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木棉 Bombax ceiba 和美丽异木棉Chorisia speciosa混合种子,在0、4、和8℃条件下贮藏135d,每隔45 d测定一次种子场圃发芽率和活力指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法(TTC法)测定种子的初始和贮藏135 d的生活力。结果如下:木棉种子在相同贮藏温度条件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种子活力逐渐下降,贮藏135 d后种子发芽率在8.33%以下,基本失去发芽能力;美丽异木棉种子在不同温度下,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没有显著差异,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种子发芽率为新鲜种子发芽率的67.46%以上;利用TTC染色法(1.0%浓度)能反映出木棉的种子生活力;木棉种子0℃贮藏90 d发芽率好于4和8℃,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TTC染色法检测木棉的种子生活力;美丽异木棉种子0、4、8℃贮藏135 d的发芽率差异很小,0℃贮藏发芽率和活力指数较优。  相似文献   

2.
3种山龙眼科植物种子生活力快速测定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TTC(四唑法)和红墨水染色法两种方法对山龙眼科的美极山龙眼、无柄卢卡树、圆锥山龙眼3种植物种子的生活力进行了测定,并与其种子苗床播种出苗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TTC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测定此3种山龙眼科植物种子的生活力与其种子的苗床实际出苗率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性。TTC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都可用于对这3种山龙眼科植物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3.
香椿种子的发芽率与采种方法及贮藏技术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传统的采种方法与贮藏技术,导致香椿种子发芽率低、不耐贮藏、极大地影响了香椿的生产和经营。作者通过近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香椿种子正确的采种与贮藏技术,可确保香椿种子的以较高的发芽率,常年供应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采用TTC法和纸床发芽法分别测定工业大麻4个品种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率,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种子生活力(x)与发芽率(y)符合y=a+bx的直线关系,相关系数R=0.912 9以上,为极显著正相关;利用这种关系,可根据快速测定种子的生活力计算出相应的发芽率,其理论值与实验测定值具有一致性。此研究结果为估算工业大麻种子发芽率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香椿种子特定贮藏条件下活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不同贮藏条件下香椿种子发芽指标、抗氧化酶活性等测定分析,探索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对香椿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香椿种子的贮藏方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100%湿度环境获得9.1%、12.2%、14.0%、15.8%和17.8%五个含水量的香椿种子,在10、15、和20℃下分别贮藏90 d,每30 d测定种子发芽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在相同贮藏条件下,随贮藏时间延长,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后降,浸出液电导率和丙二醛(MDA)逐渐上升。经90 d贮藏,随种子含水量或贮藏温度的升高,香椿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呈下降趋势,浸出液电导率和MDA含量显著上升,种子中SOD、POD和CAT活性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结论]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和MDA含量与香椿种子发芽率呈显著负相关,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与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膜质过氧化作用是引起香椿种子老化劣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得出的香椿种子安全贮藏条件为:当温度不超过15℃时,含水量应控制在12.2%以下,当温度在15~20℃时,含水量应低于9.1%。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蓖麻为材料,测定种子的生活力与发芽率,研究蓖麻种子的生活力与发芽率的相关性。为判断蓖麻种子的发芽率提供迅速、方便、可靠的依据。一、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有: 高变、29—1、绿茎有刺、294、293及哲蓖一号。用普通发芽法测定种子发芽率,用红墨水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运用生物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生活力(x)与发芽率(y)的相关系数,并建立了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香椿种子发芽率与采种方法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志刊中介绍的香椿种子采集时期与方法有误,导致了种子发芽率的低下。本文介绍了香椿种子成熟的正确识别方法,以及合理的采摘技术,可供生产和科研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技术文摘     
香椿种子发芽率与采种方法相关通常认为,香椿种子发芽率很低,仅40%~60%。但山西农业大学李文荣等观察研究,只要采种方法适宜,发芽率可达90%~97%。过去发芽率所以低,原因在于果实由绿色变为黄褐色时采集,果实中部分种子尚未成熟,种子内含物仍呈柔软、凝胶状态。正确采种方法:(1)采种时期。应在果实由绿色变为黄褐色、再变成深褐色、蒴果先端纵向开裂后进行,这时果实内种子已充分成熟,为最佳采种期。(2)采种方法。用铁丝绕成一个圆圈,圆圈上缝一个布兜(似捕虫网),再将布兜绑在竹杆上。采种时举起竹杆,将布…  相似文献   

