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第18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其国 《土壤》2007,39(1):2-18
1 第18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组织系统 本届国际土壤学大会组织系统分4个部门,部门下分设专业委员会,具体组织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2.
第16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包括全会和45个分会,内容涵盖土壤所有分支并反映了本世纪土壤学的进展。本文综述了土壤学在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世纪之交土壤学面临的挑战和契机,提出土壤学只有拓展与其它学科以及社会的联系,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土壤》1974,6(1):43-45
国际土壤学会于1968年8月在澳大利亚阿得雷德召开了第九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参加国家共52个,人员365人,提出报告约500篇,会后出版论文集四卷,收入报告310篇。  相似文献   

4.
赵其国 《土壤》2007,39(1):19-23
1关于土壤学研究的一些新思路1.1土壤学研究的前沿是当前土壤科学研究的新方向这次土壤学大会的主题是“土壤科学的前沿:技术与信息时代”。研究纲领是“土壤学的进步”,也就是说,土壤科学研究的前沿,集中在土壤学的进步之上,即重点集中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景观分析、分子尺度的先进分析技术、环境土壤生物学、植物/土壤界面过程、土壤过程和反演的计算机建模、精确农业以及其他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赵其国  周健民 《土壤》2002,34(5):237-246
今年8月14~21日,在泰国曼谷召开了第17届国际土壤学大会,这是在21世纪首次举行的全球性的土壤科学学术盛会。在14日的开幕式上,泰国皇家王室M C Sirindhorn公主亲莅会场致开幕词,并为大会展览厅揭幕。曼谷市市长、泰国土地发展部部长、本届国际土壤学会主席及秘书长等人在  相似文献   

6.
赵其国  周健民  沈仁芳  滕应 《土壤》2010,42(5):681-695
<正>1本届大会概况第19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于2010年8月1日至6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来自全世界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1 342人,其中我国出席人员近200人。  相似文献   

7.
赵其国  周健民 《土壤》2007,39(1):1-1
第18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于2006年7月9─15日在美国费城召开。出席本次大会的代表来自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共2100多人,中国出席人员为50余名。  相似文献   

8.
赵其国 《土壤》1998,30(6):281-290,310
概述了第16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关于土壤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提出了我国开展土壤与环境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第18届世界土壤学大会在美国费城召开。这是进入新千年后,世界土壤学界的又一次盛会。会后我得到了这本英文名为《The Future of Soil Science》的书,看后觉得很有译为中文的必要。于是,我组织学生着手将其翻译为中文。  相似文献   

