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利用有性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超级小麦新品种。2007-2009年参加河南省中间试验,丰产性突出,是当年生试冬水组所有参试品种中唯一在所有试点均居首位的品种。2009  相似文献   

2.
豫农35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在2004-2006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7827.15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增产4.05%,达显著水平,2006-2007年度国家生产试验中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7006号,该品种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利用豫麦49为母本(豫麦21/豫麦35),F1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多年定向选择选育而成的超级小麦新品种。在2007~2008年河南省区试中平均产量为7 846.5 kg/hm2和7 987.5 kg/hm2,分别较对照豫麦49和周麦18增产5.96%和3.19%;2009年河南省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河南及临近省份相近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开农56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联合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等特性,2011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油2011001。  相似文献   

5.
豫农416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豫农416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的高产、优质、强筋、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具有六大突出优点。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提出了搞好土壤处理、大力推广配方施肥、秸秆直接还田和适时精量播种等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豫农416是以豫麦49为母本、以豫麦21/豫麦35的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 846.5kg/hm~2和7 987.5kg/hm~2,分别比对照豫麦49和周麦18增产5.96%和3.1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625.0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7.4%,居参试品种首位.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09001,其特点是超高产、优质、广适,适宜河南及相临省份相近小麦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益农2020玉米新品种是以自选GA27为母本、GB926为父本育成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在2016—2017年甘肃省旱作玉米联合体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13 891.5 kg/hm2,比对照先玉335增产2.1%。经检验,含粗蛋白86.7 g/kg、粗脂肪42.2 g/kg、粗淀粉724 g/kg、赖氨酸2.4 g/kg,容重788 g/L,属优质玉米,抗茎腐病、穗腐病。可在甘肃春玉米区及全国同一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豫农035由河南农业大学杂交选育而成.其组合母本为豫麦52号变异株,父本为豫麦18号变异株。2007年12月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农业部第943号公告公布。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7006号,证书编号:2007—3—6.该品种植物新品种公告号为:CNA003422E。  相似文献   

9.
<正>1亲本选择1.1母本9350312001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绿色,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生育期244d,有效穗数589.5万/hm2,有效分蘖率40%,株高82.9cm,穗粒数35.1粒,千粒重39.4g,容重764.6g/L,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熟相较好,籽粒饱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种面积的不断下降,粮油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北方花生主产区春花生面积不断减少,小麦花生两熟面积迅速扩大,作为花生产区的河南省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正 《华北农学报》1994,9(3):12-15
运用基因一性状概念,以日本品种小罂栗作为半矮秆株型的Rht1,Rht2一矮生基因源,以智利的欧柔、罗马尼亚的洛夫林13等为早熟、抗病基因的供体,以本地高产品种白蚰包麦为丰产基因的供体,采用多亲本渐近杂交法与水旱地鉴定法,育成了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号。经良种良法配套后,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了亩产616.3kg的记录,耗水系数为0.6838mm/亩·mg。  相似文献   

12.
黄淮麦区水资源严重紧缺,人均、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育出抗旱耐热的优良旱地小麦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本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平均收集旱地小麦种质资源500余份,经过生态指标观测及分子水平检测,筛选出目标性状优良并有较高遗传力的核心亲本。利用这些核心亲本,以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生态育种与穿梭育种相结合;形态特征、生育特性与仪器指标测试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对后代材料进行抗逆性、节水性、优质性能和高产潜力的综合评价。最终育成‘运旱137’(晋审麦2016004)和‘运旱139-1’(晋审麦20170004)2个抗旱耐热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及若干遗传基础丰富并具有特殊优良性状的中间材料。其中,‘运旱1411-2’、‘运旱1512’、‘运旱1818’、‘运旱1816’、‘运旱139-2’等已经参加了各类区域试验。本研究为其他育种者提供了参考,也为后续新品种的推广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13.
高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京冬6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品种比较试验、栽培试验、高产示范试验及全国联合鉴定试验以及品质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陕253属半冬性,生长健壮,株型紧凑,株高适中;成熟早,落黄好;对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主要小麦病害有中等以上抗性,适应性广;面筋含量高、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等优良的品质特征。在试验条件下,籽粒产量水平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陕229持平或略高,高于小偃6号、陕麦150、小偃54、高优503、陕优225等优质品种,在中上生产条件下易于达到6750 kg/hm2以上,具有7500 kg/hm2以上高产潜力,有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川、渝麦区育种方向及审定品种与生产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从生产发展、市场经济和人民需要出发,分析了当时审定小麦品种较多而推广应用较少的现象,总结了小穗小粒红皮种推广速度慢,农民不愿种植,大穗大粒白皮种推广速度快的原因。提出了“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白皮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新方向。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绵阳25’、‘绵阳26’、‘绵阳27’、‘绵阳28’、‘绵阳31号’、‘西科麦1号’、‘西科麦6号’等白皮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成为了四川省小麦第6次大更换的当家品种。为四川省和中国的小麦育种、小麦生产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以上品种的推广种植,表明白皮小麦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不亚于红皮小麦品种,而在商品价值、推广速度方面明显优于红皮种。由此认为,突破传统红皮小麦品种容易选育审定的束缚,将市场经济、人们需求、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将是西南麦区小麦育种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陕253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其组合为陕229/陕213,它集优质、丰产、早熟于一体,具有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长等突出的品质特征。其成功选育说明:优质与高产能够完美结合;选择农艺性状优良互补、遗传背景复杂、品质较好的双亲是育成优质品种的基础;有效的品质测试手段是选育优质品种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品种选育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型与冠层、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等几个选择指标进行了探讨。认为株高80~90cm,旗叶较宽、较短,面积较小,挺而上冲,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长度依次加长,叶基角和开张角依次加大。株型从生长前期到生长后期由紧凑到松散有一定动态变化的中间型品种更易实现高产稳产;现代品种要在保持较高收获指数的基础上,注重生物产量、单位面积粒数、穗粒数/旗叶面积、穗粒重/旗叶面积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