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改变插秧规格和单穴插秧株数来调整植株的个体空间分布,通过不同氮肥的用量掌握品种的喜肥特性,从而使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发展。试验结果表明:龙联一号品种分蘖能力强,抗倒伏能力一般,第二节间长度显著长于其他品种,出现大面积倒伏,建议龙联一号的亩施纯氮量不能超过7kg;龙粳21分蘖能力一般,抗倒伏能力强,比较喜肥,在亩施纯氮8kg的水平下,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单位面积内足够的有效收获穗数是龙粳21高产的保障,生产上建议单穴插秧株数提高到8到9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千粒重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水稻品种的栽培模式,研究了插秧密度和插秧株数对水稻品种牡丹江32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稀植对牡丹江32穗数的增加作用不明显,为提高产量不宜稀植;插秧株数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插秧株数对穗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及通过每穴穗数对穗数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应采用较大的插秧株数;在穗部性状中,二次枝梗数是最活跃的因素,较高的二次枝梗数是保证每穗实粒数的基础。对于牡丹江32来说,插秧规格以30cm×12cm,每穴6株产量最高,达8 658.0kg·hm-2。  相似文献   

3.
水稻轻简栽培模式主要有直播、机条播和机插等三种模式,本次试验主要对盐粳15号的直播和机插两种高产轻简模式进行了探讨。盐粳15号的直播模式,主要探讨了不同播种期、不同播种量对盐粳15号最终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粳15号最适宜的直播时间为6月15日左右,其亩用种量为6 kg/亩,亩有效穗为27万穗/亩,每穗总粒数为105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00粒左右,千粒重27.9 g。盐粳15号的机插模式,盐粳15号的适宜机插密度为30 cm×13 cm,栽插前15~18 d播种,基本苗为7.5万/亩,每亩有效穗21万~22万,千粒重27.9 g,每穗总粒数120粒左右,每穗实粒数115粒左右。  相似文献   

4.
为避免建三江地区水稻栽培品种的单一性,七星农场分公司进行了龙粳46的试验示范,研究不同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地通用插秧机30 cm×12 cm的插秧规格下,每穴插秧株数为7株时龙粳46产量最佳,为9 251.0 kg/hm~2。  相似文献   

5.
<正>试验结果表明:在插秧机30x12cm的插秧规格下,亩施氮肥用量8kg/亩,最佳每穴插秧株数为8-9株时,品种龙粳31产量最高,亩产680kg。根据洪河农场大面积种植水稻品种龙粳31的现状,为探索适合该品种的最佳施肥量和插秧株数,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洪河研发中心于2012年进行龙粳31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5的分蘖能力较强,并不适合密植,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3.3cm(9×4),每穴插6株;龙粳26和龙粳29的分蘖能力一般,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每穴苗数,其最适的插秧规格分别为30cm×13.3cm(9×4)每穴插8株和30cm×10cm(9×3)每穴插8株;龙粳31的分蘖能力也不强,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0cm(9×3),每穴插8株。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盐粳15号属于中熟中粳品种,适合苏中及里下河地区种植。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盐粳15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粳15号钵苗摆栽模式生长发育均衡,产量水平较抛秧、机插秧、机条播模式高;盐粳15号机插秧模式和抛秧模式生长发育性状相似,但抛秧模式产量受有效穗数和穗型大小制约;盐粳15号机条播模式在实际产量和出米率方面落后其他3种移栽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5的分蘖能力较强,并不适合密植,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215;13.3cm(9×4),每穴插6株;龙粳26和龙粳29的分蘖能力一般,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每穴苗数,其最适的插秧规格分别为30cm×13.3cm(9×4)每穴插8株和30cm×10cm(9×3)每穴插8株;龙粳31的分蘖能力也不强,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0cm(9×3),每穴插8株。  相似文献   

