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通过室内吡虫啉汰选法,对烟粉虱种群进行了连续14代的抗性筛选。结果显示:在筛选初期(16代),吡虫啉抗性增长较为缓慢,从第8代起抗性增长速度加快,到第14代时抗性达到8.64倍,且毒力回归方程中的斜率由1.772降低为0.838。此外测定了烟粉虱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性,结果显示:抗性种群的CarE和MFO活性分别是敏感种群的2.35和1.20倍,表明CarE和MFO活性增强是烟粉虱对吡虫啉抗性增加的重要原因;而两个种群间GSTs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任翠龙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1):98-98,101
吡虫啉和联苯菊酯对蔬菜田烟粉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70%以上,前者略优于后者,但其持效期仅有7d左右,且对番茄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3.
阿克泰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阿克泰的不同施用方法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3 000倍阿克泰药液灌根可以获得最佳防治效果,药后9天,防治效果为94.51%.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介绍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试验.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规律,进行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逐代抗性选育及室内毒力测定研究.从敏感品系开始选育,共饲养了23代,其中前18代为连续施药汰选,后5代为不施药的继代培养.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抗性选育代数的增加,LC50增大,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以18代最大,LC50为10l.49 mg/L,抗性为敏感品系的181.2倍;无药剂筛选的18-22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缓慢下降,其抗性由181.2倍下降到151.5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控制吡虫啉的施用浓度及施用频率可以适当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烟粉虱为害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与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虫口密度下烟粉虱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以人工接虫的方法将定量烟粉虱接至9叶期番茄植株。结果表明:烟粉虱为害可明显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受侵害植株根系活力、光合速率、花粉活力、座果率和单果重等明显下降;植株体内叶绿素的合成与光合作用受阻,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下降;植株体内脯氨酸含量大量富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除在低接虫量植株体内有短暂上升外,其他植株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对烟粉虱在世界范围内的抗性监测、交互抗性、抗性机制、抗性遗传及抗性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害虫,对大豆的危害也十分严重。了解大豆对烟粉虱抗性的遗传可为大豆抗烟粉虱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高抗烟粉虱种质滑皮豆和高感种质齐黄26,组配了齐黄26×滑皮豆、滑皮豆×齐黄26杂交组合,在山东济南、冠县构建了4个F2遗传群体。调查了各群体和亲本单叶感染烟粉虱的平均数,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组合、不同地点各遗传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模式。【结果】不同组合、不同地点的F2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均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式,且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86.41%、85.72%、95.90%、95.26%;同一组合的F2遗传群体在不同地点抗烟粉虱的遗传模式相同,但主基因遗传率差异较大。【结论】大豆抗烟粉虱既受主基因控制,又存在多基因效应,同时受环境条件影响。改良大豆品种对烟粉虱的抗性应重点利用主基因,同时兼顾多基因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几种常用杀虫药剂对烟粉虱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黄瓜大田内几种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和扑虱灵均是防治烟粉虱较好的杀虫剂,其中以吡虫啉效果最佳,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0472,表明吡虫啉施用区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只相当于对照区的4.72%,其次为阿维菌素和扑虱灵,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019和0.1551.由于烟粉虱对乐果等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较强的抗性以及乐果对天敌的杀伤,乐果施用区内烟粉虱出现大量发生和猖獗危害现象,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达到1.0762,即烟粉虱种群数量为对照区的1.0762倍,因此应该停止使用这类杀虫剂来防治烟粉虱.  相似文献   

10.
烟粉虱的为害及其生物防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了烟粉虱Bem isia tabaci(Gennad ius)的为害状况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包括寄生蜂、捕食性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引进,以及寄生真菌的利用.根据烟粉虱的为害特点,探讨了目前烟粉虱生物防治的策略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广州、连州、花都、清远4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烟粉虱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指导不同种植模式下烟粉虱有效防控。采用琼脂保湿叶片法测定4个地区烟粉虱成虫对供试药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广州、连州、花都、清远4个地区烟粉虱对各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差异较大,广州地区烟粉虱对吡虫啉、联苯菊酯及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处于中、高等抗性水平,花都地区烟粉虱对6种杀虫剂均未产生抗药性,连州地区烟粉虱仅对氟啶虫胺腈产生低水平抗药性,对其他5种杀虫剂敏感,清远地区烟粉虱对吡虫啉产生中等水平抗药性,对其他杀虫剂均处于敏感水平。不同地区种植模式及用药习惯是影响烟粉虱抗药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08年8月-2009年10月在福建省连江县江南乡花坞村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菜用大豆对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 ius)]的抗性。结果表明,苗后期3个品种菜用大豆的每株烟粉虱虫口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3个品种在苗期和初花期对烟粉虱的抗虫性无显著差异。从盛花期到成熟期,2808的烟粉虱虫口密度远远低于台湾毛豆75和茶豆;经LSD法检验,2808和台湾毛豆75,2808和茶豆的烟粉虱虫口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但台湾毛豆75和茶豆的烟粉虱虫口密度则无显著差异,说明3个品种中2808更抗烟粉虱为害,而茶豆最易被烟粉虱为害。  相似文献   

