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是选用优良种子,创造良好种床,使播人土壤的种子行距、株距、播深满足农艺要求,覆土深度一致,达到底肥深施,单粒下种的一种农机化实用技术。采用机械精量播种能达到苗全、苗齐、苗壮、不问苗,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玉米精量播种栽培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使用机械或者人工将定量(一般是一穴一粒)的良种,按农艺要求的行距、株距、深度播入土壤并覆土,同时深施底肥的一项玉米种植技术。实践证明,精量播种是建立玉米高质量群体结构,确保玉米亩穗数,争取大穗数、大饱满粒数的关键措施,是大力发展节本、增效农业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4.
针对当前水稻播种机的播种装置存在一定程度的伤种、重播、漏播、堵孔以及种子间距难以控制等问题,设计了吸吹式精量播种装置;介绍了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给出了工作参数和主要零件结构参数,为育秧盘的机械化精量播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是使用机械将确定数量的作物种子按栽培农艺要求的位置(行距、株距、深度)播入土壤,并随即适当镇压的一种新的种植技术,包括全株距精密播种、半株距或缩距精密播种、半精密播种等三种技术模式。其中全株距精密播种,主要适于土壤条件好、种子纯度高、发芽率高、病虫害防治措施有保证的地块;半株距或缩距精密播种,是适当减小株距并按精密播种方式播种玉米,使得实际播种籽粒(株穴)数比要求的种植密度略大,提早防备因种子质量、虫咬等因素影响播种后出苗不全的问题;半精密播种,是以每穴单、双粒下种量占到播种总量70%以上的保出全苗播种法,每穴下籽数1~3粒,以防止单粒播种因种子本身的缺陷及播出后虫咬造成的缺苗现象。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然离不开农作物,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着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所以提高玉米的耕种技术,增加其高产丰收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先从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内涵谈起,进而论述其对玉米增产高效的一般原理,最后探讨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具体措施,以期通过此文对玉米的机械化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麦精播技术是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控制播种量及基本苗数量,较好地处理麦苗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群体内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良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足、穗大、粒重,并最终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的一项节种、增产、稳产的先进栽培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使传统的每亩75~10kg的播种量降到每亩4~6kg,亩增产小麦30~40kg.  相似文献   

8.
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具有省种、省工、省时的特点,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根据玉米作物的特点与生产调查,从整地,选种,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方面出发,总结了山东省玉米精量播种技术,为玉米的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分析玉米播种机发展的趋势及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的优势,结合阜南县玉米种植实际提出了夏玉米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措施,以供在夏玉米生产中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玉米生产田进行精量播种,是指在确定种植密度的前提下,对每穴进行单粒播种或半距单粒播种的种植方式。分别对单粒播种、半距单粒播种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并从耕翻整地、对种子的要求、适时播种、播种技术要求、种肥与除草剂的使用、播种机的调试、播后镇压等方面介绍了精量播种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1.
纳米技术在农药、化肥缓释与精准输送、病虫害防治、植物生长发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成功应用,对实现尽可能地从现有资源中获取最大农业产出,缓解全球资源日趋紧张和人口不断增长带来的压力,进而推动精准农业的发展意义深远。纳米技术虽为发展精准农业提供了新路径,但研发的同时,仍需注意纳米技术的安全性,尤其是纳米材料的毒性。  相似文献   

12.
精准农业及其支撑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介绍精准农业(PA)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诠释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专家系统(ES)、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模型模拟系统(SS)和变量投入技术(VRT)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技术的发展,精确农业已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勃然兴起。精确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新技术体系,其研究与发展将有助于我国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村环境保护,并有利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精确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内涵是一致的,并且为可持续农业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模式。本文结合江苏农业发展实际,从经济学角度阐明了在江苏发展精确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其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我省精确农业道路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玉米精量播种机械田间作业条件、作业前的准备、操作人员、操作规程、播种技术要点、安全注意事项及保养与存放等方面介绍了玉米精量播种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的具体规定。该标准适用于玉米精量播种机,其他精播作物机械可参照执行。  相似文献   

15.
精确农业技术体系及实施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精确种植,精确养殖和精确加工3个分支全面展开精确农业的技术体系,主张先由专家系统,模拟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后3S)集成入手,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随时付诸实践,逐步向精确种植体系的两头延伸,达到前3S(GPS,GIS,RSS)集成和智能控制农业机器的实现,最终完成整个体系。据国外经验,精确设施种植和养殖业的研究可先于大田精确种植,这样贯彻了“先易后难”可望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精量播种与传统播种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收益的影响。[方法]通过对3个不同玉米种植区精量播种与当地传统播种,在不同生育期对玉米生长状况进行观测和调查,分析精量播种与传统播种对玉米苗期植株、开花期叶面积、收获期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个体发育健壮,抗性增强,产量增加,用种量可减少22.5 kg/hm2,节省47.37%,节省种子费用450元/hm2,节省间苗用工费用750元/hm2,玉米增产2 010.8 kg/hm2,纯收益增加3 210.8元/hm2。[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精准农业技术的组成及应用,结合国家"863"课题和吉林玉米生产现状,分析了实施精准农业的可行性,并介绍了精准农业在吉林省的示范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理解农业信息的内涵,本文从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自动化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关键技术在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结合精确农业实施模式,阐述了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9.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ithin-fiel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crop quality parameters and yield are needed for precision management of crop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of within-field variability in soil properties, corn (Zea mays L.) quality parameters and yield and to characterize their spatial structures. Another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hybrid on corn quality, yield,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grain quality. Four Pioneer hybrids were planted side-by-side, two in each of the two study fields in eastern Illinois, USA.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 for soil properties varied from 6.3 (pH) to 56.8% (soil test P). All the soil properties (except pH at Site 2) displayed well-defined spatial structures, with either strong or moderate spatial dependence. Variability in corn quality and yield (CVs < 10%) was smaller than variability in soil properties. Most quality parameters examined at Site 1 exhibited either moderate or strong spatial dependence, except that corn oil (both hybrids), kernel roundness and weight (hybrid 33Y18) did not show any spatial correlation. Hybrid 33G26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yield and quality for most quality parameters than 33Y18 at Site 1. At Site 2, hybrid 34W67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oil and protein content, length, roundness and vitreousness than 34K77, but higher in other quality paramete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patial structures were also observed across hybrids for some corn quality parameters. We conclude that hybrid selec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precision management of corn for optimum yield and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