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杉天然群体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云杉全分布区内7个有代表性的天然群体,每个群体30个家系(单株)为试验材料,对7个种实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云杉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长宽比、球果干重、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长宽比7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48.63%,41.19%,24.59%,49.72%,61.63%,62.04%和5.00%,球果和种子的性状指数比单个性状稳定;种实性状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5.00%~62.04%,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1.83%;群体间变异(41.83%)稍小于群体内变异(58.17%)。7个种实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球果长度、球果宽度和种子长度为易测定和重要的种实表型性状;云杉种内群体的球果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球果性状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纬度、年降水量和生态梯度值(EGA)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云杉群体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2.
滇牡丹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滇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31个形态学指标对9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1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3.22%~76.12%,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4%,表明滇牡丹居群的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高。在研究的9个居群中,纳帕海居群(NPH)和梁王山居群(LWS)分别具有最大和最小的变异系数,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1.03%和20.11%。滇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31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62%,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牡丹9个天然居群可以聚为3类,且表型性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基于滇牡丹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蕴藏的观赏性状。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丽江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9.96%,小于群体内变异(70.04%);表型变异系数(CV)为24.93%,变化幅度13.63%~35.09%。宁蒗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6.74%,小于群体内变异(73.2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于11.96%~37.19%,平均24.18%。元谋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79%,小于群体内变异(72.21%);表型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41.3%,平均23.41%,群体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9个不同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40 3,表明云南松群体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及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川西北地区康定柳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川西北乡土灌木树种康定柳天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巢式方差分析、聚类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四川阿坝州康定柳5个天然群体雌、雄性类群叶片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分析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康定柳叶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叶片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8.97%,雌、雄性类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27.32%和21.51%,小于群体内,表明康定柳天然群体叶片表型性状在群体内的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叶片表型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巴西(19.49%)、红星(19.42%)、壤塘(19.05%)、阿坝(18.94%)、红原(17.98%),巴西群体的表型多样性最丰富,而红原群体的最低。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5个群体间雌、雄性类群聚为3类。  相似文献   

5.
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蜡梅分布区内随机选取的9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果实、种子等8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8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0.99—65.90,除果实长和千粒质量,其他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群体内只有果实宽达显著水平,其他性状均不显著。8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圪为63.16%,群体间多样性贡献率为8.90%,群体内多样性贡献率为3.04%,显示群体间变异是蜡梅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果实宽与纬度成极显著负相关,种子数和千粒质量与纬度成显著负相关,而其他性状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蜡梅天然群体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反映了蜡梅呈间断式岛状分布现状。  相似文献   

6.
野生樱桃李天然群体果实形态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8个天然群体的野生樱桃李的14个果实表型性状指标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樱桃李的果实性状存在极丰富变异,天然群体间变异系数平均值为4.3%~38.9%,天然群体内为5.6%~20.3%,通过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将8个天然群体划分为4组.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单果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  相似文献   

7.
夏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变异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夏蜡梅自然分布区8个群体,对花部、叶部、果部和种子的22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以揭示夏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特征及变异规律。结果显示:夏蜡梅天然群体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20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2.15%(6.40%~45.87%),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1.87%(1.14%~85.07%),群体内变异(58.13%)大于群体间变异(41.87%);夏蜡梅花色(外被片颜色)表现为白、浅粉、粉、粉红4种类型,不同群体间各花色比例各有不同;各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2个表型性状中有8个和生态因子呈显著相关。通过表型性状UPGMA聚类分析可以将8个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表型性状分化体现为连续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花香水月季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表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群体间、群体内变异,8个群体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15.44%~56.0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7.28%,总变异中群体内的变异为62.72%,大于群体间变异(37.28%),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该地区大花香水月季的主要变异来源。花瓣长与东经及果径与北纬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8个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可以明显划分为3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9.
选取东北茶藨子4个天然群体共60个单株为试验样本,利用变异分析、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东北茶藨子生长及果实性状的相关规律及其在天然群体间和个体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果实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1.95%,变异幅度为5.15%~30.64%;东北茶藨子5个营养性状在群体内达到差异极显著,3个性状在群体间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2.56%,其中群体间变异(21.81%)小于群体内变异(74.87%);果实各营养性状间大部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茶藨子的13个性状主成分分析可归为2大类,在培育不同经济目标的优良单株时,可以通过计算主成分得分值进行快速准确的选择。总体上来说,东北茶藨子天然群体果实性状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变异。  相似文献   

