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欧洲鹅耳枥2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对其苗高、地径、生物量的年动态变化和苗高与地径、生态因子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地径两者生长基本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可用Logistic方程来拟合,同时把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可分为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末期;苗高在生长盛期有一连续生长高峰期,而地径在生长盛期有2次高峰期,且后期比前期更明显;苗高与地径变化之间呈线性相关,播种苗各部分生长具密切相关性,呈负相关性;通过苗高、地径生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旬平均气温是影响苗高的主导因子,其他气象因子对地径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八棱海棠一年生播种苗苗高年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八棱海棠1 a生播种苗为研究时象,对其苗高生长规律和苗高与地径、生态因子的关系等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反映苗高生长规律,苗高生长呈现"慢-快-慢-快-慢"的节律,并以此将苗高年生长过程划分为6个生长期.通过苗高生长规律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证明日平均气温是影响苗高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3.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年生印楝实生苗生长动态、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苗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印楝苗的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结合二次多项式对苗木连日生长量的动态模拟,可将苗木生长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其中处于速生阶段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量均超过全年总量的70%,地径处于生长初期阶段的时间短于苗高,但生长量占全年总量之比是苗高的2倍;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和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的69.1%,全株含水量是干质量的1.58倍;在制约苗木生长节律的气象因子中,偏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4.
在千年桐苗圃地布设样方,调查苗木地径、苗高生长状况,并在对苗木的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数、叶重、主茎重、侧根重、主根质量以及全株干质量等指标测定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地径和苗高作为千年桐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以24个样方864株苗木地径D、苗高H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差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千年桐苗木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年生千年桐播种苗的l、级分级标准为:Ⅰ级苗,D:≥1.35cm,H≥82.44cm;Ⅱ级苗,1.35cm〉D≥1.05cm;82.44cm〉H≥61.11cm;Ⅲ级苗,1.05cm〉D≥046cm,61.11cm〉H≥30.00cm。  相似文献   

5.
对马尾松幼苗年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和地径生长进程有差异,影响苗高,地径生长的气象因子也不同。作者在生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低山丘陵马尾松的造林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北非雪松5个种源1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进行研究,5个种源的苗高都符合"S"型生长曲线,苗高生长可采用Logistic生长曲线拟合,同时可把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地径生长规律与苗高生长不同,Logistic生长曲线拟合程度不高,不能作为生长期划分的依据。5个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相似,但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加利福尼亚种源和亚利桑那种源苗高、地径生长量均高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种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滇西南地区15个县的0.5年生旱冬瓜种源的苗高、地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种源旱冬瓜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异及其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利用苗高和地径2个因子进行逐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在苗高、地径生长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苗高生长表现最好的是孟连种源,平均苗高达31.4 cm;地径生长表现最好的种源是勐海种源,平均地径为0.38 cm。环境因子及地理因素对旱冬瓜种源的遗传变异有影响,苗高、地径与各种源原产地的地理经度呈负相关;采用种源间苗高、地径进行逐步聚类分析,15个种源可分为5类,根据各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状况,初步筛选出瑞丽、孟连2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8.
对黄连木1年生播种苗的苗木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连木1年生播种苗的苗高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生长后期4个时期。黄连木苗高生长的速生期在7月初至8月初,虽持续时间仅30天,但此时期苗高生长量最大,占总生长量的33.6%,苗高净生长量的峰值出现在8月初,8月下旬后苗高生长缓慢,11月苗高生长基本结束。黄连木的地径生长的速生期持续到10月下旬,地径净生长量的峰值出现在9月初,较苗高生长的峰值晚30天,11月初之后地径生长缓慢,11月下旬停止生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年生岗梅Ilex asprella幼苗苗高和地径生长过程进行定期跟踪观察、调查,岗梅幼苗苗高及地径生长曲线均呈“S”形,快速生长阶段均集中在5-8月份之间。苗高与地径均有两次高峰生长阶段,分别在6月和7月。8月开始苗高和地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进入11月生长缓慢,直至12月份基本停止生长。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均符合拟合Logistic曲线方程的生长规律。根据岗梅幼苗生长特点,幼苗生长过程可划分为5个生长阶段:萌动期、出苗期、生长早期、生长盛期、生长后期。  相似文献   

10.
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基质育苗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椰糠、泥炭、稻壳、珍珠岩4种基质混配,通过单形重心法混料设计24个不同基质配比,用于红树林植物桐花苗培育,通过5—7月每月月底检测桐花树苗的早期生长动态,分析早期不同基质处理对桐花育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桐花苗早期育苗中,T16处理地径最大,为7.44 mm,最小为T24(5.92 mm);从苗高生长情况看,T20的苗高最高,为26.74 cm,T1最低;在叶片数量方面,T4叶片数最多,平均为16.30片,T1最小为8.80片。基质为纯稻壳的T4、T5在地径、苗高上均表现出了最大增长量,说明稻壳基质对苗木早期生长最为有利。分别建立3个月内苗高、地径、叶片数的增长量回归模型,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稻壳和珍珠岩为影响地径、苗高的主要影响因子,而稻壳也是影响苗叶片数的最主要因子。通过最优模型选择,发现单一基质的稻壳可以使得苗木地径和叶片数最大化,复合基质稻壳和珍珠岩以V0.941:V0.056配比可获得苗高最高、苗地径及叶片数较大的苗木。  相似文献   

