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构树等10个树种在白云质砂石山上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显示10个树种间的造林成活率、年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白云质砂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树种选择,根据本试验各树种的造林成活率与年生长量的综合表现,初步认为构树、南酸枣、侧柏、乌桕、女贞可作为白云质砂石山的造林树种,优良适宜树种的确定有待于进行更多树种参加的多个立地造林试验及其至林分郁闭年份以上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干热河谷和干旱山地人工混播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热河谷和干旱山地的人工混播造林试验,于1991-1992年在永胜大龙潭、猫猫和永平永泄3个造林困难的地区进行。选用车桑子、山毛豆、银合欢、滇合欢、银荆、黑荆等树种进行人工混播造林试验。还分别进行了云南松与车桑子、银荆、黑荆、滇合欢、红木荷、金合欢的混播造林试验。经3、4年的试验,通过对各参试树种质评价、落种状况、出苗率、成苗率和各成苗期,苗木生长状况的观测。得出以车桑子,山毛豆、银合欢作为干热河  相似文献   

3.
<正> 4.2 岩溶山地封山育林恢复植被治理模式4.2.1 模式适宜条件 主要适宜于石山和白云质砂石山。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土壤极少,土层极薄,一般不超过2~3 cm,以砂粒、石粒为主,植被恢复艰难的地区,但周围地区基本具备封育的条件。4.2.2技术思路 因本区域的立地条件差,土层薄,基本不具备人工造林的条件,主要采取全面封禁的  相似文献   

4.
建水石质山地两种乔灌混交模式的造林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水县石质山地进行了墨西哥柏 车桑子混交模式和干香柏 车桑子混交模式的造林试验。6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乔灌混交模式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较高,林木的生长状况也较好。前者中墨西哥柏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为100%,车桑子均为94.44%;后者中干香柏的造林成活率为77.78%、保存率为72.22%,车桑子均为100%。经用层次分析法对两种混交模式的乔灌木层次的明显性、群落的盖度、林木的高生长和径生长等4个方面作比较,得出墨西哥柏 车桑子混交模式的稳定性优于干香柏 车桑子混交模式。由于石质山地的土壤较为瘠薄,影响了乔木树种的生长,使两种乔灌混交林中乔木树种墨西哥柏和干香柏的生长高峰期提前在第3~4年到来。相比较墨西哥柏比干香柏更能适应试验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其造林后第6年树高和地径生长量仍达0.99 m和1.08 cm,而干香柏只有0.44 m和0.46 cm。  相似文献   

5.
石漠化山地是指石头面积占60%—90%以上的山地。这些地方一般泥少石多土层浅且气候较干旱,水土流失严重,造林难成活。为搞好石山造林绿化,加快西部山区生态建设,现介绍几种石山造林适生树种,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6.
干热河谷和干旱山地的人工混播造林试验,于1991~1992年在永胜大龙潭、猫猫山和水平水泄3个造林困难的地区进行。选用车桑子、山毛豆、银合欢、滇合欢、银荆、黑荆等树种进行人工混播造林试验。还分别进行了云南松与车桑子、银荆、黑荆、滇合欢、红木荷、金合欢的混播造林试验。经3、4年的试验,通过对各参试树种的种质评价,落种状况、出苗率、成苗率和各成苗期,苗木生长状况的观测。得出以车桑子、山毛豆、银合欢作为干热河谷和干旱山地的混播造林种较好。可在今后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林分环境。  相似文献   

7.
根据山西省立地类型划分,吕梁山土石山立地区被划分为管涔山、关帝山山地立地亚区和吕梁山南部山地立地亚区2个亚区,在对吕梁山土石山立地区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各个立地类型亚区的治理技术,共配置造林模式60种。  相似文献   

8.
调查分析了亮叶桦1年生播种苗在贵阳市的年生长节律和亮叶桦造林苗木长势,认为亮叶桦发芽快、发芽整齐、苗木最高生长量大,人工繁育可行,而且亮叶桦在石质山地造林效果也很好,在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石漠化地段苗木长势好于白云质砂石山。  相似文献   

9.
西藏柏引种育苗造林试验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柏原产西藏,云南,印度等地,是一个喜钙的速生用材和庭园观赏树种,木材具有多种多用途,枝叶皆有用,为了绿化石灰岩山地和开发困难造林地石山,我们引进了西藏柏,对其育苗与造林技术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成功,认为西藏柏是石山造林的一个好树种。  相似文献   

