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青岛市崂山区1965201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计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崂山区51年来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崂山区年、季平均气温显著升高但是降温幅度均较小,降水量下降趋势不显著,年际差别较大,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平均相对湿度显著降低,总体来看,崂山区1965201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计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崂山区51年来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的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崂山区年、季平均气温显著升高但是降温幅度均较小,降水量下降趋势不显著,年际差别较大,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平均相对湿度显著降低,总体来看,崂山区19651979年前后表现为湿冷型气候,1980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崂山区全年及夏季、秋季表现为暖干型气候,冬季和春季表现为暖湿型气候。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2005年~2006年毛乌素沙地乌审旗气象观测资料,对人工草地SPAC中的大气水势日、季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人工牧草生长期间大气水势均值为-139.573Mpa,日、季变化明显,呈单峰型;大气水势变化与大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之间具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南昌市1983~2008年的气温、降水、日照时间、相对湿度等气候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昌市近26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6年来,南昌市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为气温急速上升、湿度急速下降。南昌市年均气温以0.54℃/10a的速率上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 1),多年平均气温为18.01℃,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的趋势,春秋季增温最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89(P<0.000 1)、0.66℃/10a(P<0.000 1);年降水量以16.12 mm/10a的速率上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10.6 mm;年日照时间以42.26 h/10a的速率上升,春季日照时间显著上升(43.30 h/10a,P<0.01);年均相对湿度以-9.96%/10a的速率极显著下降(P<0.000 1),四季平均相对湿度倾向率分别为-10.00(P<0.005)、-11.59(P<0.000 1)、-9.67(P<0.005)、-8.57%/10a(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64—2015年霸州市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法、滑动T检验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霸州市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异常年份、气候突变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等。结果表明,1964—2015年霸州市各季浅层地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4~0.52℃/10年,春季、冬季地温上升幅度较大;各浅层年平均地温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0.16~0.31℃/10年),0 cm地温增温率最大,与同时期的平均气温升温率比较,地温的气候倾向率偏低。春季、冬季、年平均浅层地温多异常偏低年份,主要发生在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秋季多异常偏高年份,1965年5 cm地温、2006年0~20 cm地温以及1975年5~20 cm地温发生异常偏高。综合累积距平和信噪比、M-K法和滑动T检验计算分析发现,地温的突变年份主要发生在1986年附近、1996年和2011年。年、季平均地温与同期平均气温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其中0 cm地温表现最为显著,相关系数均>0.723。夏季0 cm平均地温与降水量成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00(P<0.01)。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8年黄冈市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对黄冈市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黄冈市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7.6℃,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27℃/10年;各季节平均气温日较差中,春季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夏、秋、冬季三季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且夏季下降幅度最明显。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1978年左右有突变发生,表现为先显著减少后缓慢增加,并在58年中有13年的低频振荡和3~7年的高频振荡周期。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表现为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平均水汽压、平均相对湿度以及总云量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各气象要素通过影响最高、最低气温使气温日较差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茶叶生产管理和制定对应措施提供参考,对2017年闽东主茶区蕉城区5个茶园春秋季采摘的绿茶样本主要理化成分检测值及相应气候要素的均值进行配对样本T值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蕉城区茶叶的4个主要理化成分中,春茶的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分别较秋季高35.9%和37.8%,而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略低于秋茶。春秋季中茶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变化呈显著性差异,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春季茶园除相对湿度、雨量、雨日大于秋季外,气温等其他气候要素均小于秋季,而各气候要素的标准差秋季大于春季;春秋季中的雨量、雨日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春季平均茶园降水量和雨日比秋季分别多28.5mm和3.8d。气温等其他7个气候要素均值差异不显著。春秋季茶园的降水显著变化造成茶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也发生显著变化,降水条件是影响季节茶叶品质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林芝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为研究区,选择冬小麦、玉米、春青稞和春油菜4种主要农作物,通过划分喜温和喜凉作物不同生长季,分析1981—2018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林芝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暖趋势,生长季气温以0.35℃/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且喜凉作物生长季增温更加显著;秋播作物、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生长季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34、0.30和0.26℃/10年的速率显著(P0.05)升高;作物生长季年平均降水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特征。2)受气候变暖影响,林芝地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物候期均呈延长趋势,并且喜凉作物的物候期延长趋势较喜温作物显著,以5.43~11.7d/10年的速率延长。3)林芝地区作物结构变化表现为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喜凉麦类作物面积减少;不同作物单产变化较为复杂,总体表现为喜温作物玉米单产增加,春青稞和冬小麦等喜凉作物单产有所降低。气候变暖背景下,林芝地区4种主要作物生长季增温显著,物候期延长显著,伴随喜温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喜凉作物种植面积呈萎缩趋势。未来应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地资源,稳定作物生产的同时注意防范气候波动引起的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8.
王福淳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59-11760
利用本溪县1958-2012年的年和各季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云量、水气压、平均风速和蒸发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近55年来本溪县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5年本溪县年、季平均相对湿度呈现显著减小趋势,冬季减小趋势最显著,秋季较强,春夏季最弱。年、季相对湿度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云量、水气压、平均风速和蒸发有关,但各要素因季节而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崂山区国家一般站2015年新、旧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迁站前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及风向风速差异。得出新站气温低于旧站,相对湿度和风速高于旧站,产生气象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新、旧探测环境、探测下垫面及海拔高度影响。  相似文献   

