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当地珍贵速生树种人工林的发展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广西5种珍贵树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差异,以相同立地条件下12年生的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黧蒴椎(Castanopsis fissa)和火力楠(Michelia macelurei)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土壤酶活性测定法,测定和分析该5种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结果表明:5种林地的土壤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大小均为:火力楠黧蒴锥红椎黑木相思米老排。但5种林地的土壤酶活性大小不一,蔗糖酶、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在5种林地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而过氧化氢酶活性不显著。5种林地中土壤酶活性相对较强的是米老排人工林,较弱的是黑木相思林和火力楠林。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蔗糖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黄芩种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商州四种种植地(小麦-黄芩轮作、黄芩3 a连作、黄芩4 a连作、闲置荒地)黄芩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特征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三大类群组成比例基本一致,均为细菌居于多数,放线菌次之,真菌的数量最少;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小麦-黄芩轮作黄芩连作3 a黄芩连作4 a荒地;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黄芩连作小麦-黄芩轮作荒地。在不同种植地中小麦-黄芩轮作地蔗糖酶活性最高,说明小麦-黄芩轮作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小麦-黄芩轮作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广西大明山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广西大明山土壤提供参考.[方法]按土壤发生分类法采集9种典型土壤类型的剖面样品,测定其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与土壤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土壤三大菌的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总体以粗骨土最多,为88.53×105 CFU/g,以草旬土最低,为8.87×105 CFU/g;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呈下降趋势;土壤三大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土壤全K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脲酶与蔗糖酶活性表聚现象明显,其活性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呈降低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与有机质、全N、全P、碱解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除了与全K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土壤性质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可作为评价大明山土壤性质指标. 相似文献
4.
运用通径分析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林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都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脲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碱解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真菌数量,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密度,p H值,有机质、全磷质量分数,影响转化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是土壤密度,p H值,碱解氮、全磷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5.
以黄石市黄荆山采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性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直接通径分析发现,含水量和全氮是影响真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中含水量的影响最大;有机质、p H和速效氮是影响细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中有机质的影响最大;有机质和含水量是影响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中有机质的影响最大;速效氮、全氮和速效磷是影响固氮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中速效氮的影响最大。未发现真菌、细菌、放线菌及固氮菌数量与速效钾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磷化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明确磷化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经0.1、1mg.g-1和10mg.g-13个浓度磷化铝熏蒸处理后,供试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磷化铝处理土壤后,各个浓度的磷化铝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具有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但一段时间后低浓度(0.1mg.g-1)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恢复至对照水平。磷化铝对土壤脲酶表现为抑制作用,并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低浓度处理对土壤中的蔗糖酶活性抑制作用不明显,而高浓度(10mg.g-1)处理表现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各浓度处理初期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表现为抑制或激活作用,但到第30d,恢复至对照水平。这说明,施入常规剂量的磷化铝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均可恢复至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铬胁迫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土培铬(Cr)胁迫试验,土壤样品采集及室内测定,研究了重金属Cr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与对照土壤相比,处理水平下土壤中重金属Cr质量浓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茵和真菌数量的减少;酶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土壤... 相似文献
8.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油松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三种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滴定法和比色法对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研究,并用平板稀释法对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森林类型土壤酶活性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在0~2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20~30cm土壤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三种森林类型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纯林。在三种森林类型中油松-刺槐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不同经营目标下毛竹笋用林(Ⅰ)、笋材兼用林(Ⅱ)、材用林(Ⅲ)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典范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所占比例为84.51%~91.31%;真菌数量其次,所占比例为8.39%~14.84%;放线菌数量最少,所占比例为0.17%~0.65%.0~60 cm土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总体均以笋用林最高,分别为83.68×106、8.27×106和0.26×106 cfu/g.脲酶、蛋白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0.008~0.027、0.019~0.026、1.23~2.46 mg/g、0.28~0.46 mL/g和0.35~1.57mg/g.脲酶活性总体以毛竹材用林最高,蛋白酶、蔗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均以笋材兼用林最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则以笋用林最高.典范变量系数反映了真菌数量(1.264 5)与典范变量的正相关以及细菌数量(-1.091 8)、蔗糖酶活性(-0.876 7)与典范变量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氯离子对土壤中氮肥的行为及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Cl~-浓度对氮肥转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影响。表明Cl~-对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总量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减少亚硝酸细菌数量,因而土壤中NO_3~--N形成减少。Cl~-还能提高滨海盐土中磷酸酶和脲酶及潮土中磷酸酶的活性,经显著性检验,达1%显著水平,但在低丘红壤,施Cl~-500~1000mg/kg土的处理,两种酶活性均降低,经显著性检验,达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柚子园主要土壤肥力属性空间变异及合理取样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柳州市一个面积约20hm2的柚子园采用50m×50m网格取样,布设76个采样点,对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变异性及合理取样数作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柚子园土壤pH、有机质以及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6.45%~59.48%。地统计分析表明,这些土壤肥力属性均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土壤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弱,而有机质、碱解氮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土壤pH、速效磷空间相关性强。同时探讨了研究区域土壤的pH值、有机质和大量营养元素的合理取样数,结果显示,在95%置信水平下,土壤碱解氮选用5%的相对误差,土壤pH选用10%的相对误差,其余指标选用15%的相对误差水平,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推荐取样数分别为2、6、34、28、35个。 相似文献
13.
