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道了发现于广东的油柑真菌病害4种,即叶点霉引起的褐斑病,球梗孢,引起的拟炭疽病,拟盘多毛孢引起的叶斑病以及白粉病,前两种病的病原菌为新种,第3种病为国内新病害。新种的模式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内。  相似文献   

2.
白术病害调查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确保农业增产丰收,就要正确认识作物病害,以尽快对症下药,指导农业生产.本文主要例举了在我区农业生产上目前发生较重或近几年出现的新病害.  相似文献   

5.
从228份秦椒(Capsicum annuum)罹病材料中鉴定出CMV、TMV、TEV和PVY等4种病毒。以CMV和TMV为主接种在田间辣椒上后,产生多种花叶。CMV、TEV和PVY可以通过桃蚜以非持久方式传播。TMV、TEV和PVY的粒子大小分别为292~300×15nm、728×13nm和730×11nm。TMV-RNA和TEV-RNA的分子量分别为2.06×10~6和3.16×10~6。TMV在辣椒上发生较早,从苗期开始为害,其后CMV和TMV的比例迅速上升,个别田块有TEV和PVY发生。到生长后期,CMV和TMV混合侵染现象加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昆明园林植物病害的病原鉴定。其中卵菌纲1号、半子囊菌纲1号、不整子囊菌纲3号、核菌纲2号、腔菌纲3号、冬孢纲8号、层菌纲5号,丝孢纲29号、腔孢纲19号均为真菌。  相似文献   

7.
谷叶上发生的二种细菌病害经症状及病原细菌的形态,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以及寄主范围的测定,确认该两种细菌病害为粟细菌性褐条纹病和粟细菌性条斑病,病原细菌分别为PseudomonasavenueManns.和Xanthomonascampestrispv.translucens,谷子是Xanthomonascampestrispv.translucens的一个新寄主。  相似文献   

8.
9.
云南梅花病害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云南果梅和花梅病害11种,其中省内首次报道10种,二个国内新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0.
西藏林芝地区核桃病害鉴定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我区重点林业县发生了较严重的核桃病害,严重影响了果农的增产增收,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林业局责成我站时灾情进行调研,尽快查明病因,为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匡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40-11242
[目的]分析草石蚕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品质。[方法]对引进的草石蚕二倍体材料进行秋水仙素诱导处理,成功获得草石蚕的四倍体材料,然后将草石蚕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进行栽培试验,并分析草石蚕的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3个重要品质指标。[结果]四倍体叶片中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比二倍体分别增加了43.16%、9.46%和21.74%;而四倍体块茎中干物质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比二倍体分别增加了13.12%、21.89%和7.47%。[结论]四倍体的营养成分要比二倍体高,在经济价值上比二倍体更优越。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草石蚕的科学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5月20日和10月15日取草石蚕绿苗期的幼嫩枝条进行扦插育苗,观察幼苗生根和生长情况并计算成活率及繁殖系数,寻找其扦插繁殖的最佳环境条件。[结果]在春季,草石蚕的扦插苗在20d后即可生根,生根率达95%,生根后成活率为100%,而繁殖系数达到23.75。而秋季扦插苗的生根率只有10%左右,繁殖系数为2.5。春季扦插苗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生长良好,能正常越冬,次年正常萌发。[结论]草石蚕的扦插繁殖以春季(5月20日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药用植物草石蚕产业栽培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地处西南,生态条件适宜草石蚕生长。从重庆市草石蚕的生物学特性、总体栽培情况、栽培面积与分布、栽培方法与产量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草石蚕栽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甘露子嫩茎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试管苗的生根、移栽、扦插,以及试管苗移植的研究,并建立起甘露子优良变异植株的无性系,达到了快速繁殖的目的。结果证明:诱导嫩茎愈伤组织的理想培养基是1/2MS+BA0.5~1.0 mg·L-1+2,4-D1.0 mg·L-1;愈伤组织分化的理想培养基是MS+BA1.5mg·L-1+NAA0.1 mg·L-1;生根的理想培养基是1/2MS+IAA 0.2 mg·L-1+NAA 0.1 mg·L-1;以炉灰渣为试管苗的移栽扦插基质,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7%,扦插成活率为92%。移植的试管苗具有长势非常旺盛,秋天块茎收获量增产18%、根系增加1~2倍、入冬前枯萎时间晚7d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草石蚕茎尖和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无菌系建立的方法和不定芽增殖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草石蚕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脱病苗培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NaClO溶液比HgCl_2溶液消毒效果好;茎尖和叶片在NaClO溶液中适宜的消毒时间分别为10~15 min和15 min,其污染率均为0,并且外植体未发生褐化现象。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5.0 mg/L+NAA 0.3 mg/L+GA31.5 mg/L,每个外植体可诱导6.6个不定芽,并且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16.
以水苏糖提取的原料草食蚕为材料,研究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贮藏,对草食蚕品质和水苏糖含量的影响。分别设置空气相对湿度为50%~60%,60%~70%,70%~80%,80%~90%;温度设置为0℃,4℃,8℃,12℃。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对失重率、霉变度、水苏糖含量都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温度降低,失重率、霉变度、水苏糖损失均降低,贮藏湿度对失重率、霉变度也有极显著影响,随湿度增加,失重率减少、霉变度增加。在研究温度范围内,贮藏适宜湿度为70%~80%。贮藏温度为0℃时草食蚕可贮藏10个月以上,4℃时可贮藏期6个月,8℃时贮藏4个月,12℃时可贮藏2个月。  相似文献   