10.
1990~1994年与飞机造林困难地区进行人工混播造林试验的同时,又在砚山、保山、永胜等县市的22个播区,从低海拔的干热河谷到高海拔的低温湿润山地,进行了车桑子、山毛豆、银合欢、山合欢、滇合欢、银荆、黑荆、华山松等与云南松或思茅松的飞机混播造林试验示范。参试的10个树种均各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成苗效果,试验示范的总成效面积为4.22万hm2,成效率达70%以上,大部分试区的成苗保存密度均在6000株/hm2以上,达到“规程”要求。试验结果表明:1500m以下的干热地带应选用车桑子、山毛豆、山会欢、银合欢作飞机混播造林树种,海拔1600~2400m的干旱、半干旱及湿润山地、可选用车桑子、山毛豆、山合欢、滇合欢、银荆、黑荆分别与云南松、思茅松进行混播造林;海拔2500~3000m左右,宜用华山松与云南松(高海拔种源)混播造林。  相似文献   

11.
在镇宁县通过对引种十年的藏柏(Cupressus torulosa)在石漠化地区的造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藏柏与同期营造的香椿(Toona sinensis)、楸(Catalpa bungei)和干香柏(滇柏)(Cupressus duclouxiana)对比,在退耕地上比香椿长势差,比楸和滇柏好;在荒山荒地和白云质砂石山地上比其余三个树种树长势好。  相似文献   

12.
在镇宁县通过对引种10年的藏柏(Cupressus torulosa)在石漠化地区的造林效果进行分析,与同期营造的香椿(Toona sinensis)、楸(Catalpa bungei)和干香柏(滇柏)(Cupressus duclouxiana)对比,结果表明:藏柏在退耕地上比香椿长势差,比楸和滇柏好;在荒山荒地和白云质砂石山地上比其余3个树种树长势好。  相似文献   

13.
隆回县,地处湖南境内的衡邵干旱走廊,境内有石灰岩山地5.3万多公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隆回县将裸露山地造林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结合起来,狠抓科技创新,严格培育管护,加大资金投入,摸索了一套以造林为主的石漠化生物治理的有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推行领导办点示范制度。为了加快石山造林步伐,实现绿化达标,1989年以来,隆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年带头办一个33公顷以上的石山造林示范点,县直机关和各乡镇主要领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银荆树与车桑子混交造林,长势良好,是弥勒市中度石漠化地区荒山造林的首选树种。阐述了银荆树植苗造林、车桑子直播造林、两者混交形成乔灌混交林的生产管理技术,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隆回县,地处湖南境内的衡邵干旱走廊,境内有石灰岩山地5.3万多公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隆回县将裸露山地造林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结合起来,狠抓科技创新,严格培育管护,加大资金投入,摸索了一套以造林为主的石漠化生物治理的有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推行领导办点示范制度。为了加快石山造林步伐,实现绿化达标,1989年以来,隆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年带头办一个33公顷以上的石山造林示范点,县直机关和各乡镇主要领  相似文献   

16.
青石山瘠薄山地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试验孙承善,孙开理(临沂市林业局,276001)吴衍德,王恩启,王建军(沂南县林业局)赵克(山东省林业厅)临沂市青石山瘠薄山地面积达12万hm2,占全市宜林面积的42%。这一地类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干旱瘠薄,历年...  相似文献   

17.
在辽西半裸岩石质山地,采用不同类型苗木在雨季进行造林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侧柏4.5年生易腐型营养钵大苗和5.5年生塑料袋包装带土坨大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最高,苗木成活后生长发育良好,郁闭成林快,为辽西地区半裸岩石质山地造林绿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建水县碳汇林试验基地具有代表性的几种造林模式(云南松纯林、加勒比松纯林、车桑子纯林等)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构建评价模型,分4层进行评价.通过确定指标体系、判断矩阵及权重等步骤,认为几种造林模式中,加勒比松纯林的综合效益最大,云南松纯林其次,最小的是墨西哥柏+车桑子混交林及车桑子纯林.  相似文献   

19.
石灰岩山地,多数为造林困难程度大的劣质山地,人工造林较难进行,利用自然力通过天然更新恢复植被,是这些困难地段植被恢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对于人为破坏严重,生境极度严酷的地段,如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等难造林地,没有条件实施人工造林时,主要仍以自然封育为主。但是,由于岩溶石山生态脆弱的特点,许多石灰岩山地自然植被都遭受了反复破坏,除自然保护区、村屯周边及极偏远地区以外,多为大面积裸岩、稀疏草丛及藤刺灌丛,缺乏乔木树种,自然封山育  相似文献   

20.
翅荚木(Zenia insignis)属苏木科任豆属,为珍稀树种之一,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具有适应石山造林绿化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许多优点.一是地理分布适宜。翅荚木适生于中亚热带南部至北热带石灰岩山地,无寒害,能耐较轻霜雪及-4℃低温,适宜石灰岩山地造林及“四旁”植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