10.
聊城市高温闷热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6年聊城市5~9月的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对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分布特征和气候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聊城市日最高温度在35℃以上的高温日数在46年中有2个高峰区,分别在1965~1968年和2002年;闷热天气出现最多的年份为1994年。聊城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占高温总日数的86%;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占闷热天气总数的96%。聊城市连续3 d最高温度35℃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的次数为52次,连续3 d闷热天气出现的次数为64次。[结论]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出现时间、温度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使用气候倾向率、基准年等统计方法,本文分析了辽宁地区玉米生长季耕作层地温变化趋势,同时,表现了50年辽宁地区玉米生长耕作层的地温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为每十年上升0.2℃。根据玉米生长季耕层地位在不同年限中的变化,第三段基准年上升趋势最为显著,上升率为10年0.6℃。  相似文献   

12.
<正>永胜县地处丽江市的东南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气候属低纬度山地季风寒温带型。随高压气流和冷气团交错演交的复合运动作用,加之境内海拔东高南低,坡向坡度、山脉、江河、湖面和植物群落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立体气候和立体资源。年平均气温12℃~20℃,降雨量为643~1 200 mm,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能生产不同季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人工林小气候长期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分析,针对东北地区特点研究了针叶人工林非生长季和生长季的气候效益。结果表明:(1)人工林气温效益显示出非生长季缓冷保温作用大于生长季缓热降温作用的特点。非生长季红松林内气温增加24.3%,落叶松增加21.6%,樟子松增加10.8%,差异达显著水平。(2)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以生长季增加相对湿度最为显著,其中樟子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筛选影响板栗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进行不同生态区域板栗气候适应性评价及其适宜性种植区划,为板栗引种以及科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我国不同生态区域(黄淮海、西北、长江中下游、西南等4大区域)105个板栗品种(含优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坚果单粒质量、果形指数等表型性状和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等内在品质进行差异性分析,选择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的12个气候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与板栗品质形成最密切的气候因子,通过逐步回归构建板栗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利用气候适应性指数(CAI)对板栗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价和适宜性分区。  结果  (1)不同生态区域板栗表型性状和内在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性。长江中下游地区单粒质量和果形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黄淮海地区可溶性糖最高,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最大。(2)影响板栗坚果品质的主要气候因子为热量因子,其次为光照因子和水分因子。单粒质量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温差呈显著负相关;果形指数与年平均温度和生长季平均温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含水量与生长季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与生长季温差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比值与生长季平均温度和生长季温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年日照时数和生长季日照时数均呈负相关,与生长季降水量呈不显著负相关。(3)根据CAI,4大区域中24个板栗主栽区可划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和适宜区。黄淮海北部区域CAI值达到0.90 ~ 0.96,为最适宜区;黄淮海东部、西北和西南区域CAI值为0.81 ~ 0.89,属较适宜区;而长江中下游区域CAI值最低,为0.71 ~ 0.77,属适宜区。  结论  生长季温差大、平均温度高、日照时数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板栗坚果甜、糯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近52年来武汉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1961~2012年武汉市气候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武汉市52 a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湖北其他站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近52 a来,武汉市降水量总体表现出在波动中略呈上升的趋势,70年代为显著的少雨期,多雨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90年代,降水量在1979年发生突变。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明显高于全国和湖北省水平,90年代以来增温尤为突出,并在1993年前后出现了突变点,进入了一个相对偏暖的气候态。日照时数在波动中下降明显,1986年前后是近52 a来的显著突变点。平均相对湿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下降幅度尤其明显,于1977年前后发生突变。武汉市气候变化总体表现出降水略升,气温升高,日照减少,平均相对湿度降低的暖干化趋势。对比其他站点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省暖干化现象明显,武汉是其典型地区。  相似文献   

16.
根据齐齐哈尔市1951~1990年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与人体舒适度指数有关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基本气象要素,利用哈尔滨市人体舒适度气候等级评价标准进行拓展,结合黑龙江省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的划分标准,计算出齐齐哈尔市人体舒适度气候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齐齐哈尔市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年、季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对1960—2005年酒泉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酒泉市的日照时数总体上表现出了减少的特征,其气候倾向率为11.48 h/10年。日照时数也表现出季节差异性,四季的日照时数变化不尽相同,春季的日照时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他3季的日照时数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其中秋季日照时数的减少幅度最为显著,其次是夏季和冬季。酒泉市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是在20世纪60—80年代的这段时间内的减少趋势较为显著,到了90年代之后日照时数则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17,(16):66-67
利用赤水气象站1981~2016年观测资料,根据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日平均值,分析了赤水市逐日舒适度指数及各舒适度等级所占日数的年分布和历年平均值。结果表明:赤水市全年舒适度为很舒适至较舒适等级,年舒适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适宜旅游时间达7个月。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最高,体感表现为微热;冬季最低,体感表现为微冷。春秋两季舒适度适中,为很舒适和舒适等级。3~6、9~11月份属于体感舒服月份,4月、5月、10月属于最佳旅游月份。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芬  李帅  纪瑞鹏  郭春明  姜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51-18353,18364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 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79—2008年泊头市逐年及季平均地面和浅层地温资料,采用折线图、气候变率等分析方法,对30年来泊头市地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30年泊头市年地面平均、最高、最低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年和季地面温度中均以地面最低温度升温最快。5、10、15、20 cm地温的年变化均为上升趋势,以10 cm地温上升速度最为显著;春季5~20 cm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以10 cm地温升温速度最为显著;夏季以10 cm地温升温最为明显;秋季浅层地温均为下降趋势,以15 cm地温下降最为显著;冬季5 cm地温升温最快。该研究为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地面及浅层地面温度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