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与生态系统功能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产生背景的探讨,结合西部自然特点和实际情况,分析了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西部的区情,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1 关于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会议决定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以来,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并印发了试点实施方案,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经专家充分论证,编制下发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2000年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科技支撑方案》。三是对 174个试点县的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进行了政策、技术培训。四是组织专业队伍,对先行启动的四川、陕西、甘肃 3省 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和质量进行了核查,为兑现政策提供了依据。五是派出 6个调查组,分别对不同类型地区的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掌握了各地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工作情况。六是召开了由 17个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主管处长和种苗站长参加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座谈会,研究讨论了 7个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管理办法、标准和规程。  相似文献   

3.
依靠科技促进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部实施退耕还林 (草 )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从根本上扭转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治本之策 ,是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实施退耕还林 (草 )还有利于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 ,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事业。现结合我区已开展的退耕还林(草 )试点示范工作情况 ,就我区如何依靠科技促进退耕还林(草 )工程质量与效益的提高谈几点意见 :1 在退耕还林 (草 )工程中要高度重视和最大限度的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这是全面实现工程建设质量和目标的必要保…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退耕还林 (草 )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工程 ,它直接涉及到粮食产量、技术、资金、劳动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退耕还林 (草 )的必要性和矛盾性的基础上 ,对退耕还林 (草 )政策从外部经济性、效益的阶段性、退耕还林 (草 )后农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评析。指出目前我国西部退耕还林 (草 )试点工程出现了经济林比例过大、行政手段干预为主、退耕还林树种单一等一系列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 ,本文认为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保证退耕还林 (草 )政策能够持续实施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针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在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性以及青海省互助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草)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 (草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在西部大开发中率先实施 ,意义十分重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考察了退耕还林 (草 )的实践 ,认真分析了退耕还林 (草 )的实施难点 ,提出了退耕还林 (草 )以沟系为实施单元系统规划、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1 关于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会议决定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以来 ,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 2 0 0 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 (草 )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 0 0 0〕111号 ) ,并印发了试点实施方案 ,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经专家充分论证 ,编制下发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 2 0 0 0年退耕还林 (草 )试点示范科技支撑方案》。三是对 174个试点县的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进行了政策、技术培训。四是组织专业队伍 ,对先行启动的四川、陕西、甘肃 3省 199…  相似文献   

8.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治理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为了认真做好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绿色工程,仅就西宁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谈点见解。 一、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大意义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草)是牵涉到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政策性极强的工程,是联系党心、民心的德政工程。认真总结、探索、研究和推广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阶段的经验,分析和解决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四川省24个退耕还林(草)工程试点示范县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退耕还林(草)实施中的作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我国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提出建议。 1.主要作法 ①领导重视,分工负责,责任落实。四川  相似文献   

10.
8月初,中国林业科学院黄鹤羽研究员从西部考察归来,本刊记者就退耕还林(草)中经济林方面的问题,采访了以森林经理研究知名的黄先生。   黄先生说,这次西部之行,感觉各地领导对退耕还林(草)工作都极为重视,群众积极性很高。退耕还林(草)在西部地区的进展情况很好。   同时,黄先生也注意到,各地存在着退耕还林(草)示点在地方扩大化、层层搞的现象;存在着重经济林,忽视生态林;重造林,轻种草以及退耕工作“一刀切”的形式主义作法。   把退耕还林(草)与西部地区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与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  相似文献   

11.
我国林业产业化扶贫长效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业产业化扶贫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减贫思想、美丽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对于林业产业化扶贫长效机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扶贫模式总结、扶贫效果评价以及问题与经验分析等方面.文中通过总结评述既有研究成果,对今后的林业产业化研究进行了展望:1)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对林业产业化参...  相似文献   

12.
在简述城市林业的根本特征、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林业产业是城市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城市林业产业不但提高了城市林业对城市的经济贡献率、生态贡献率,而且能够改善城市林业的发展机制,推进原料生产的产业化,最后提出林业今后发展的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全省铺开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是江西林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对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阐述林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制约江西林业产业化的根本问题,以及推动林业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德国森林经营历史经验的借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介绍了德国森林经营理论的阶段性特征,包括:德国人工造林思想的形成和“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诞生、膨胀的工业化对木材的需求和“土地纯收益理论”的诞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和“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的诞生、国家对林业的扶持和“林业政策效益理论”的诞生.我国林业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借鉴德国森林经营的经验,对于我国的林业改革和选择适合我国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林业标准化与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林业标准化在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林业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林业产业升级等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在新时期林业标准化如何更好地为发展林业产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根辉 《林业调查规划》2010,35(5):123-125,130
基于目前理论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林业发展实际,论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5个方向:林业生态化、林业产业化、林业社会化、林业旅游化与林业科技化.  相似文献   

17.
台州市林业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台州市林业产业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指出了林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目前理论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林业发展实际,提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五个方向:林业生态化、林业产业化、林业社会化、林业旅游化与林业科技化。  相似文献   

19.
林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有赖于经营观念与经营行为的转变。需要转变观念,提高林业知名度,加强信息服务,扩大经营规模,制订优惠政策,以促进林业产业化的建设与可持续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种植结构由过去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养殖结构由食粮型为主调整为食草型为主;二者与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两大产业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经营。这种调整必然要求草业走向产业化经营,以适应草食动物规模化发展的需要。这也为草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草业产业化,主要是指苜蓿产业化。因为苜蓿和其它牧草相比有其独有的特性,这决定了它是草业产业化建设中首选的牧草品种。苜蓿产业化不应单以苜蓿生产一条产业链来界定。应涵盖与加工业紧密结合的种植、养殖两条产业链下三种企业组织模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形成整体。这样才能真正把苜蓿产业化形成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促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