10.
龚子同 《土壤通报》2022,53(6):1506-1512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现代土壤学两国也交流颇丰。我作为一个土壤工作者,从1978年开始多次访日,有幸参与土壤学相关领域学术交流,包括参加中国科学院农业科学考察团,出席在日本京都举办的第14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和东亚、东南亚土壤联合会(ESAFS)会议,与日本知名土壤学家谈合作,协助出版日文版《中国土壤》以及中日两国土壤学家互访等。现将作者的经历和体会进行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1.
张学雷 《土壤通报》2011,(2):257-261
通过参加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的第19届世界土壤学大会与国际同行交流结合有关资料,整理出所在土壤地理与生态学专题研讨会的有关情况,包括该专题论文提交的基本情况(论文数目、来源和涉及到的研究领域)、5篇口头报告和14篇墙报形式论文的介绍,对论文的主要论点予以解读与分析,使读者能够了解本专题所有论文所涉及的有关研究现状,可以从中得知有关信息,进而了解本领域国际同行最新研究进展,对我国类似领域研究起到积极的启发与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土壤学”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内容较少的弊端。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林学专业“土壤学”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重点突出林学专业特点,增强野外土壤调查、土壤类型识别和室内分析等能力;2)结合科研把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应用情况,充实和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3.
14.
刘羽  孙建强  朱治强 《土壤学报》2022,59(2):297-307
本文对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学的资助格局进行分析,并以环境地球科学学科土壤学领域的三个二级申请代码:D0701环境土壤学、D0709基础土壤学和D0710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等为重点,对面上、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重点等项目的申请与受理、通讯评议与上会推荐、资助立项、研究队伍和分类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将来的土壤学领域的基金申请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安徽茶区水土流失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调查研究认为茶区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土壤质地、茶树种植方式和日降雨量等是影响茶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根据上述影响因子,提出了重视茶园水土保持工作,保护茶区生态环境,加强治理措施,实行立体复合间作等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系描述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成  张甘霖 《土壤学报》2016,53(6):1563-1567
土系是土壤系统分类的最基层单元,我国现有土系约3 000个,距约3万个的估计总量还有巨大差距,因此土系建设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和土系建设的一个重点。土系描述是土系建设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土系所有信息的直观具体展现,为确保土系描述的质量,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2008FY110600)"初步制订了土系描述标准,但其在描述规范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明确和解决。为此,本文基于土系描述标准的介绍,剖析我国土系描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土系描述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提高我国土系描述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Early soil knowledge and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sci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ils knowledge dates to the earliest known practice of agriculture about 11,000 BP. Civilizations all around the world showed various levels of soil knowledge by the 4th century AD, including irrigation, the use of terraces to control erosion, various ways of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 and ways to create productive artificial soils. Early soils knowledge was largely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nature; experiments to test theories were not conducted. Many famous scientists, for example, Francis Bacon, Robert Boyle, Charles Darwin, and Leonardo da Vinci worked on soils issues. Soil science did not become a true science, however, until the 19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soil science, led by Vasilii V. Dokuchaev. In the 20th century, soil science moved beyond its agricultural roots and soil information is now used i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the planning of highways, building foundations, septic systems, wildlife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any other app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8.
基于Web的中国土种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建平  宋歌 《土壤》2016,48(6):1246-1252
来源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汇总成果的中国土种数据库是目前最全面的全国性土壤数据库。它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主要土种的分布、面积、性状、土地利用情况和生产性能等资料。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开始建设基于Web的中国土种数据库,构造了一个包括地点与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关系和依据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系统的分类层次关系的实体-关系(entity-relationship,E-R)数据模型,形成了具有2 473个土种典型剖面、8 751个发生层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数据产品。该数据库可通过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土地退化评估、环境影响研究以及土壤碳储量研究,亦可作为基础数据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赵其国 《土壤学报》1995,32(1):1-13
本文介绍了第15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概况及土壤学跨世纪的发展趋势,并对土壤学跨世纪所面临的任务作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Soil quality assessment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within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Our objective was to assess soil quality within the South Fork watershed of the Iowa River using various indicators and assessment approaches.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2003 and 2004 from 29 areas of 32 ha (80 acres) each along two transects traversing the watershed. Soil pH, Mehlich III extractable P, K, Ca and M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total N (TN) were measured. The Soil Management Assessment Framework (SMAF) was used to compute a soil quality index (SQI), while soil loss, the soil tillage intensity rating (STIR), N-leaching potential, and soil conditioning index (SCI)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sampling area using the 2003 version of the Revised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2). Overall, there were no soil fertility limitations within the watershed based on an average pH of 6.96 and extractable P and K levels of 36 and 162 mg kg−1, respectively. Soil loss, STIR, N-leaching, and SCI averaged 1.13 Mg ha−1, 68, 3, and 0.4, respectively. The SMAF analysis indicated soils within the watershed were functioning at 87% of their full potential. The lowest indicator score was associated with TOC (0.60) because the average value was only 28.4 g kg−1. The SCI and SQI indic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lthough since it used measured data, the SMAF appears to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within the watershed. Soils in upper landscape positions had lower TOC and C:N ratios indicating an increased risks for both erosion and for nitrate leaching. Management of soils on hilltops may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minimize N and P losses within the waters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