体)转变成成体这一过程,称为变态。整个变态期间约70—80天。刚孵出的蝌蚪无四肢,生有侧扁的长尾,用外鳃呼吸。25-27日龄时,开始长出后肢;70日龄左右,开始长出前肢,此时尾部补吸收消失,鳃也退化,肺部开始发育;约75日龄后,完全变成幼蛙。 蝌蚪在整个变态期中有两个危险阶段:一是在前肢即将要长出时,为蝌蚪第一危险  相似文献   

7.
邓菊云 《内陆水产》1997,22(7):26-27
牛蛙、美国青蛙从蝌蚪变态成幼蛙,生理生态发生显著变化。一是从完全依赖水中生活,靠鳃呼吸,变态成能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二是从完全摄食水中浮游生物饵料,变成只捕食有动态感的活体饵料,对静止不动的饵料不捕食。变态后幼蛙的这种生理生态变化,无疑给幼蛙养殖技术、饵类品种和饵料营养,饵料投喂方法及水陆养殖环境管理带来根本变化。从对变态幼蛙早期的实际词养管理的调查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不适幼蛙生理生态变化的问题,以致普遍产生变态幼蛙营养缺乏症,幼蛙生长缓慢,甚至大批死亡。对于变态幼蛙营养缺乏症及产生原因,尚…  相似文献   

8.
林创 《水产科技》1993,(1):19-22
为了进一步掌握美国青蛙蝌蚪和幼蛙的生长规律,以及在不同饲料条件下各个生长时期的生长情况,笔者从1990年3月起,对蝌蚪的生长变态与温度和密度的关系,以及幼蛙在不同饲料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提高林蛙孵化率和蝌蚪变态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东市适宜林蛙的养殖带有沟壑的阔叶林、混交林500万亩,且东部山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mm,气候温润,开展林蛙养殖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林蛙生活史有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是在水环境中度过(孵化和越冬),传统的林蛙孵化完全依靠自然,养殖户一般利用沟渠河叉圈池纳水,把蛙卵放入其中进行孵化孵化率低(一般在40%~60%)蝌蚪变态率亦低(60%)。利用适当的人工调控方法和改善池塘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林蛙孵化率和蝌蚪变态率,因此,开展林蛙孵化和蝌蚪变态期的研究是提高林蛙养殖水平的关键。一、孵化池建设1.场地选择孵化池尽量选择在离放养…  相似文献   

10.
美蛙的天然食性是吃活饵,但人工规模养殖,难以采集到大批量活饵,因此,美蛙蝌蚪变态为幼蛙后,必须驯养其摄食膨化颗粒饲料,并尽量缩短驯食期。据我地经验,驯食应抓住两个要点;一是要将变态蛙撵上食台,二是驯养其摄食人工饲料。基本操作方法如下: 1.科学修建幼蛙驯食池。长方形池为好,长宽比2—3:1。面积为10平方米至15平方米,泥底。池埂为水泥抹面的硬埂,或为拌有5%生石  相似文献   

11.
邵闯  秦守旺  朱波  张俊智  戴济鸿  戴振炎  胡毅  陈开健 《水产学报》2023,47(10):109607-109607
为研究投喂策略对牛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科学的投喂标准,实验分别设置了4种投喂频率(1、2、3和4次/d)与4个投喂水平(4%、6%、8%和10%)饲养牛蛙蝌蚪,以探究牛蛙蝌蚪合适的投喂策略。投喂频率实验表明,投喂3次/d或4次/d的牛蛙蝌蚪在实验周期内的变态率显著高于投喂1次/d或2次/d的牛蛙蝌蚪,且投喂3次/d的牛蛙蝌蚪增重率最大。变态率与投喂量的比值(MFR)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上升,2、3或4次/d显著高于1次/d。投喂频率对已变态牛蛙蝌蚪的肝脏组织结构及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投喂水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周期内牛蛙蝌蚪变态率随投喂水平增加而上升,且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的均重显著高于4%与6%组,但已变态牛蛙蝌蚪肠道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升高而降低。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肝细胞脂滴含量明显增多,脂肪沉积现象明显。8%投喂水平组有益菌属暖绳菌属(绿弯菌门)与鲸杆菌属(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一定程度改善了肠道微生物结构。研究表明,牛蛙蝌蚪每日投喂3次,综合投喂水平8%左右,蝌蚪的生长发育性能较优,兼顾了牛蛙养殖生产效益与蝌蚪肝肠健康,促进了牛蛙产业健...  相似文献   

12.
底栖硅藻中诱导鲍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金梅  魏东 《水利渔业》2005,25(6):15-17
底栖硅藻不但能提供促进鲍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物质,还能作为鲍鱼幼体的饵料生物为其发育提供营养.底栖硅藻诱导鲍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主要物质有胞外多糖、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对其营养功能和诱导附着变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鲍鱼育苗以及优质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一带,牛蛙在4月下旬至8月下旬产卵、孵化,蝌蚪变态成幼蛙的时间大致在7月下旬至10月下旬。9月中旬以前变态的幼蛙,由于在温度适宜、适口饵料丰富等有利环境条件下生长,越冬前可以长到100~150克,到第二年年底即可长成体重350~400克的商品蛙。9月中旬以后变态的幼蛙,由于处在温度已经下降、适口饵料较少等不利于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因而死亡率较高,少量能够越冬  相似文献   