17.
采用3种方法提取草石蚕块茎的总RNA,以期筛选出适合草石蚕块茎总RNA提取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RNAiso Reagent法提取草石蚕块茎总RNA的28S和18S条带清晰明亮,RNA无降解,无DNA污染,质量较好。王艳红法和TRIzolR Reagent一步提取法提取总RNA的28S和18S条带较暗,提取的总RNA有降解现象。根据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分析,3种方法提取草石蚕块茎总RNA的纯度都较好。从提取RNA的产量来看,RNAiso Reagent法提取总RNA的浓度最高,为1112μg/mL,王艳红法次之,TRIzolR Reagent一步提取法最低。因此,RNAiso Reagent法是草石蚕块茎总RNA提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马尾千金草生物碱的提取条件。[方法]以马尾千金草的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酸水浓度、料液比、浸提次数3个因素进行考查,优化最佳提取工艺。[结果]酸水浸泡提取的最佳条件为加入10倍的1%酸水液,浸泡提取3次,每次24 h,生物碱得率为0.0751%,马尾千金草生物碱含量为7.51 mg/g。[结论]该提取方法操作较简单、成本低、生物碱得率高,能有效提取马尾千金草总生物碱。  相似文献   

19.
以3个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品种为试材,研究水涝胁迫对草石蚕生理特性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草石蚕的抗涝性进行评价,以期为草石蚕抗涝性鉴定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随水涝胁迫时间延长,3种草石蚕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鲁引1号”和“赣引1号”的脯氨酸(Pro)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贵栽1号”Pro含量则一直升高;“鲁引1号”和“贵栽1号”的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赣引1号”则一直升高;随胁迫时间的延长,3种草石蚕的MDA含量均一直增加。相关性分析发现草石蚕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ro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一致。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抗涝性综合评价,3种草石蚕的抗涝性为赣引1号>鲁引1号>贵栽1号。  相似文献   

20.
在南宁市郊采集到1份表现褪绿条纹、花叶的黑皮果蔗样品(NN—Ba2),经差速离心和PEG二次沉淀法提取病毒粗汁液,在电镜下观察到略弯曲的线状病毒粒子;DAC—ELISA检测显示NN—Ba2与甘蔗花叶病毒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根据SCMV和SrMVcP基因分别设计合成特异引物,利用RT—PCR对NN—Ba2进行分子鉴定,扩增出大小约900bp的预期片段,健康对照未扩增到任何片段;NN—Ba2扩增片段经克隆后测序得到719个有效核苷酸,测序结果在DDBJ上用BLAST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已报道的SCMV广东、云南、广西等地分离物对应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36%~97.77%,根据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病毒种和株系的划分标准,NN—Ba2鉴定为SCMV。田间采集的另外10份表现花叶症状的果蔗样品经ELISA和RT—PCR检测,证明也感染了SCM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