11.
鹅掌楸实生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琰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155-158
对河南大别山引种鹅掌楸1年生播种苗苗高、地径的年生长变化研究表明,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来拟合;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划分苗木的生长时期,把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出苗期(5月14日以前)、生长初期(5月15日~7月14日)、生长盛期(7月15日~9月12日)和生长后期(9月13日~11月11日);其中,生长盛期的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68.28%。并拟合了苗高、地径生长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不同因素对单叶蔓荆无性繁殖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叶蔓荆无性繁殖育苗进行生长影响因素试验的结果表明,繁殖方式、育苗时间、材料规格对苗木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扦插苗的苗高、地径最大,根数最多;春季育苗的苗高、地径、根数最大;材料规格≥5.0 mm(<8.0 mm)时,苗高、地径、分枝数、根数皆最大;选用≥5.0 mm(<8.0 mm)规格材料,在春季进行扦插繁殖,苗木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金佛山方竹母竹分株单株蔸苗、1年生营养袋实生苗、1年生实生裸根苗造林,对造林后竹苗的地径生长、苗高生长、新发苗(笋)数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苗木对苗木地径生长、苗高生长、新发苗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为:母竹分株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营养袋苗造林;对苗高生长的影响为:母竹分株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营养袋苗造林;对新发苗(笋)数量的影响为:营养袋苗造林>裸根苗造林>母竹分株苗造林。  相似文献   

14.
2019年3月,在浙江省温岭市采用1年生和2年生红豆树Ormosia hosiei实生苗造林,幼苗分别为地径2 cm带土球及营养钵苗、地径4 cm带土球截顶苗和全冠苗,于2019年10月测定苗木的高度、地径,分析不同试验处理(苗木规格、苗木类型、截干方式、施肥处理)对红豆树当年生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5.
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3树种进行树种与苗木类型双因素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5年生时,树种间新梢高、地径和冠幅生长差异极显著,生长量大小为杉木>马尾松>木荷,树种与苗木类型间互作效应不显著,属树种的遗传效应;容器苗与裸根苗间新梢高差异极显著,地径和冠幅则差异不显著;经多重比较,容器苗平均新梢高生长比裸根苗增产30.3%,效益显著,其中杉木增产14.5%,马尾松增产34.9%,木荷增产51.9%。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红椆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对红椆2年生直播苗和2年生撒播苗移栽容器苗苗木质量进行对比试验,同时采用不同规格容器和遮荫处理对1年生撒播苗移栽到容器后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容器育苗可显著提高红椆苗苗高、地径、主根长、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容器规格对移栽后苗木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对苗木生长有显著影响;采用80%遮阳网遮荫,容器苗成活率较高,苗木高生长也显著增加,但苗木地径生长与60%遮阳网遮荫处理的苗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半年生桢楠(Phoebe zhennan)幼苗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初步研究了容器规格、肥料种类和育苗基质对桢楠容器苗的苗高、地径、根系长、全株鲜重、全株干重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肥料种类对幼苗的苗高、地径、全株鲜重、全株干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容器规格和育苗基质对容器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对不同因素、不同水平的各个组合处理进行分析,半年生桢楠的容器育苗最佳组合为8 cm×12 cm的容器规格,施用5%有机肥作为基肥,采用80%森林土+20%的火烧土作为育苗基质,其次是10 cm×14 cm的容器规格,施用5%有机肥作为基肥,采用100%森林土的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8.
利用ABT2号生根粉和NAA,研究不同叶面处理方式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处理方式不同,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的影响不同,其中,涂刷侧枝的处理方式对苗木生长量有促进作用,而喷洒处理方式则有抑制作用。涂刷侧枝时,ABT2号处理的苗高、地径平均为41.1 cm、0.46 cm,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5%;NAA处理的苗高、地径平均为37.4 cm、0.51 cm,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16%。喷洒时,ABT2号处理的苗高、地径平均为33.6 cm、0.41 cm,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7%;NAA处理的苗高、地径平均为31.4 cm、0.43 cm,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1%、2%。  相似文献   

19.
张清 《绿色科技》2014,(4):107-109
以油茶闽43#优良无性系为试材,在田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油茶芽苗砧胚茎劈接和切接两种嫁接方法对油茶苗木田间繁育成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嫁接方法是影响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育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嫁接方法对油茶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的成活率、苗木高度和地径存在不同的影响,其中对成活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苗木高度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时地径的影响则不显著;用油茶芽苗砧胚茎切接技术繁育油茶优良无性系苗木的平均成活率、苗高和地径比用油茶芽苗砧胚茎劈接技术繁育的油茶苗分别提高8.0%、19.0%和10.1%,且嫁接口愈合好,苗木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20.
杨春生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80-82,100
采用苦槠裸根苗、容器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与桂花、杉木、木荷进行混交造林试验,连续2 a的观测结果表明:苦槠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裸根苗高;Ⅰ级地苦槠的造林成活率、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比Ⅱ、Ⅲ级地高。说明营建苦槠人工林选择立地条件较好,采用容器苗造林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