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白叶单枞、金萱、鸠坑3个茶树品种鲜叶加工成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原料,通过对其理化成分分析及感官审评,研究不同茶饮料的品质稳定性;深入探讨茶叶原料发酵程度及其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叶原料制成的茶饮料因为生化基质的不同,茶汤冷藏后效果明显不同。透明度:金萱优于鸠坑;白叶单枞最差;絮状沉淀与茶汤的分界线不清晰,随着发酵程度的加重,沉淀物的量明显增加,其沉淀物颜色也逐渐变深。金萱原料制成的茶饮料中能看到明显的灰褐色沉淀和白色沉淀的分层。同一品种,随着发酵程度的增加,冷后浑固形物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同个品种的样品中,红茶工艺制作的全发酵茶叶饮料中沉淀物形成总量相对较少,说明红茶较适合于制作茶饮料。沉淀物中茶多酚含量平均为36.47%,说明茶多酚是沉淀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子之一;沉淀物中多酚含量不受茶叶中多酚含量的影响;随着茶叶原料发酵程度的加深,沉淀物中的多酚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茶叶中EGC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所以EGC有可能是茶汤固形物形成量的主要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速溶茶、茶浓缩汁的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形成的茶汤沉淀,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同时也造成产品风味品质的下降。然而,由于沉淀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至今缺乏明确的形成机理和调控方法,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目前,国内茶饮料企业主要采用物理去除或化学转溶的方法来去除或抑制沉淀的形成,这不仅会导致茶叶大量有效成分损失,功能保健价值降低,同时也会造成产品外观颜色和内在品质的明显劣变,严重阻碍了我国茶饮料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冷后浑,又叫茶乳酪,是指茶汤冷却后产生的浑浊现象,冷后浑是茶汤沉淀形成的前期过程。茶汤沉淀分为可逆沉淀和不可逆沉淀,其化学组成、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都存在明显不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茶汤沉淀的化学组成、沉淀形成影响因素、沉淀形成机理、沉淀形成调控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有效调控茶饮料沉淀形成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茶乳酪”这个词,往往被误认为是某种茶与乳类的再加工食品。它是速溶茶加工工艺中的一个术语。品质优良的红茶,冲泡的茶汤红艳澄明,但在室温下冷却,特别是在室温较低的情况下,有的茶汤会转浑浊如“泥浆”,我们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尹军峰  林智 《茶叶科学》2002,22(1):7-13,29
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进展。围绕茶饮料加工中存在的茶汤浑浊、沉淀和香味闷熟、低下等主要问题,从茶叶浸提、过滤、品质保存、灭菌和包装等方面对各种技术方法和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根据现状提出今后茶饮料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叶》2004,26(1):6-7
近年来,茶饮料以其天然、健康和方便的特点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有专家认为,21世纪的饮料市场将是茶饮料的世界。一些地区茶饮料消费已超过咖啡和碳酸饮料而成为“饮料新贵”。尽管我国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2002年产量达到300万t,2003年产量仍持续增长。最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对茶饮料产品市场抽检中发现,茶饮料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产品卫生指标不合格、添加防腐剂及茶成分含量低等问题。那么,目前我国茶饮料市场状况、国内茶饮料技术研究水平到底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  相似文献   

6.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孙庆磊  梁月荣  陆建良  叶倩 《茶叶》2005,31(2):91-94
为了探讨不同浸提方法对茶饮料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温浸提(90℃)、低温浸提(50℃)和超声波浸提(50℃)三种不同方法浸提,测定茶汤生化成分和色差,并对茶汤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浸提方法提取茶汤,高温提取的茶固型物提取率高,但茶汤明度低。低温浸提和低温超声波辅助浸提茶汤明度高,而且低温超声波辅助浸提的茶固型物提取率较高。因此,低温超声波辅助浸提是优质茶饮料生产的有效浸提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对茶“乳凝”(Cream)进行转溶的研究结果。发现在热茶汤中添加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糊精对茶“乳凝”转溶是无效的。但是,在揉切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糖类物质象木糖、山梨糖醇、葡萄糖、乳糖、蔗糖和麦芽糖糊精,随后经过不同历时的发酵,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使茶“乳凝”转溶。效果依次如下:单糖>双糖>多糖。其原因可解释为在发酵叶中形成了单宁—糖—蛋白质(酶)的络合物。  相似文献   

8.
茶饮料加工中的灭菌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尹军峰 《中国茶叶》2006,28(3):17-18
茶饮料的贮藏保质期一般为6~12个月,而茶饮料富含蛋白质、糖、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容易滋生微生物而使茶汤变质,因此必须对茶饮料进行灭菌处理。茶饮料的灭菌要求达到“商业无菌”的标准,即在所规定的贮藏期内微生物总量达到茶饮料标准(QB2499-2000)要求,不允许有致病菌、产毒菌和腐败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由于传统的热灭菌工艺对茶饮料的品质影响较大,因此了解茶饮料微生物灭菌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灭菌技术参数,对选择适合各类茶饮料的灭菌方法及茶饮料的品质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饮料抗浑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 《福建茶叶》1999,(1):17-19
茶饮料的混浊,沉定(即冷后浑),一直是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尤其是中国茶,品种、产地、加工方法的多样化,使其更难以保持茶饮料的澄清度和复杂多变的口感。为此,将糖作为混悬剂以阻止茶饮料的混浊沉淀,利用转溶方法处理茶汁解决"冷后浑"等技术措施得到应用。毫无疑问,这些方法有效保证了茶饮料的澄清度。但是,糖的加入,改变了茶的固有风味,成为糖尿病人和肥胖患者望而生畏的饮料。茶汁在转溶过程中茶风味成分的丧失,使其不具茶的口感。造成茶饮料混浊,沉淀的主要原因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在低温下与咖啡碱缔合,茶中蛋白质、…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泡沫茶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兴的茶饮料──泡沫茶泡沫茶是新兴的一种茶饮料。调制时将茶叶先泡成茶汤,然后将茶场装在调茶器内,加入冰块、牛奶以及水果、香料和糖等。也可以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添加西米、枸杞等辅料。然后用力摇摆。鉴于茶汤中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等酚类物质、茶皂素及果胶等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在摇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泡沫。把产生泡沫的茶汤倒在杯中,由于它有大量的泡沫浮在茶汤上,所以名为泡沫条。二、茶汤搅拌产生泡沫的原因为何茶汤经搅拌后会产生泡沫呢?这种现象早在我国家代《斗条中)}就已观察到了“沫洋”“焕如积雪,煌若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使用茶小珠前后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以评估茶小珠冲泡绿茶和红茶的适宜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汤中不同取样时间点的茶汤中茶多酚的浓度。[结果]使用茶小珠的绿茶和红茶,其茶汤中茶多酚的浸出率高于对照,且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差异逐渐增大。[结论]茶小珠有助于加速茶叶中茶多酚的浸出,适用于绿茶和红茶的冲泡。  相似文献   

