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黑斑蛙生存环境稻田重金属污染情况及毒性机理,详细阐述了重金属对黑斑蛙的毒害效应,并逐一介绍不同重金属离子对黑斑蛙毒性影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武汉品系亮斑扁角水虻老熟幼虫部分替代饲养黑斑蛙的人工饲料,并对黑斑蛙的生长指标和营养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黑斑蛙人工饲料中添加亮斑扁角水虻幼虫0、25%、50%、75%、100%时.黑斑蛙增重率分别为8.14%、8.52%、3231%、18.19%、18.99%,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22%/d、0.23%/d、0.79%/d、0.47%/d、0.49%/d。当替代量在50%时,黑斑蛙肥满度、肌肉粗脂肪、肌肉粗蛋白的含量达到最高值,收获黑斑蛙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其余处理组相比也达到了最优值。因此,使用亮斑扁角水虻幼虫部分替代人工饲料养殖黑斑蛙有较好效果,替代量为50%时最佳.为水虻及其衍生产品在蛙类养殖上的应用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长沙市黑斑蛙蛔虫分离株的线粒体DNA pcox1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分析黑斑蛙蛔虫cox1部分序列与其它蛔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PCR扩增黑斑蛙蛔虫mtDNA的pcox1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测序,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4株cox1序列长度存在一定差异,为400~410 bp。由于黑斑蛙蛔虫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报道的黑斑蛙蛔虫cox1序列,为黑斑蛙蛔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是介导生长激素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因子,在动物机体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对黑斑蛙IGF-2基因进行原核表达,本研究针对转录组数据中的黑斑蛙IGF-2序列,设计引物扩增IGF-2的完整基因,获得了全长为944 bp、ORF长为651 bp的序列;随后在黑斑蛙IGF-2的ORF两端添加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后亚克隆到p ET-32a(+)质粒中,构建了黑斑蛙IGF-2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获得黑斑蛙IGF-2的表达产物并探究其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养殖效益,探究养殖密度对黑斑侧褶蛙生长发育及两性异形的影响,对3种养殖密度(140,80,55只/m~2)的黑斑侧褶蛙的生长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对黑斑侧褶蛙形态特征的影响显著,85日龄时不同养殖密度蛙的体长、体质量、头宽、前肢长、后肢长出现极显著差异(P<0.01),胫宽和肥满度差异显著(P<0.05),中等养殖密度蛙的各形态学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养殖密度蛙的形态学指标,中、高养殖密度蛙的肥满度显著高于低养殖密度蛙的肥满度。不同养殖密度的黑斑侧褶蛙的饵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差异显著(P<0.05),摄食率和质量增加率差异极显著(P<0.01),中等养殖密度蛙的特定增长率、质量增加率较其他两组养殖密度蛙的特定增长率、质量增加率高,低养殖密度蛙的摄食率较其他两组密度蛙的摄食率高。中、高养殖密度黑斑侧褶蛙两性异形(体长、体质量)出现时间较低密度蛙的早,雌雄体长、体质量的差异极显著(P<0.01),雌性体长、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雄性。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头宽、前肢长、胫宽、后肢长局部性状的两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7,(10):1924-1927
为了研究黑斑蛙裂头蚴种系发育关系,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黑斑蛙裂头蚴湖南株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扩增与测序,应用ClustalX 2.0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再利用Mega4.0程序进行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研究黑斑蛙裂头蚴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结果显示,湖南省不同地区10个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ITS序列基本一致,为1 362~1 382bp,各分离株之间ITS-1和ITS-2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95.4%和94.6%;与基因库中其他带科绦虫ITS-1和ITS-2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59.5%和56.9%。通过建立NJ系统发育树,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与欧猬迭宫绦虫位于同一大分支,得到了很好的鉴定。黑斑蛙ITS序列在种内相对保守,而种间差异较大,因此ITS序列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研究黑斑蛙裂头蚴种系遗传变异,从而为黑斑蛙裂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的核糖体(rDNA)小亚基基因(rrnS)部分序列(prrnS)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所获得prrnS序列构建黑斑蛙裂头蚴与其他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的prrnS,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9株湖南省黑斑蛙裂头蚴分离株的prrnS序列长度均一致,为330 bp。经分析显示,黑斑蛙裂头蚴prrnS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蛙裂头蚴的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8.
