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耕牛汗液在暑病辨证论治上的意义唐志义(安徽省旌德县兴隆农技站242601)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即使在伏暑天,耕牛体表亦应是无汗或少汗,但鼻镜上是汗满成珠。然在烈日下,耕牛奔走过急,劳役耕作过重,稍有不慎,易患暑病,此即为伤暑,亦称中暑。其证候:口腔干燥...  相似文献   

2.
暑温病名和它系统化的证治内容,始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而在此以前,则被统称为暑病。如《内经·五运行大论》有“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的记  相似文献   

3.
四夏大忙是耕牛工作量最大时期,加之天气和环境等因素,往往容易导致耕牛发病。病牛一旦不能得到及时防护治疗,就会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亡,因此,夏秋生产中要对发病耕牛及时救治,切莫拖延。着重注意防治以下几种疾病:劳役伤暑耕牛劳疫中,因劳累泛力、日晒缺水  相似文献   

4.
温病,是多种热性病的总称,特点是热象较盛,病程中易化燥伤阴。人医的温病类型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及冬温等。笔者根据三十来年的兽医临床观察,发现猪病有很多临床症状和人的温病相似。下面仅从风温、温热、暑温、温疫及温毒等来看猪病。一、风温初春自然界阳气开始发动,厥阴风木当令,由寒冷的气候,转变为温暖,感受这种风温而侵犯于太阴肺经,温病是一种阳邪,其气善于发泄,故  相似文献   

5.
斑与疹,在小尾寒羊温热病中多发,其中疹见于营分证,斑见于血分证.疹常见于新感温病的风温病当中,病势缓和,及时诊治多可治愈;而斑则多见于伏邪温病的春温病、暑温病当中(风温病中亦发),病势相对重剧,多因延治、误治,或发病即呈危势而以死亡为转归者甚多,此成为本地小尾寒羊温热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有必要将斑、疹的形态特征、发病机制、治法方药及其预后判断,结合诊治案例述诸于此,供同行及养殖业户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暑夏季节,呈高温高湿气候,而这个季节又是农田耕作大忙时期,耕牛劳役强度大,若在使役管理上稍有不慎,常会发生轻微中暑病症,如不及时改善畜舍环境及使役条件,进而导致重症中暑,引起死亡.笔者在多年工作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耕牛中暑重症病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兽医的核心思想。家畜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家畜与周围环境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通常是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动物机体通过气血的活动进行调节适应。风是春天的主气,春季多风病、温病;暑是夏天的主气,夏季多暑病、热病;湿是长夏  相似文献   

8.
正中暑病民间称为"发痧",西兽医称为"日射病"或"热射病",是耕牛耕田时在强烈日光下曝晒过久,或在烈日下劳役,或者长时间地在闷热不通风的牛舍内饲养,感受暑邪而致的急性病证,以大汗、出汗、大渴、神昏、痉挛为特征,轻者称为伤暑,严重者称为中暑。其发病急、转变快,临床较为常见。一般日射病是直接在太阳光下长时间照射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水牛“低温病”李广兴(江苏省金湖县畜牧兽医站211600)水牛“低温病”是以体温低于正常值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时令性疾病,多发生于冬季,以瘦弱体衰的耕牛为多见。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6例,治愈5例。现报道于后,以求同道指教。(一)病因本...  相似文献   

10.
耕牛低温病,又称衰竭症,严冬初春,老口体弱的耕牛突遇寒冷侵袭,易发此病。该病在兽医临床上占有相当比重,对畜体健康损害甚大。笔者几年来接治本病42例,治愈40例,现就对该病的粗浅认识及治疗法则作一简述,以抛砖引玉。 (一)病因病机主要是耕牛由于秋季过度劳役,耗伤气血,或长期营养不良,体质瘦弱,加之冬季严寒,管理不善,草料单一,或饲养失调,久病失治,以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若遇  相似文献   

11.
中暑民间称为“发痧”,西兽医称为“日射病”或“热射病”,是耕牛在强烈的日光下曝晒过久,或在烈日下劳役,或者长时间地在闷热不通风的牛舍内饲养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病,轻者称为伤暑,严重者称为中暑。一般日射病是直接在太阳光之下长时间照射引起的急性脑充血,使血管及呼吸运动中枢麻痹而昏倒;热射病是耕牛体内热量不能散发出去而致病。这种病多发生夏秋两个季节。家畜中水牛发病率最高,猪次之。  相似文献   

