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试管内从细胞水平上进行抗性突变体离体筛选,具有筛选群体大、可控程度高和周期短、用地少等优点。我们与省值保所协作,开展抗稻瘟和高浓度氨基酸突变体的离体筛选研究。获得了“姬糯”、“公交11号”、“矮脚南特”、  相似文献   

2.
1973年Carlson首次采用离体选择技术筛选出烟草抗野火病的再生植株,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在马铃薯、玉米、苜蓿、燕麦、小麦、水稻等作物上获得了成功,表明采用组织细胞培养筛选抗病突变体,可能是一种很有希望的育种途径。八十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湖北、河北、陕西等省市的小麦遗传育种和植物病理工作者研究结果,应用赤霉菌粗毒素作为选择剂,在细胞水平上筛选小麦抗赤霉病突变体亦获可喜进展。张炎等(1990)自1983年以来,通过这一育种体系育成抗赤霉病性接近于苏麦3号、综合性状较好的核质杂种新品系VDKP和CAMA。陆维忠等(1991)筛选出两个无性系894013和894037,其抗赤霉病性好于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突变体与野生型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抗性差异,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7840及其23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Mu4)作为材料,研究其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千粒重、小穗数、穗粒数及赤霉病抗性等12个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除叶长、分蘖数和小穗数在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个性状在野生型与部分突变体之间有显著差异。N8和N16两个突变体表现高感赤霉病;N16突变体的叶宽、SPAD值、千粒重和粒宽显著优于野生型,其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赤霉病病小穗率与叶长显著负相关,叶长可作为筛选小麦赤霉病抗性品系的间接指标;叶宽和粒宽可作为筛选小麦产量性状的重要指标。基于12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24个小麦材料聚为3类,其中第I类在产量性状方面优于其他两类。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甘蔗愈伤组织作离体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甘蔗黑穗病粗毒素滤液为选择压力,采用电导率,生长量,蛋白质含量作为选择抗病性突变性的一种技术方法加以研究,实验表明:粗毒素滤液具有与黑穗病孢子相同的致病性,可替代孢子用于甘蔗抗黑穗病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测定甘蔗愈伤组织受浸染后的生长量和愈伤组织的电导率,可作为选择抗病突变性鉴别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接种方法,1996~1999年从国内外小麦资源中筛选抗纹桔病种质。发现小麦品种对纹桔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其中表现抗病的品种(相对抗病指数大于O.80)有8份,都是国外品种,另有26份国外品种表现中抗;国内地方品种有9份表现中抗;国内改良品种纹枯病抗性较差。利用ARz、C112633、Niavt14、Rendezvous等抗源与农艺性状较优的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宁麦9号、淮麦17等杂交,创造新的抗病种质,目前已筛选出一批抗纹桔病的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6.
小麦幼穗离体培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幼穗离体培养初步研究刘思衡,康水英,连秀叶,巫升鑫,郭玉春(福建农业大学农学系福州350002)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小麦以幼胚、幼穗和成熟胚离体培养筛选拉赤霉病细胞突变体的研究日益增多,并逐渐形成生物技术育种的新体系(欧阳闻俊1990,吴志风等19...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大麦抗白粉病资源,本研究了294份供试大麦品种2010-2012年度在昆明点的白粉病抗性表现,以及13份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4个不同生态试验点可正常成熟的大麦品种的田间白粉病抗性.294份大麦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种6份,占供试材料的2.04%,抗病品种36份,占供试材料的12.24%,感病和高感品种252份,占供试材料的85.71%;在二棱大麦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达到19.61%,高于多棱大麦品种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13个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和相同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田间白粉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裸、义乌八角米麦、Gdcm4和新啤4号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均抗白粉病,可用作4个地区的推广品种或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8.