田蛙又名青蛙,是黑斑蛙、金线蛙和虎纹蛙等蛙类的统称(不同田蛙形态见附图)。食用青蛙通常指的是上述几种体型较大的蛙,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故有“水鸡”、“田鸡”的美称。蛙肉入药有消肿、解毒、止咳的功效。田蛙又是农田害虫的天敌,如1只黑斑蛙每天能捕食害虫70多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黑斑蛙裂头蚴种系发育关系,本研究利用PCR对黑斑蛙裂头蚴湖南省分离株线粒体DNA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5基因(nad5)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异情况。并利用软件Clustal X 2.0对其序列进行分析,研究黑斑蛙裂头蚴与其它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测序结果显示,所扩增的nad5部分序列长度一致,均为510 bp,湖南省各分离株之间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在97%以上,湖南分离株与基因库中其它裂头蚴nad5序列的相似度均低于89%。由于黑斑蛙裂头蚴nad5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因此可以作为黑斑蛙裂头蚴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分子标记,从而为黑斑蛙裂头蚴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进一步的分类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黑斑蛙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生化分析方法 ,对黑斑蛙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矿物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黑斑蛙肌肉水分占鲜重的78%,粗蛋白质占20%,脂肪占0.35%,灰分为1.00%,蛋白质含量远高于其他经济蛙类。黑斑蛙肌肉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氨基酸占干物质总量的70%,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7%,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70%,优于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理想模式(40%和60%),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7%,高于牛蛙;黑斑蛙肌肉中必需氨基酸除蛋氨酸+胱氨酸外,氨基酸评分值(AAS)均大于0.85,化学评分值(CS)均大于0.65,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25%。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黑斑蛙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标准,组成平衡,品质较好。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铁、锌、硒;铅、砷未检出,铬和镉含量低于GB 2762之规定。因此,黑斑蛙是高蛋白、低脂肪、膳食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原料,具有较大的人工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郴州市黑斑蛙裂头蚴的感染情况,控制该虫在郴州市的流行,从郴州五个地方的菜市场购买428只黑斑蛙,利用寄生虫学调查方法对郴州市黑斑蛙裂头蚴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感染强度,计算感染率.检测结果显示,有126只感染裂头蚴,感染率为29.44%.其中,郴州安仁黑斑蛙裂头蚴感染率最高为43.75%,感染强度为1~15条.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黑斑蛙皮肤中获得纯度高且抑菌活性较强的抗菌肽(AMPs),试验采用稳压电刺激的方法提取黑斑蛙皮肤分泌物的粗提物。结果表明:黑斑蛙皮肤分泌物的粗提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纯化,通过纯化获得了一种纯度高且抑菌活性较强的AMPs,经过质谱鉴定,这种AMPs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878.102。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当地蛙类感染棘头虫的情况,作者从长沙市五个地方的菜市场购买685只蛙(黑斑蛙347只,虎纹蛙338只),利用寄生虫调查方法对长沙市蛙棘头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感染强度,计算感染率。结果显示,有255只蛙感染棘头虫,感染率为37.23%,其中有132只黑斑蛙感染棘头虫,虎纹蛙123只感染棘头虫,感染率分别为38.04%,36.39%。其中长沙市望城区黑斑蛙棘头虫的感染率最高,达到51.56%,感染强度为1~14条,长沙浏阳市虎纹蛙棘头虫的感染率最高,达到54.43%,感染强度为1~11条。  相似文献   

14.