12.
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发酵叶茶汤吸光值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工夫红茶发酵过程发酵叶茶汤中茶黄素水溶液颜色的变化规律,本试验对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鲜叶嫩度、不同季节生产工夫红茶时,不同发酵时间发酵叶茶汤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460nm处测定其吸光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不同鲜叶嫩度、不同季节生产工夫红茶时,在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时间发酵叶茶汤吸光值的大小、最高值及变化速率都有所不同,但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叶茶汤吸光值呈小→大→小的变化规律,符合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茶黄素含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蛋白酶及其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素  须海荣 《茶叶》2005,31(4):217-219
蛋白质是茶汤“冷后浑”的重要组成物质,氨基酸是茶饮料品质重要的滋味和香气因子。利用蛋白酶分解茶提取液中的蛋白质产生氨基酸,为茶饮料品质改善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介绍了蛋白酶基本特性及其在食品饮料业中的应用,综述了蛋白酶在茶饮料中的应用研究,展望了蛋白酶技术在茶饮料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红茶色素及其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红茶色素是从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的一类色素物质,是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聚合缩合产物,主要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是影响红茶品质最为重要的因素。Roberts E.A.H.等(1957)将红茶茶汤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称为茶黄素,不溶于乙酸乙酯呈褐红色的物质称茶红素。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红茶色素化学有重大进展,尤其是茶黄素化学研究的成就使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和在制茶中的形成机制及其与红茶品质的关系等均已明晰。茶黄素是一类苯并(?)酚酮的衍生物,主要组分有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茶红素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感官评价研制红茶固体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速溶红茶粉为原料,白砂糖作为甜味剂,柠檬酸和维生素C作为酸味剂制成红茶固体饮料,采用感官评价偏爱法和模糊矩阵方法对产品进行判定,得到最佳配比:速溶红茶粉0.20%、糖10.0%、柠檬酸0.11%、维生素C0.09%、香精0.05%。  相似文献   

16.
在审评茶叶品质的时候,经过开汤浸泡后,倒在茶碗中的水色是红艳(指红茶言)和透明的,过了一定的时间,等到茶汤变凉的时候,汤色便逐渐混浊起来,如果温度继续降低,那么在茶碗底部便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沉淀物。这些沉淀物根据国外的研究认为是由茶叶中的单宁,咖啡咸(即茶素)和果  相似文献   

17.
茶汤色差与茶叶感官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对29个绿茶、20个乌龙茶和15个红茶样品进行了色差参数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茶类间色差参数差异显著,并与感官评分具有相关性。乌龙茶和绿茶茶汤明暗度表征量“L”值与感官汤色评分、滋味评分和品质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与乌龙茶和绿茶汤色、滋味及品质总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红茶茶汤“a”值、“b”值与总评分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β-葡萄糖苷酶对绿茶汤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其富  梁月荣  陆建良 《茶叶》2007,33(4):211-213
利用风味酶对茶饮料增香是改善茶饮料品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采用GC/MS分析了酶解温度、时间和加酶量对绿茶茶汤糖苷类香气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酶解处理对绿茶茶汤具有明显的增香作用,绿茶茶汤酶解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加酶量15u/L、50℃、酶解时间100~140min。  相似文献   

19.
茶叶检验目前仍是沿用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随着近代分析化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茶叶中很多与品质有关的物质不断被揭示出来,尤其是一九五七年E·A·H·Roberts从红茶中分离出茶黄素后,接着一九六一年又在《Analyst》发表了红茶茶汤中茶黄素及茶红素的分光光度法,这对茶汤品质问题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  相似文献   

20.
基于色差系统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汤亮度是反映工夫红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茶汤亮度评价依赖于专家感官审评,缺少量化的评价手段。以感官审评的茶汤亮度为依据,对43个不同亮度茶汤开展色差分析,并结合多变量分析和线性回归拟合,建立茶汤亮度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基于茶汤色差轮廓,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有效区分亮、暗茶汤。基于线性回归拟合,筛选出关键变量为L99(明度)、C*(彩度),建立的茶汤亮度预测方程为Lpre=-46.028+0.519×L99+0.117×C*,预测值和感官审评所得值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P<0.01)。此外,验证集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预测方程用于红茶茶汤亮度评价的有效性。综上,本研究通过茶汤色差系统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工夫红茶茶汤亮度的量化评价方法,对红茶品质的客观智能评价及后续高亮红茶的定向化加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