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霉病是我国大、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抗性属多基因控制,县与外境条件关系密切,育种难度较大。随着抗赤霉病菌毒素的细胞选择体系的不断成熟,细胞工程结合常规技术已成为大、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有效途径 。浅述了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离体抗毒素细胞筛选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赤霉病是我国大、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其抗性属多基因控制 ,且与外境条件关系密切 ,育种难度较大。随着抗赤霉病菌毒素细胞选择体系的不断成熟 ,细胞工程结合常规技术已成为大、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有效途径。浅述了抗赤霉病细胞工程育种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离体抗毒素细胞筛选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叶部根腐病 (H.sativum)是黑龙江省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由于缺乏理想的抗源材料和高效、准确的抗病性鉴定方法 ,使抗病育种进展缓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鉴定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硬粒小麦×粗山羊草 )对叶部根腐病的抗性 ;比较离体鉴定与田间接种鉴定结果 ,并探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及离体鉴定技术应用于小麦抗叶部根腐病育种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 :离体鉴定与田间接种鉴定结果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材料在不同抗病级别中的分布与普通小麦相似 ,其抗性较好的材料略多于普通小麦 ;通过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 ,其对叶部根腐病的抗性可以转移到适应黑龙江省生态条件的普通小麦中来  相似文献   

11.
139份大麦种质材料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病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培育大麦持续性抗白粉病品种提供有价值的抗源,利用7个大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接种139份大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同时于2009-2011年度在云南保山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考查成株期抗病材料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优势小种表现出48个不同的抗性反应谱,13个大麦品种(系)能抗所有参试的优势小种,22个大麦品种(系)能抗4~6个优势小种.25个大麦品种(系)具有成株期抗病性.大麦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完全一致,但苗期抗优势小种数较多的材料中,成株期表现抗性的也较多,5个苗期抗所有优势小种的大麦品种(系)均表现出成株期抗性.25个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中18个为二棱皮大麦,7个为多棱裸大麦,它们株高、穗长、穗粒数扣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二棱皮大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15.0%、12.0%和20.6%,多棱裸大麦分别为18.3%、26.4%、19.5%和22.8%.  相似文献   

12.
组培技术在生产上的最大应用就是进行加繁。许多研究人员已经报道过甘蔗的离体繁殖(Prasad Chaturvedi,1992和Dhumale等人,1994)。繁殖率因品种而异,也与生长调节剂的不同含量有关(Nikhade和Raut,1993,Patel等人,2001)。拉胡里生物技术中心正在对三个甘蔗品种进行离体繁殖,以便通过糖厂苗圃向蔗农提供甘蔗种植纯种。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大麦酸铝毒害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大麦铝毒害的首要症状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受阻 ,根系微观结构改变 ,其机制可能包括 :铝引起细胞死亡、缺乏细胞壁合成底物、铝影响DNA合成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等几个方面。大麦可以通过增加根际分泌物如有机酸、多肽等螯合根际铝 ,也可提高根际 pH使铝沉淀 ,减弱铝毒性 ,对进入细胞内的铝也可通过与铝形成无毒的复合物 ,或将铝主动运入液泡中 ,解除内部铝毒。对大麦的遗传研究表明 ,大麦耐铝性是由单基因控制 ,耐铝性不同的品种分别是由多基因座控制。利用苏木精染色等方法已鉴定出一些耐铝材料 ,通过突变体筛选已获得了一些抗铝的大麦品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有望将小麦耐铝基因导入大麦 ,显著提高大麦耐铝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引进甘蔗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抗甘蔗黑穗病的优异亲本材料,采用人工浸渍接种法对27个甘蔗品种进行1年新植试验的黑穗病抗性鉴定。