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合能值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从期望产出效率和非期望产出效率两个角度构建生态效率计量方法,评价京郊3种典型农作物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北京市农业内部结构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表明:玉米、蔬菜和桃的能值投入产出比分别是6.61×10~4、1.47×10~5、1.92×10~5sej·J~(-1),玉米的期望产出效率最高,蔬菜其次,桃最低;玉米、蔬菜和桃生产系统的非期望产出效率分别是1.29×10~6、1.60×10~5和2.59×10~5,玉米的非期望产出效率最高,桃其次,蔬菜最低;玉米的生态效率最高,为2.95×10~(-4),蔬菜其次,为7.42×10~(-6),桃最低,为7.05×10~(-6);以蔬菜为例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投入要素中对生态效率敏感性最大的是电能(用于农田灌溉),氮肥次之,再次是有机堆肥和农药。调整种植业结构不仅要考虑农产品的产量及经济收益,还需要考虑生态效率。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生产系统的生态效率,但要注意有机肥中重金属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总之,发展节水型粮食作物种植、加强农业节水和提高有机肥比例是改善北京市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关于开展农业生态效率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效率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工业管理模式和评估方法,其影响范围正逐渐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农业生态效率研究的重点是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资源高效持续利用,最小化资源耗费和废物污染,使农业具有可持续的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的生态和经济绩效提供一种综合的评估方法。文章在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概念和内涵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开展农业生态效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应用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对衡东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能值投入产出状况、环境承载情况和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街东县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衡东县农业系统的能值投入率相对较低;环境负荷力高于中国平均水平;系统优势度较低.应进一步增加农业系统的能值投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可更新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在数量上依赖农业产业化进程与规模,在质量上依赖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本文优先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效率耦合协调路径,并测算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2010—2020年,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生态效率耦合协调的时空差异性。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度分布于0.3~0.7,此时处在一个拮抗和磨合的阶段,耦合协调度呈现每年上升的趋势,展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农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资源约束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背景下,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态效率,并且农作物种植结构“趋粮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化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农地规模经营的门槛效应,即随着农地规模经营的扩大,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态效率呈现边际效应“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通过完善农机补贴政策,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机配套体系建设等措施,将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6.
安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遵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39-9440,9443
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特点,指出农业生产的环境影响及物质能源消耗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针对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安徽17个地市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综合分析,为相关决策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定西市2008~2012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和主要能值效率指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EIR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59上升至1.81;ESR在2008年略高(0.39),其余四年维持在0.35左右,波动幅度很小;EYR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1.25下降至1.22;s稳定在1.25~1.30之间;r整体呈下降趋势,从0.65下降至0.61;n整体呈上升趋势,从0.34上升至0.39;ELR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83上升至2.21;SDI呈逐年下降趋势,从0.68下降至0.55,5a平均值为0.59,SDI1.经分析,5a间定西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辅助能值投入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但能值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且相对稳定,系统承受的环境压力增加,可持续能力下降,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为促进定西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充分利用辅助能值,提高淡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系统的可利用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种植业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能值(EMERGY)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广东省种植业生态系统环境资源基础和经济特征,并与发达国家比较,结果表明,广东省种植业系统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应进一步提高种植业的能值投入,重点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及科学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9.
张云兰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11):3185-3194
【目的】动态评价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状况,为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能值投入、能值产出、系统评价三大方面建立33个指标,深入研究2000—2019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产出情况和运行状况,并对农业绿色GDP进行核算;同时将广西的研究结果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云南进行比较。【结果】2000—2019年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投入能值和总产出能值分别增加9.54%和44.61%,辅助能值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农业处于自然资源高度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发展阶段,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尽管系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不够稳定,尤其是2015年以来,可持续性指数下降38.85%,表明系统仍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人均能值用量和能值密度偏低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绿色GDP占比较低,且从2000年的60.13%逐渐下降至2019年的47.73%。广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贵州,但低于云南;农业绿色GDP占比高于全国,但低于贵州和云南。【建议】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机械和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优化能值投入结构,提升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维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充分利用森林和海洋资源,打造特色休闲农业、森林生态旅游和海洋农牧场,实现农业生态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与特色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域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大报告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的命题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旗帜鲜明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壮大县城经济的号召。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县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农用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运用GIS 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要2011 年广东省 县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农用地经济密度持续提高、绝对差异不断增大、相对 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广东省县域间农用地经济密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总体空间差异趋向缩小、空间分布越来 越集中、较高密度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粤西沿海区和粤东沿海区、较低密度区则集中在粤北山区;广东省县 域农用地经济密度的局部集聚格局显著、局部空间差异呈扩大态势。因此、应根据不同区域农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社 会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农用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差异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诊断能够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以山西省各县(市、区)为基本单元,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效率三方面指标对山西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作出总体评价,并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分析方法揭示2000-2013年山西省县域经济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自相关性显著并呈减弱趋势,县域经济差异在2000-2013年间先扩大再缩小,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地级市辖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县域,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及晋北、运城等传统农业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山西省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西低、中部高,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广东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新常态下,广东农业信息化主要面向农产品数量及质量安全保障、农业转型升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在现状、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业政务信息化,以及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和强化示范带动。并对如何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提出了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大数据、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蕨类植物调查,结果表明,共有蕨类植物190种,隶属于43科83属,优势成分以水龙骨科、鳞毛蕨科、铁角蕨科、金星蕨科等系统演化上较高级的类群为主。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用模糊评价、层次分析法等数学理论对紫金县耕地地力进行评价研究,摸清了紫金县耕地生产力高低和潜在生产力.紫金县耕地地力等级以中、低产田为主,其中高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2.43%,中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4.34%,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3.23%,紫金县的耕地地力总体质量较好,属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16.
农产品加工业在广东经济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但其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从投入、市场绩效、产出3方面选取11个指标建立广东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选取2010年和2017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最具竞争力,最不具竞争优势的是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综合竞争力持续保持稳定,在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占有率、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提升广东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对策:提高规模化、专业化程度;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打造特色品牌;创新市场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观点,认为投资、消费和出口是县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并以广东梅州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县级财政收入的增长有显著影响,提出梅州应充分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注重从投资、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多方面着手,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敏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227-230
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随着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面临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补贴效率保障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行为失范、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等困境。为促进广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补贴效率保障机制,健全经营管理体系,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省际及省内比较分析,了解广东省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为推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从农业现代化投入、农业现代化产出、农业现代化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全国31个省(市)及广东省内四大农业区域(珠江三角洲、东翼、西翼和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广东省与国内其他省(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广东省内四大区域间的差异.[结果]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全国第8位,低于福建、上海、浙江等省(市);农业现代化投入水平、产出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等4项指标表现极不平衡,分别位列第20、4、7和17位.广东省内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区域差异,珠江三角洲居四大区域之首,山区最弱,与珠江三角洲差距较明显.[建议]创新政府部门农业投资管理方式,加大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投入,重点建设区域性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坚持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以推进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灰色关联和回归分析法测算1978-2012年贵州省农业内部各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程度,结果显示:种植业影响作用最大,畜牧业次之,林业作用很小,而渔业不显著.选取种植业,对其内部各作物产值进行广义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谷物及其他作物对种植业产值增长影响最大,蔬菜、园艺作物次之,水果、坚果、饮料、香料作物影响较小,而中药材影响最小.基于结论,提出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