12.
“湿”在中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耕牛湿证”。临床上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是风、寒、暑、湿、燥、火中六气之一,长夏之主气。内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腻,最易阻碍气机,缠绵不易速解,病程长且病情复杂,治疗比较困难。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耕牛的湿证论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省西华县名老中兽医高永正,多年来悉心钻研祖国医学温病理论,用以指导家畜湿温病的诊治,心得颇多,现初步整理如下。 (一)家畜湿温病亦有律可循湿温病系因夏秋之季,气候炎热,雨量又丰,天暑下迫,地湿上蒸,牲畜感受湿热病邪而发。晋·王叔和说:“湿热相搏,则发湿温。”或因饲管不当,如过食精料、贪饮冷浊、厩舍闷湿、劳役过度等损伤脾胃,致使脾运失职,水湿留滞,复感外邪而病。清·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  相似文献   

14.
“猪高热病”多发于每年的七八月份。这一时节高温高湿,猪的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难耐酷暑,又喜卧阴湿之地,湿邪最易致病。《黄帝内经》云:“先夏至病温,后夏至病暑”。每年夏至以后,热盛于上,湿蒸于下,湿热交混,所以暑病必挟湿。“猪高热病”多发于某一特定的时间段,因疫疠之气所为,属于时疫。因暑必挟湿,属于中兽医的暑湿时疫。中兽医学上没有“高热病”的称谓,所以,以下笔者一律称之为湿温病或暑湿时疫。  相似文献   

15.
生脉散治疗耕牛中暑衰竭症神效钱宇(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兽医站441212)《内经·素问》曰:“夏令天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故骄阳似火,闷热熏蒸,由表及里侵害畜体,卫气被郁,内热不得外泄,致使心肺热极,津枯血燥,积成热毒。恶性循环,导致中暑...  相似文献   

16.
李双锋 《中国猪业》2010,5(9):34-35
外感热病按挟湿与否分为湿热病(又称湿温病)和温热病两大类,若具有传染性,则相应地称之为湿热疫和暑燥疫。中医《温病学》教材《温疫》篇这样讲:"不同的外界环境形成的疫疠病邪不同,雨湿偏盛则性偏湿热,暑热偏盛则性偏燥热,所以温疫有湿热疫和  相似文献   

17.
“湿”是风、寒、暑、湿、燥、火中六气之一,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客观规律,长夏之主气,但在反常时实为六淫侵害机体即为致病湿邪。耕牛因地面湿气上蒸,雨淋雾露侵袭,暴饮冷水过度,饥甚暴食,饲喂失调,日久损伤脾胃,脾运受阻,或湿郁生热,湿积生痰,聚痰为病。湿邪为病以内有湿邪遇外湿则诱发。  相似文献   

18.
耕牛角膜翳乃兽医临床上一种常见病 ,本病多发于气候恶劣多变的春夏湿暑季节 ,其它季节亦偶有发生。其书上介绍与民间流传的疗法甚多 ,具有区域性及保定操作困难等因素 ,相关存在疗程长或迁延性经久不愈的情况。我根据人医治疗实质性角膜炎经验及民间老艺人的经验 ,揣摩应用中西结合、内外兼治的疗法 ,二十多年来治疗本病 87例 ,治愈率 10 0 %。1 病因病理 耕牛患本病多因外感风湿热与劳役内伤、传染病转化等。在高温高湿的春夏氤氲时节 ,畜体受暑气熏蒸 ,或突遭暴雨漂淋后 ,或奔走过急 ,劳役内伤 ,疫病过后 ,热邪侵迫肝脏 ,肝受其邪 ,元…  相似文献   

19.
耕牛安全越冬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耕牛还是山区农村农民耕作的主要工具.由于冬季气温低,耕牛体热散失快,容易致耕牛受冻、掉膘或生病,甚至造成耕牛死亡,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牛安全越冬对促进来年春耕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耕牛饲养户在日常饲养管理上要做到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20.
耕牛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引起本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导致耕牛泄泻的因素是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其中以寒湿暑热为多见;其次,如饮食所伤、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多种因素均能导致脾胃功能障碍,形成泄泻。该证若采用单一对症疗法,难以奏效,如单用中药治疗寒湿急性泄泻,药效较缓,易出现体液紊乱,酸中毒等,单用西药治疗暑热引起的泄泻,难以祛除病因。因此,笔者认为采用中西药结合辩证施治,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1病理分型1.1寒湿、湿热泄泻主要是湿气入侵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最易伤脾,寒湿、湿热下注,至胃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