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水稻根系分布形态研究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略回顾了根系研究法的历史.介绍了水稻根系研究法的现状,分为机械挖掘类和非挖掘类,机械挖掘类分为原状土片法、原状土柱法、网袋法、简易根箱法、塑料管土柱法;非挖掘类分为雾培法、同位素示踪法、桶(盆)钵栽培法、沙培法、水培法、水上栽培法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水稻根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近30年来在水稻根系活力、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根系对环境因子的反应以及根系性状的遗传特性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现状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而展望了今后的水稻根系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水稻根系育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水稻根系的研究方法、外界因素对根系的影响、水稻根构型与产量的关系、水稻根系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水稻根系育种实践的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水稻根系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根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水稻和玉米的栽培技术得到很大提升。业内人士都知道水稻和玉米根系分布特点不同,将会影响最终的栽培效果,为了提高水稻和玉米的产量,该文就对这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魏雪娇  吴建富  方加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5-11786,11788
概述了水稻根系的形成与分布、根系的功能以及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提出了影响根系生长发育的几个主要因素及其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7.
水稻根系与产量构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早造水稻,采用不同施肥处理,3次重复的小区试验,探讨了水稻根系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产量差异极为显著,而重复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小区产量经多重测验,施氮、磷、钾肥区产量最高,不施肥区产量最低. 研究表明:小区产量高低与施肥有关外,还直接受到水稻根系发达程度所制约,从回归分析可看出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短根数、长根重,最小是伤流量. 研究还表明:在高温多雨的水田生态系统中,通过人控施肥调节、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是夺取水稻高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水稻根系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双回交试验设计系统研究了水稻6个根系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各性状表现为数量遗传,只受细胞核基因控制。6个性状的加性效应及显性效应均达显以上统计水平,其中平均根长、根数、根基粗的加性率较高达40%左右。上位性效应对各性状尤其是根重、根中粗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又以加性×加性、显性×显性的贡献较大,只有平均根长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各性状的显性及上位性效应值基本上均为正值。因而既可以利用各根系性  相似文献   

9.
水稻根系研究法的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略回顾了根系研究法的进展史,对近年来水稻根系研究法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评价了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水稻不同类型品种根系生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在水培和江苏不同生态条件下根系的生长过程。节间数不同的水稻品种,一次根发生结束的生育时期不同。4个节间的在抽穗—乳熟期,5个节间的在孕穗—抽穗期,6个节间的在剑叶—孕穗期,7个节间的在倒2叶—剑叶期。上层根的发生,一般始于拔节前一个叶龄期,拔节后的3—4个叶龄期结束。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根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总结了近20年水稻根系研究中形态建成规律、活力功能机理、根系与产量形成关系、环境因子对根系影响及根系性状遗传特性等内容,并依据水稻根系研究现状、结合作自己研究经验,对水稻根系理想形研究、根系与群体光合生产力关系的研究和水稻根系性状遗传育种改良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水稻改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解决了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目前水稻产量的提升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因为缺少新的育种技术,同时病虫害及非生物胁迫造成水稻减产。转基因作为现代育种方法在培育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概述了水稻转化技术进展,转基因水稻抗病虫害、抗非生物胁迫和提高水稻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讨论了转基因水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旱稻及籼稻根系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早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相似文献   

14.
氮素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盆栽条件下,设计1g、2g、3g、4g纯氮4个施肥水平,研究其对扬稻6号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生育阶段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抽穗期每株不定根数累积量,主要取决于无效分蘖期每株不定根数的生长量,其次为有效分蘖期,再次为拔节长穗期,每株不定根总长度也如此;抽穗期每株根干重累积量主要取决于无效分蘖期每株根重的生长量,有效分蘖期和拔节长穗期所占比例差异不大;2)无效分蘖期根系生长量占抽穗期根系累积量的比例根系性状间存在着差异,根系性状综合程度越小,所占比例也越小;3)在不同生育阶段,根系生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其生长速率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自创的“三维坐标容器法”,研究了潮 砂土、红壤土,水稻土对陆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论何种土壤类型,根系分布一般在60cm左右,根系体积,总表面积,活跃表面积,根重,根密度均随根系入土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根长,根重,根密度在25-30cm间略有回升;  相似文献   

16.
Rice roots include seminal roots, adventitious roots, lateral roots and root hairs, At present, progresses in the research of rice roo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root morphology, root activity, root reaction to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a contribution of root growth and rice yie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t growth and stems/leaves/flowers/rice, genetic laws of root characters, etc. However, there are very few researches on lateral root mutant. This paper reviewed progresses of the lateral root mutant of ri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ytomorphology to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to the gene mapping, consisting of mechanism of developing lateral root of rice, gene clon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lateral root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xin and lateral roots, agronomic traits of lateral roots mutant,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root hairs, gravity anomaly of root, redox metabolism and proteomics researches of the mutation in lateral root of rice.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种方式对稻茬小麦根,叶,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旋耕条播、犁耧播种及撒播套种3种耕种方式对稻茬小麦根,叶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0cm耕层内,旋耕条播比免耕小麦的根系体积大,分布深,活力强,而且小麦个体生长稳健,单株绍叶数高峰值在拔节期,单株叶面积最大值在抽穗期,均较免耕播种小麦晚一个生育时期旗叶功能期延长5d,光合强度提高5.06mg.dm^2.h^-1。  相似文献   

18.
回顾分析了杂交粳稻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杂交粳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