杨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洛宁县成熟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林地土壤中有效Mn和速效K含量高于无林地6.79%和43.90%,有效Fe、Cu、Zn、速效P和有机质含量分别低于无林地31.81%、4.39%、26.53%、29.68%和1.14%.物理性状分析表明:成熟林地土壤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分别比无林地高5.07%、11.88%、11.99%、5.50%、2.06%和5.32%,自然含水量和容重比无林地低9.44%和6.43%.成熟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分别上升了60.73%、6.27%、30.24%%和13.25%,过氧化物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下降了27.41%和7.66%.成熟林地土壤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与无林地相比分别增加了118.60%、459.72%和163.27%,真菌减少了39.02%.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二氯喹啉酸在水旱条件下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氯喹啉酸是稻田常用的除草剂,通过在稻田土壤中施加不同含量的二氯喹啉酸后在淹水和不淹水条件下暗培养(25℃),探讨其对土壤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相同处理时间,稻田土壤施加二氯喹啉酸后,药剂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被激活的程度较大,而脲酶、脱氢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也出现一定的波动,但均与对照的酶变化趋势同步.土壤中细菌PLFA大于真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细菌脂肪酸23:0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不淹水状态下,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纤维素酶和脲酶受到含磷脂脂肪酸12:0、14:0、14:1、15:1、16:1、17:1、22:0、24:0、18:1n9t等微生物的调节,真菌生物量与淹水条件下相比,有所下降,二氯喹啉酸土壤PLFA总生物量与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脱氢酶和纤维素酶呈一定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肥料对有机栽培番茄生长和土壤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矿粉与有机肥混合以及单施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及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和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可明显促进番茄根系生长发育和提高叶绿素含量,其产量显著高于单施有机肥及矿粉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处理,分别增产14.9%和15.8%.同时,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可明显改善土壤速效养分的供给水平,其NH4 -N和NO3--N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番茄生长中期和后期不同施肥处理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以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最高.在番茄生长期,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高于另外2个处理,表明施用生态肥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和促进番茄生长. 相似文献
18.
轮作连作荞麦田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土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荞麦不同连作和轮作模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连续4年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平板涂布计数法和比色法,研究隔年作、轮作和连作荞麦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随着荞麦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尤其是荞麦连作田土壤微生物——细菌,开花期至灌浆期增长显著,并于灌浆期达到轮作细菌数的4.3倍。土壤酶活性连作总体偏高,脲酶、碱性磷酸酶表现尤为明显,均高于隔年作和轮作,且达到1%极显著水平。连作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与细菌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由此,荞麦短期连作下表现出的B/F[(细菌+放线菌)/真菌]比值更大,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更强,说明短期连作较利于荞麦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学学报》2017,(7)
With increased cultivation of transgenic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cotton in the saline alkaline soil of China, assessments of transgenic crop biosafety have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soil salinity on rhizosphere microbes and Bt protein residues. In 2013 and 2014,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biomass,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Bt protein contents of the soil under transgenic Bt cotton(variety GK19) and its parental non-transgenic cotton(Simian 3) cultivated at various salinity levels(1.15, 6.00 and 11.46 dS m~(-1)). Under soil salinity stress, trace amounts of Bt proteins were observed in the Bt cotton GK19 rhizosphere soil, although the protein content increased with cotton growth and increased soil salinity levels. The populations of slight halophilic bacteria, 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 ammonifying bacteria, nitrifying bacteria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soil salinity in the Bt and non-Bt cotton rhizosphere soil, and 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icrobial respiration and soil catalase, urease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also decreased. Correl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d Bt protein content in the Bt cotton rhizosphere soil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slower decomposi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 which suggests that salinity wa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relevant activities of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indicates that Bt proteins had no clear adverse effects on the soil microorganism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isk assessmen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otton in saline alkaline soil. 相似文献
20.
海南山地橡胶园土壤养分流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山地橡胶园土壤养分淋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地橡胶园土壤养分含量为:有机质9.06~15.68 g/kg、全氮0.47~0.87 g/kg、全磷(P2O5)0.53~0.89 g/kg、速效磷(P2O5)1.40~7.33 mg/kg、全钾(K2O)5.07~21.77g/kg、速效钾(K2O)26.80~71.41 mg/kg,其中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天然热带雨林,全磷、速效磷含量略比天然雨林高.不同地形橡胶园土壤养分表现为:陡坡山地养分含量较低、淋失较强、富集较弱;谷地养分含量较高、淋失较弱、富集较强;中坡山地、中坡丘陵、碎原的养分含量介于陡坡山地和谷地之间,部分养分变化幅度也介于陡坡山地和谷地土壤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