13.
烟粉虱常用药剂抗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设施瓜菜上烟粉虱成虫抗药性,采用琼脂保湿浸叶法连续3年测定了8种不同药剂对海南设施甜瓜上烟粉虱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烟粉虱成虫对3.2%阿维菌素乳油的LD_(50)分别为0.013、0.003、0.056 mg/L;对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的LD_(50)分别为0.059、0.010、0.062 mg/L;对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的LD_(50)分别为4.994、6.035 mg/L;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LD_(50)为2.689 mg/L,其他药剂在防治烟粉虱上易产生抗性,不建议使用,建议轮换使用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氟啶虫胺腈、甲维盐4种药剂。  相似文献   

14.
4种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直流刺吸电位技术(DC-EPG)记录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生物型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黄瓜Cucumis sativusL.、茄子Solanum melongenaL.和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上的取食行为,并分析了4种植物对B型烟粉虱的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型烟粉虱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其在黄瓜上持续取食的比例最高,且刺探次数显著多于其他寄主,C波总持续时间较短,E波及E2波持续时间较长;在烟草和西葫芦上经历E波前pd波出现次数较多、韧皮部取食时间相对较长的取食过程;在茄子上C波持续时间最长,pd波出现次数最多,取食成功率最低,E波及E2波持续时间最短.根据以上结果可以推测,黄瓜对B型烟粉虱的抗性因子可能存在于叶肉或表皮中,烟草和西葫芦对B型烟粉虱的抗性因子可能存在于从表皮到韧皮部汁液中,茄子对烟粉虱的抗性可能存在于整个刺探过程,且对烟粉虱取食抗性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学学报》2012,11(2):312-320
The sweetpotato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Hemiptera: Aleyrodidae) is an extremely polyphagous insect pest that causes significant crop losses in Israel and worldwide. B. tabaci is a species complex of which the B and Q biotypes are the most widespread and damaging worldwide. The change in biotype composition and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 in Israel was monitored during the years 2008–2010 to identify patterns in population dynamics that can be correlated with resistance outbrea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 biotype populations dominate crops grown in open fields, while Q biotype populations gradually dominate crops grown in protected conditions such as greenhouses and nethouses, where resistance outbreaks usually develop after several insecticide applications. While in previous years, Q biotype populations were widely detected in many regions in Israel, significant domination of the B biotype across populations collected was observed during the year 2010, indicating the instability of the B. tabaci population from one year to another. Reasons for the changing dynamics and the shift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B. tabaci biotype, and their resistance statu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17.
黄瓜对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的不同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B生物型(中东-小亚细亚1种)和Q生物型(地中海种)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杀虫剂的滥用造成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危害到生态安全与人类健康,因此,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十分必要。利用植物抗性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论文旨在探讨黄瓜植株被B型、Q型烟粉虱取食后营养和防御相关酶系的反应差异,阐明黄瓜植株应对烟粉虱取食防御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为利用植物抗性防控不同烟粉虱生物型提供依据。【方法】以实验室长期培养的B型、Q型烟粉虱和黄瓜博杰1号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黄瓜植株4片真叶期分别接B型、Q型烟粉虱成虫200头,同时分别以不接虫的黄瓜植株为对照,在烟粉虱持续取食1、3、5、7、9 d后,分别测定黄瓜叶片中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多酚含量、防御物质合成相关酶活性以及保护酶活性。【结果】在整个实验期内,B型烟粉虱取食3 d后,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植株,而Q型烟粉虱取食1 d后,黄瓜叶片内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植株显著下降。黄瓜叶片中多酚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取食后均升高,但对Q型烟粉虱取食更敏感,即活性更高。B型烟粉虱取食后引起黄瓜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均升高、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下降;而Q型烟粉虱取食后则引起SOD活性升高、POD和CAT酶活性下降。【结论】烟粉虱B型和Q型取食诱导黄瓜的营养物质含量、防御酶或保护酶活性发生不同变化。B型、Q型烟粉虱取食均能诱导黄瓜植株防御物质多酚的合成,导致叶片内多酚含量升高;但二者对黄瓜营养物质及保护酶的活性诱导存在差异,B型烟粉虱诱导黄瓜营养物质增加,Q型取食导致营养物质下降,而黄瓜防御物质在Q型烟粉虱取食后活性更强。两种烟粉虱生物型在寄主适应性上存在差异,在制定防治策略上,应该因不同烟粉虱生物型或不同寄主植物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几种重要药剂对烟粉虱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排序为:吡虫啉〉阿维菌素〉敌敌畏〉乐果〉扑虱灵;扑虱灵、乐果和吡虫啉对烟粉虱卵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3d时5种药剂对烟粉虱1~2龄和3~4龄若虫的毒力排序分别为阿维菌素〉吡虫啉〉乐果〉扑虱灵〉敌敌畏和阿维菌素〉吡虫啉〉敌敌畏〉扑虱灵〉乐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苦参碱、阿维菌素、氯氰菊酯、灭多威和吡虫啉对B型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结果表明:苦参碱对烟粉虱卵的毒力最高,LC50为0.802 mg.L-1,其毒力是吡虫啉的323.8倍;阿维菌素、苦参碱和吡虫啉对1龄和3龄若虫的毒力均较高,但对1龄若虫的毒力高于3龄若虫;阿维菌素和苦参碱对成虫的毒力较高,分别是吡虫啉的111.6和77.4倍;而灭多威和氯氰菊酯对烟粉虱各虫态均表现出较低的毒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