9.
采用HY-35型软X-射线仪对杉木、柳杉,马尾松和香椿等15个树种的种子进行摄影,并进行定位发芽试验。根据各树种种子X光片的成像特征,得出各树种种子各等级的判定粒效(百分比)。将各等级种子进行合理累加,用差异最小的值估测发芽率,其结果与定位发芽试验所得发芽率基本相符。由此认定,此法可以作为测定林木种子发芽率的重要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靛蓝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法和培养液法等五种方法对白皮松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试验,其结果表明:常用的I2-KI染色法和靛蓝染色法并不适用于白皮松的测定;培养液法虽然结果可靠,但比较耗时;而TTC染色法和过氧化物酶法快速准确,是用于白皮松花粉生活力测定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四唑染色法测定毛竹种子生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染色全过程观察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TTC浓度、温度和染色时间对毛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探讨毛竹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四唑染色法能够很好地检测毛竹种子生活力水平,估测种子的潜在发芽能力。TTC浓度、温度和染色时间在生活力测定中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试验表明,25℃下浸种48 h待种子完全吸涨后,于30~35℃黑暗条件下、TTC浓度0.5%,染色3~4 h为毛竹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检验香椿两段式容器苗在喀斯特石漠化区域造林的成活率、生长量表现情况。按试验设计,在贵州省金沙县马路乡犀牛村营造香椿容器苗示范林6.7hm2,作了与裸根苗造林的对照,对样方的成活株全面清点,求出成活率,用随机抽样抽取样株测量高生长量及径生长,对调查数据进行x2检验、T检验。结果表明,香椿两段式容器苗造林成活率、高生长量和径生长都显著优于裸根苗。为今后石漠化地区香椿造林开辟了新途径,亦是石漠化山区群众经济增长的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14.
太岳林区油松球果出种量及种子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油松球果按大、中、小分为三个等次,对太岳林区六个林场18个球果样本出种情况及种子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本区油松球果平均单果出种量为1.44g,平均出种率为4.20%;种子平均千粒重为46.5g,平均发芽率为95.4%,平均发芽势为61.8%;球果单果出种量、种子千粒重、发芽势指标均与球果大小有关,随大、中、小规格依次降低;球果出种率、种子发芽率指标与球果大小无关,在大、中、小球果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香椿种子采用不同浸种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温水浸种的种子平均发芽率为84.3%,高锰酸钾溶液浸种的种子平均发芽率为96.3%;高锰酸钾溶液浸种的播种苗高度和地径较温水浸种的苗木分别提高15.7%和19.9%。可见,香椿种子育苗适宜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种处理。  相似文献   

16.
比较分析两种不同麻疯树种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速度、发芽指数、发芽条件以及外观品质,结果表明:种源、种壳、种质、湿度、氧气以及种子前处理影响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速度、发芽指数;破壳比未破壳的发芽效果好,种源A比种源B种子发芽率高,发芽期间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和通气条件,前期的消毒、浸种也是必需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文冠果种子的含油量高,是十分重要的农作物。但是由于其自然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低,使其大规模生产受到影响。本研究以生物柴油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为研究对象,对其种皮进行刺激作用以影响其吸水效果和萌发,从种皮对其萌发的抑制角度分析了其萌发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适合种子萌发的预处理条件,为文冠果的大规模生产提供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枫杨种子活力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强  宋自力  徐雯 《湖南林业科技》2011,38(2):14-16,61
以枫杨种子为材料,研究种子活力测定方法预测种子田间出苗率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活力不断下降,老化5 d时,种子活力减半;幼苗生长测定法得出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与田间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用于预测枫杨种子播种后的田间表现最为准确;电导率测定的种子活力极不稳定;TTC定量法测定的种子活力与田间出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