通过潜育期(LP)、持续发病期(SDD)、累计丛发病率(IP)、累计茎发病率(IS)和病情进展曲线下的面积(AUDPC)这5个病情参数,结合标准对照种的抗性表现,综合评价参试品种的抗性,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5个病情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是甘蔗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的重要指标。参试品种中,未发病品种6个,占22.22%;高抗(HR)品种5个,占18.52%;抗病(R)品种10个,占37.04%;中抗(MR)品种1个,占3.70%;中感(MS)品种2个,占7.41%;感病(S)品种3个,占11.11%。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参试甘蔗品种的抗性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大麦耐铝毒机理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大麦酸铝毒害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大麦铝毒害的首要症状是根系的生长发育受阻,根系微观结构改变,其机制可能包括:铝引起细胞死亡、缺乏细胞壁合成底物、铝影响DNA合成以及矿质元素吸收等几个方面。大麦可以通过增加根际分泌物如有机酸、多肽等螯合根际铝,也可提高根际pH使铝沉淀,减弱铝毒性,对进入细胞内的铝也可通过与铝形成无毒的复合物,或将铝主动运入液泡中,解除内部铝毒。对大麦的遗传研究表明,大麦耐铝性是由单基因控制,耐铝性不同的品种分别是由多基因座控制。利用苏木精染色等方法已鉴定出一些耐铝材料,通过突变体筛选已获得了一些抗铝的大麦品种。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望将小麦耐铝基因导入大麦,显著提高大麦耐铝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黄淮麦区小麦主推品种(系)干热风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立黄淮麦区小麦干热风抗性评价指标,并筛选出抗干热风的品种(系),以黄淮麦区推广的91个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于灌浆期对其设置温室模拟干热风处理,探讨干热风对小麦植株冠层形态特征、旗叶功能期、产量性状及籽粒主要营养成分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经干热风处理后,不同抗性小麦品种(系)冠层黄化程度不尽相同,而所有小麦品种(系)冠层的绿光标准化值下降,旗叶功能期缩短,千粒重下降,蛋白质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淀粉含量显著降低。同时,确定了旗叶功能期和千粒重抗逆指数共同作为小麦干热风抗性的评价指标,并鉴定出山农19等高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及济南17等敏感品种。利用旗叶功能期和千粒重抗逆指数能够鉴定出小麦干热风相对抗性,可为小麦品种布局以及抗干热风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在温室幼苗筛选试验中确定19个小麦、2个大麦、1个燕麦、1个小黑麦和1个一粒小麦基因型抗苏联麦蚜的水平。所有小麦栽培种和高代品系及大麦栽培种都是易感的。小黑麦(TX33000)和一粒小麦(PI266844)基因型为中抗,小麦引进种PI372129和Colorado37’燕麦为抗性。在有7个和24个基因型2个试验中,接种后7d、12d和17d测定的相关关系(r)达高度显著(+0.83-+0.98)。尽管春化作用和移栽使大部分基因型存活率下降,但在所有试验中PI372129幼苗的存活是最好的,显示出对苏联麦蚜群体的显著抗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抗甘蔗梢腐病的优异种质材料,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70份甘蔗种质材料进行梢腐病抗性鉴定。根据发病程度划分的抗性等级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种质材料的抗性。结果表明,甘蔗分蘖期对梢腐病菌的免疫力较伸长期差。参试的70个种质材料中,高抗材料6个,占8.57%;抗病材料15个,占21.43%;中抗材料13个,占18.57%;中感材料12个,占17.14%;感病材料13个,占18.57%;高感材料11个,占15.71%。在2次不同生育期接种过程中‘HoCP02-263’均未发病,很可能是对Fusarium sacchari免疫的材料。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材料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甘蔗梢腐病的抗性评价较佳时期为分蘖期。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在世界上许多大麦育种计划中,已普遍利用拟直立型突变体(erectoides muntante)选育高度抗倒伏的矮秆大麦品种。关于拟直立型大麦突变体,甚至是几个染色体连锁群上许多位点的等位基因系列,都已进行了遗传学鉴定。但是,类似的突变体在小麦育种上的利用则还刚刚开始。目前,只在少数育种计划中应用,而且只涉及有限的几个突变体,可能是六个广为利用的、来源于自  相似文献   

20.
甘蔗对螟虫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主要的糖料作物和能源作物,螟虫是甘蔗生产中为害最严重的钻蛀性害虫,使甘蔗的产量和品质显著降低。尽管目前普遍采用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方法,但因甘蔗的特殊性使防治效果甚微。利用品种的抗虫性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从抗性方式来看,甘蔗抗螟虫性机制主要是幼虫的排趋性和抗生性。本文从甘蔗对螟虫的田间抗性鉴定、室内抗性鉴定讨论了抗性鉴定方法,以及茎表皮硬度、纤维素含量、硅含量等物理结构特性和类黄酮、氮素和必需氨基酸等化学因子与抗性的关系,阐述了物理结构和化学因子在甘蔗对螟虫抗性机制中的作用,最后从抗性来源等方面探讨抗性机制的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