10.
野生樱桃李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生樱桃李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研究发现,野生樱桃李的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且大多变异极显著;通过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将8个天然群体分为2组,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枝条长度、枝条粗度、叶片长度和叶柄长度4个表型变异最大,生态环境是造成野生樱桃李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紫荆全分布区的7个天然群体为研究试材,另取2个栽培群体为对照,对当年生枝的叶片、荚果、种子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紫荆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2.30%,群体内的变异贡献大于群体间的。紫荆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和种子逐渐变大;随着经纬度的增加,荚果形状从窄条形向宽条形变异,种子形状从近圆形向椭圆形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对8个群体进行了排序、归类(其中P6群体性状值缺失比较多,故未进行排序),分析表明8个群体大致可以划为天然和栽培两类,天然群体又可分为两亚类。天然紫荆与栽培紫荆在表型上已经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12.
在对新疆4个天山樱桃野生居群16个表型性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性状变异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表型变异系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aver指数均为裕民县野生居群最大,分别为21.15%、0.98和3.97,喀拉峻野生居群最小,分别为16.18%、0.82和2.31。16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67%~48.78%,其中单果质量、果实纵径和种核质量的变异系数较高,花瓣宽、雄蕊数目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较低;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5.77%,表明居群内变异大于居群间变异。在阈值为5.27时,4个天山樱桃野生居群被分为3大类,特克斯与喀拉峻野生居群欧式距离最小(3.75),大西沟与裕民县野生居群欧式距离最大(7.16);16个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6.02%。裕民县野生居群的表型多样性最丰富,特克斯与喀拉峻野生居群遗传关系最近,果实纵径、果实横径、雌蕊长、1a生枝长度和花冠直径是天山樱桃进行表型观测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蜡梅野生群体的叶子与种子的表型多样性。[方法]以蜡梅的5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性状在群体内的F值为6.612~102.148,果长、种宽在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种长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9.57,群体内变异70.43%,大于群体间变异29.57%,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叶长、叶宽、千粒重与纬度,种宽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Dist平均分类距离系数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结论]蜡梅的表型变异极其丰富;蜡梅的分布与表型性状呈多样性变异。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凉山彝族自治州麻疯树现有天然群体种子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采用巢式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变异系数等方法,对该地区麻疯树天然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天然群体的种子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麻疯树种子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39.71%~52.79%,均值为46.58%,群体间变异(46.58%)小于群体内(53.42%);红旗外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大,为18.64%;雷波群体平均变异系数较小,为4.51%;红旗外群体的重复力低于平均值,而雷波群体的重复力高于平均值,变异系数分析和重复力分析结果均显示,红旗外群体表型性状丰富,而雷渡群体表型性状不丰富。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凉山州地区麻疯树天然群体可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5.
云杉天然群体的表型变异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研究了云杉自然分布区内20个天然群体的针叶长度、宽度,球果长度、宽度、烘干质量、出籽率,种子的长度、宽度及每粒质量共9个表型性 状变异规律和模式。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变异丰富,群体间表型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球果的长度和宽度均与烘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5和0.7560;种子长度与宽度呈显著的正相关(r=0.7739),种子长度与每粒质量呈正相关(r=0.5884);针叶、球果性状随海拔、纬度、经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异,种子性状变异以海拔变异为主。同时对表型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杜松Juniperus rigida天然群体在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共调查了6个杜松天然群体,对针叶、球果、种子、树高、胸径和树干通直度等2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杜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间共有11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群体内共有7个性状指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变异为66.63%,大于群体内的变异(33.37%),群体间变异是杜松表型变异的主要部分。20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杜松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针叶宽逐渐增大;随着郁闭度的增加,针叶长和一级侧枝总数都逐渐增大;枝下高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杜松6个群体划分为4类。图1表7参19  相似文献   

17.
云南峨眉蔷薇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数量上分析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对分布在云南的9个峨眉蔷薇天然居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峨眉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11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55 %,群体间变异(50.65 %)大于群体内变异(17.81 %),说明群体间变异是峨眉蔷薇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与群体采种点的生态地理位关系基本上一致.  相似文献   

18.
河南新县野生油茶群体表型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河南新县野生油茶群体的变异特征,以新县7个典型野生油茶生长区的群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油茶叶、花、果相关的15个性状,采用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油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及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新县野生油茶叶、花、果形态在群体内及群体间的表型多样性均较为丰富,7个群体间叶、花、果形态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7个群体内15个性状中,鲜籽质量变异程度最高(49.79%),其次是鲜籽数、单果质量和果皮厚,变异程度最低的是叶长(10.67%);聚类分析在欧式平均距离在阈值15处,将新县野生油茶群体分为了两大类,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群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为余甘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及优良资源的选择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6个天然居群68个余甘子单株的17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利用巢式方差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8个余甘子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余甘子果实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3 1~1.660 6,果实颜色较大,腹缝线形状较小;6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25.47%;11个表型性状的变幅为6.16%~43.35%;居群内变异(54.79%)大于居群间变异(20.95%),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各性状均有一定程度分化;11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横径、果纵径、单果重、单果果肉重、果核重、果核横径、果核纵径、果肉厚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7%,P_6居群的58号单株综合表现最好,P_1居群的2号单株,综合表现最差;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变异,果实、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较高,其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形状性状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变异。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收集保存余甘子种质资源时应增加居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  相似文献   

20.
云杉现有天然林的遗传分化和种源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分布区现存云杉(picea asperata)天然林资源和表型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分层抽取10个群 体,每群体30个个体,同步进行表型和同工酶两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利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 类分析对17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变异丰富,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占30% 和70%左右,群体间的变异主要呈纬度为主的梯度变异;同工酶变异的群体遗传学参数表明,云杉群体间的变异占 总变异的31.78%,群体间的分化大,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P=0.106>0.05)。依据天然 群体表型、同工酶水平遗传分化和聚类分析,并结合天然群体地理生态因子的聚类分析,可将现有云杉天然群体分 为3个种源区和5个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