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发展,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构建生态网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健康城市视角梳理国内生态网络构建方法,从生态网络概念入手,从生态要素获取方式、生态源地识别、生态廊道提取、模拟研究以及网络实践应用等方面,分析国内关于生态网络构建方法的研究动态与趋势,为进一步拓展我国生态网络研究体系、打造健康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并预警国土空间生态薄弱区对区域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和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通过InVEST模型、MCR模型、电路理论等构建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为约束,利用PLUS模型模拟该地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建设用地扩张对生态空间的胁迫区域作为生态保护预警点。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有46个生态源地,关键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廊道共136条。其中,生态源地基本位于生态环境优良的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廊道依托源地呈交错分布,冀中南平原地区无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2030年京津冀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向四周呈环状扩张,不断迫近生态空间,威胁到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健康发展,应做出预警。  相似文献   

3.
延庆区作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涵养区,面临着自然保护区分布分散与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构建生态斑块与廊道组成生态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以延庆区自然保护区为生态源地,通过最小阻力模型构建延庆区生态网络,旨在缓解生态斑块破碎化的问题,保障动物迁徙安全,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延庆区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区,研究成果可为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层面提出具有引领性和可推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唐山市为例,将生态安全格局与修复分区相结合,实现点线面共同指导分区。首先基于“压力—状态—潜力”框架,利用z-score标准化,在乡镇尺度上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其次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连通性提取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最终通过生态安全格局对生态修复分区进行修正。结果表明:(1)研究区高退化压力区主要位于城市中部及各县区中心,并向四周递减;生态系统服务状态分布为北高中低,且高值区向低值区存在明显过渡;恢复潜力为由北向南先减少后增多。(2)修正后生态修复分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潜在恢复区、生态优先修复区、生态修复治理区、生态修复利用区5大类型区,其中生态保育区依据生态源地与廊道所在位置划为一级保育区、二级保育区。  相似文献   

5.
以京沪高铁相城段生态廊道景观节点为实例,围绕高铁的特征属性,结合项目区现状,从地形改造、植物群落构建、植物配置等方面入手,探讨打造高铁生态廊道景观节点的方法、措施,从而充分发挥高铁廊道的生态防护效能,创造优美的局部景观,促进高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京沪高铁南京栖霞段绿化结合了生态(文明)建设概念及理论,从高铁生态廊道的功能及规划原则、高铁生态廊道宽度的设计、生态廊道景观植物的配置方式等方面出发,通过人为干预,使高铁周边尽快形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稳定生态环境,实现集生态防护、景观展示、地区人文底蕴提升等为一体的生态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土绿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通道生态建设工程,是国土绿化工程中的战略性工程。以邵阳市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为例,阐述了在生态廊道绿色通道景观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生态廊道的重点景观节点建设和景观优化建设,重点控制和加强特色地段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8.
严冰莹 《花卉》2022,(8):65-6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致使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也随之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恢复自然景观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城市生态廊道体系对改善生态环境大有用途.本文以长沙市为例,通过对长沙市廊道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指出长沙市廊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并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提质三方面提出相关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9.
彭娜  佘济云  郑婧怡  张芯 《现代园艺》2023,(10):163-165
以高分辨率的2010年、2015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选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研究2010-2020年期间沅陵县土地利用地类的变化趋势。使用MSPA分析法识别生态源地,并选取景观连通性指标来区划生态源地之间的重要性,通过重力模型量化斑块之间的作用,筛选出重要的生态廊道,之后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累积耗费距离表面形成生态格局,通过分析形成的生态网络,以此提出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沅陵县耕地草地和水域有所增加,林地和城乡工矿用地景观相比之下有所减少,林地和城乡工矿用地主要转换为耕地,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未利用地基本不变,水域变化不显著。(2)随着沅陵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明显,导致景观破碎度增高,生态廊道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连通性较好,东西向连通性较差,彼此连接程度相对较弱,有待加强优化。  相似文献   

10.
主要对昆山中环快速路建设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总结,并基于海绵城市技术,从道路沿线雨水污染控制、区域景观生态节点修复、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建立等3个层面提出景观设计策略,将昆山中环打造成集城市雨洪功能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为一体的复合体,从而改善中环沿线绿色生态环境,加强昆山城市生态的新陈代谢与自然运作。  相似文献   

11.
孙妍艳 《现代园艺》2023,(7):140-145
以大理市洱海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从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角度出发,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提出构建湖滨缓冲带的典型三位一体功能性湿地功能模块。基于水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3个方面,营造自然做功的具有一定水净化功能和景观游憩价值的生态缓冲体系,并以大理市洱海湖滨缓冲带的建设为例,对如何应用核心净化模块和延伸的生态和景观模块,最后结合实施效果详细阐述其技术要点,以期能为生态廊道等生态环境治理、建设与保护提供一定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对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目的是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体系,维护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初步探讨了天津大道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物过滤等多种生态功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要。通过讨论,以期为类似项目生态廊道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茹 《现代园艺》2022,(19):64-67
文化遗产廊道构建可以从空间上将分散的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发挥其整体价值。太原市文化遗产丰富,但大多还停留在遗产“点”的保护层面。本研究基于保护性游憩视角,选取139个文化遗产资源点作为廊道构建的源点,按照人步行最大适宜距离划分了11个文化遗产组团,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3条重要廊道、15条一般廊道,为太原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4年笔者通过对内乡县不同类型道路、河渠等主要生态廊道的绿化树种、景观效果和绿化水平等进行调查,摸清了内乡县生态廊道建设现状,找出了生态廊道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内乡县生态廊道适宜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6.
林业生态建设是现代林业发展应当关注的重点层面,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以林业生态区域性影响为基础,构建林业生态建设评估体系,精准、深入、全面地分析林业生态建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林业工作创新发展,是林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路径。在明确林业生态评估内涵和意义基础上,以乌兰布察市林业生态评估体系构建与应用为例,说明林业生态建设的优化方向,以此为林业建设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为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起到应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崔珩  王雅乾 《花卉》2019,(16):86-87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引导和拓展了城镇自然生态网络的构建,水系是构建自然生态网络的重要廊道,对城市的生态安全有重要作用。在建构生态水系与城市品牌的关系中,梳理水系脉络,构建水景空间,将水系与城市公园融为一体,提升交通便利性,是拓展城市生态休闲旅游的有效途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体系对促进城市的文明形象具有积极作用,对提升城市形象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城市绿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以新建的沈阳市生态廊道为例,分析了该生态廊道的景观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进程中的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及生态城市,从由来到内涵进行辨析,明确了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进程中三个渐进的不同发展阶段;总结了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涵义、格局与特点,分析了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从斑块、廊道、基质三方面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