青蛙又名田鸡,有的地方称水鸡,是黑斑蛙、虎纹蛙和金线蛙的统称。在分类上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均为我国常见的蛙类。 青蛙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人工养殖青蛙不仅技术简单,而且经济收益快。 一、形态特征 黑斑蛙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成体无尾,体长约8厘米,头扁而宽,略呈三角形,眼圆而突出,两眼后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广东省食用蛙类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2013年—2015年,从广州、肇庆和韶关等地区农贸市场共采集虎纹蛙、黑斑侧褶蛙、泽陆蛙、沼蛙和棘胸蛙等5种常见食用蛙样本1 304只,并对这些蛙类样本的曼氏裂头蚴感染情况进行剖检。结果显示,曼氏裂头蚴感染个体148只,总感染率为11.35%,共发现裂头蚴553条;沼蛙、黑斑侧褶蛙、泽陆蛙、虎纹蛙和棘胸蛙的感染率分别为3.61%、13.68%、3.11%、25.59%和2.93%;个体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1.44、3.41、1.43、4.48、1.16条/只;肌肉、体腔和皮下组织三个部位的寄生率分别为89.69%、6.87%和3.44%。结果表明,广东省食用蛙类曼氏裂头蚴感染比较普遍,对蛙类消费人群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温度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和适应性的影响。将黑斑蛙蝌蚪分别在7、17℃和27℃驯化温度下饲养,测定体重、全长、尾长和体宽4个形态指标,分析各项形态指标的变化以及最适温度、逃避温度和致死温度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饲养1~7 d期间,27℃组的体重、体宽、全长增长率均高于17℃组。在7、17、27℃驯化条件下,其最适温度分别是28.44、30.03、30.70℃;其逃避温度分别为25.49、31.77、31.78℃;其高温致死温度范围是38.0~40.5℃。综合结果分析表明,27℃是黑斑蛙蝌蚪比较适合的饲养温度,不同温度驯化后的蝌蚪,其最适温度有明显差异(P<0.05),逃避温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其高温致死温度没有显著差异性(P>0.05)。通过调节驯化温度,能够提高黑斑蛙蝌蚪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青蛙学名为黑斑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始蛙亚目、中蛙亚目、新蛙亚目,又名田鸡、青鸡、坐鱼、哈鱼等。青蛙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比牛肉高25%。随着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业的发展,人们对蛙类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大,导致有人大量捕捉、收购野生蛙类,加工、出口野生蛙类制品,造成许多地方野外蛙数量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18.
抗菌肽是蛙类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蛙类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但仍能分布于广泛的地理区域,抗菌肽的多样性和组成是揭示其适应机制的基础。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从1只黑斑侧褶蛙的皮肤组织中克隆了9条不同的cDNA序列,分属5个家族:Esculentin-1、Esculentin-2、Temporin、Nigrocin-1和Nigrocin-2。其中Esculentin-1、Esculentin-2、Temporin和Nigrocin-1为阳离子抗菌肽,等电点(PI)8.72~9.63,分子量(Mw)1495.87~4862.9,预测的二级结构都具有α-螺旋结构。Nigrocin-2为新发现的一类酸性抗菌肽,等电点PI为4.0,Mw为1798.06,带1个负电荷,预测二级结构不具有α-螺旋结构,呈无规则卷曲。这9条抗菌肽cDNA来自50个阳性克隆,显示出黑斑侧褶蛙抗菌肽具多样性,特殊抗菌肽的发现也预示着黑斑侧褶蛙适应复杂多变环境、分布广泛的生理潜能,但具体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范秀娟 《野生动物》2006,27(3):14-15
中国林蛙,又名哈士蟆、油蛤蟆、田鸡,与猴头、熊掌、飞龙并称“四大山珍”。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其体态匀称,头部扁宽,呈三角形。皮肤较光滑,背部及体侧有小疣粒,背部、体侧及四肢为土灰褐色,冬眠期及产卵期体色为黑褐色,夹杂黑斑,背部有明显的“A”形黑斑,四肢背侧有明显的黑横纹。前肢粗短,四趾,后肢发达,五趾。成蛙的体长在8~13厘米,最大者达13~14厘米。体重在30~50克之间,大者可达70~80克。与雌蛙相比,雄蛙的个体较小。雌雄林蛙背部和四肢的体色基本相似,腹部颜色有明显区别,雌蛙腹部黄色,多带有淡红色斑纹,雄性腹部白色,  相似文献   

20.
在六、七十年代,国外关于无尾两栖类组型的分析及比较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国内吴政安(1981)杨慧一(1978)、李树深(1981)、陈文远等(1983)也相继报导了不少种蛙的染色体组型。本文以齐市地区性成熟的东北雨蛙(Hyla japonica)黑斑蛙(Rana nigroma culata)和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sis)为材料,采用改良的两栖类骨髓细胞染色体标片制作法,对以上三种无尾两栖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材料与方法一、材料来源本实验所用动物材料:东北雨蛙50只(雌30、雄20)、黑斑蛙50只(雌25雄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