14.
无尾两栖类生物的自然成活率仅有20%~30%,其自然死亡主要集中在变态期,因此,人工养殖两栖类动物加强变态期间的管理尤为重要.蛙类变态期通常指发育中的第31~46期,即自后腿芽出现开始,至口裂呈现并加深,尾突完全消失变成幼蛙的全过程.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棘胸蛙蝌蚪变态一般需要40~50d即可完成,但在变态过程中遇到温度...  相似文献   

15.
3.饲养管理(1)投饲蛾蚪孵出3~6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此时开始吃食,须投喂人工饲料,如蛋黄汁、豆浆等,均匀泼洒投喂;7~30天时,蝌蚪由1.7cm增长至4.2cm,并长出尾芽,可投喂螺肉、鱼肉、鱼肠和动物内脏(未腐烂变质)、玉米粉、米糠、麸皮、豆饼等,每1000只蝌蚪日投饲量40~70g(动物性饲料占60%,植物性饲料40%);30天后到变态,每100只蝌蚪日投饲量40~80g(动物性饲料占40%,植物性饲料60%)。糠、麸皮等粉状饲料煮熟搓成团投喂,鱼肠、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切碎投喂较好。…  相似文献   

16.
僧帽牡蛎幼体附着和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柯才焕 《水产学报》2000,24(3):229-234
采用外加人工化学物质检验对僧帽牡蛎眼点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诱导活性,结果表明去甲肾上腺素、野上腺素和L-多巴可有效诱导幼体不固着变态.在药物持续作用下,肾上腺素的最佳诱导浓度为10-5mol@L-1(变态率67.4%),去甲肾上腺素的最佳诱导浓度为5×10-5mol@L-1(变态率52.2%),L-多巴的最佳诱导浓度为10-5mol@L-1(变态率43.0%),而对照组变态率为0.幼体大多在药物作用12~24h之间完成变态.三种药物诱导的变态个体中有85%以上是不固着变态.比较多种附着基和EPI的变态诱导活性,显示同种贝壳的活性较肾上腺素还高.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幼体变态效应对低盐海水有较强耐受能力,而对高盐海水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17.
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和体表黑色素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朱杰 《水产学报》2002,26(3):193-200
对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及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绘制了1-60日龄大菱鲆鱼苗形态发育图,同时观察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态变化。14-17℃水温时,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约需60d。1-14日龄主要为器官发育;14-40日龄主要为形态变化,25日龄左右开始变态;40-60日龄变态基本完成。变态前,鱼苗体表的幼体黑色素细胞对称分布,以素细胞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体色出现不对称。有眼侧体表幼体黑色素细胞减少,逐渐由成体黑色素细胞替代,体色变深;无眼侧幼体黑色素细胞逐渐消褪,未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体色逐渐变为白色。若有眼侧体表成体黑色素细胞的出现受阻,则形成白化。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β-胡萝卜素对于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幼蛙形态和运动表现及肝脏酶活的影响。将镇海林蛙蝌蚪(Gosner 25~26)288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各组分别添加0、50、500和1200 mg/kgβ-胡萝卜素,直至镇海林蛙蝌蚪变态发育完全。结果显示:(1)不同处理组间蝌蚪发育中期的体重、体长和尾长组间差异不显著,而蝌蚪中期发育的历期在组间差异显著,对照组中期发育的历期显著快于β-胡萝卜素处理组。(2)不同处理组间蝌蚪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对照组的变态时间显著短于β-胡萝卜素处理组,β-胡萝卜素处理组则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变态时间缩短。(3)不同处理组间幼蛙体长、头长、前臂及手长和后肢长差异显著,但幼蛙体重差异不显著。(4)不同处理组间幼蛙平均跳跃距离差异显著,50和500 mg/kgβ-胡萝卜素处理组幼蛙平均跳跃距离显著大于另外两组。(5)幼蛙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不同处理组间差异显著,50 mg/kgβ-胡萝卜素组的酶活显著大于其它处理组,但是幼蛙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00 mg/kgβ-胡萝卜素试验组,可以显著减缓镇海林蛙蝌蚪的早期发育,延长变态时间,形成较大的幼蛙个体,积累能量较多,运动性能显著增强,个体的适合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四川盆地不同水温下美国青蛙蝌蚪和不同初放体重的变态蛙的越冬成活率与生长率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 在水温7-2 —25 ℃的范围内, 温度对蝌蚪的成活率无影响; 而生长率与水温变化显著相关(P< 0-05) , 数学模型为: Y= 2-02 + 0-186t, 变态蛙的初放体重在1-7—7-2 克的范围内时, 随着体重增加, 成活率也快速上升, 最大值为97-8 % , 两者关系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Y1 = 1/ [0-693+ 20-6exp ( - w)] ; 同样生长率和初放体重也符合逻辑斯蒂曲线方程: Y2 = 1/ [ - 9-68+ 2-93exp ( - w)] , 且生长率的最大值为- 10 % , 即体重减少的最小值为10% 。  相似文献   

20.
美国青蛙同牛蛙一样,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只能援食活动着的饵料,对静止不动的毫不理会。但只喂活饵,资源来源毕竟有限,费工费时,又很难满足蛙类日益增长的食欲和营养需求。所以对美国青蛙进行食性驯化,既可解决活饵不足,又可保证饵料的均衡供应。正养蛙饲料目前养蛙用的饲料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鲜活的动物饵料,如黄粉虫、蝇蛆等。另一类是死饵,死饵又可分为鲜湿饵(如动物内脏、螺蚌肉等)和于饵(如干蚕蛹、干小鱼虾、人工配合饲料等)。据湖南省水产研究所对蛙类营养需求分析,美国青蛙对饲料蛋白质的最适需要范围为30.9%~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