9.
通过改变插秧规格和单穴插秧株数调整植株的个体空间分布,通过不同氮肥的用量确定品种的喜肥特性,从而使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试验结果表明:龙联一号品种分蘖能力强,抗倒伏能力一般,第2节间长度显著长于其他品种,出现大面积倒伏,建议龙联一号施纯N量不超过7 kg/666.67 m2;龙粳21分蘖能力一般,抗倒伏能力强,比较喜肥,在施纯N 8 kg/666.67 m2水平下,获得较高产量,单位面积内足够的有效收获穗数是龙粳21高产的保障,生产上建议单穴插秧株数提高到8~9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千粒重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10.
不同穗型寒地水稻高产栽培肥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水稻超高产生产目标,采用小区对比法研究了不同肥密水平对不同穗型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高产结构。结果表明:加大施肥量,进一步稀植后,与理论产量相比,穗重型品种松粳9号的实际产量仍有提高空间。中间型品种松粳5号和穗数型品种松粳3号的实际产量在3个密度下都有提高空间。松粳9号穗粒数随施肥量增加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大,说明靠穗重增加而增产;松粳5号和松粳3号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小,是靠增加穗数而增产。穗重型品种适宜密度20穴·m-2,中间型和穗数型品种适宜密度均为23穴·m-2。  相似文献   

11.
试验于2015年在黑龙江省大兴农场进行,以龙粳36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种施肥模式(A1:常规高产施肥模式;A2:养分优化管理模式;A3: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和3种种植密度[B1:26.7 cm×13.3 cm(28穴/m~2);B2:30 cm×10 cm(33穴/m~2);B3:26.7 cm×10.0 cm(38穴/m~2)],研究该地区不同施肥模式与种植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养分优化管理模式(A2)的分蘖成穗率高于同密度的其他2个处理,增加幅度为0.18%~11.36%,穗数增加2.01%~10.90%(P0.05),产量增加6.15%~10.10%(P0.05);在相同施肥模式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分蘖数呈降低趋势,穗数增加,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减少,产量表现为30 cm×10 cm(B2)处理高于其他处理,增产幅度为1.88%~12.40%。综合分析表明,水稻龙粳36采用插秧密度为30 cm×10 cm(33穴/m~2),配合养分优化管理模式进行施肥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种植模式、插秧密度对辽西盐碱土壤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本文采用覆膜机插秧和常规机插秧两种种植模式、3种插秧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覆膜能促进水稻早生快发,促进茎蘖增长,覆膜机插秧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等产量性状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水稻产量水平显著提升;不同插秧密度间,水稻产量及相关性状差异较大,产量和有效穗数随插秧密度增大而提高,表明在盐碱土壤适当提高插秧密度有利于产量性状优化及水稻产量提高。在辽西盐碱土壤,覆膜机插秧种植水稻密度行距30 cm时,株距以10~16 c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正>龙粳26适宜的插秧规格为30cm×13.3cm,单株插秧株数6株和30cm×10cm,单株插秧株数6株为宜,基本苗数量保持在150~200株较为合理。品质方面:产量与品质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但表现出一定的趋势,随着产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和食味评分有降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有升高的趋势;不同群体结构对品质构成因子间相关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外观品质的垩白率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营养品质蛋白含量随之降低。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空育131:主茎11片叶,需活动积温2320℃,生育期127天,株高80 cm左右,分蘖力较强,穗较大,平均穗粒数80粒,着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插秧密度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的影响,设置4个插秧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插秧密度是30 cm×13 cm,这个插秧密度能获得高产主要因为具有最多的单位面积穗数和较多的每穗实粒数;最不适合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的插秧密度是33 cm×16 cm,因为其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在4种密度中表现均最差;千粒重是本试验中最不易受插秧密度影响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4个栽植密度,研究了该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另外,信杂粳1号稀植栽培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迟熟中粳新品种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技术。[方法]以宁粳7号为材料,从不同播期试验、机插秧不同播量试验、机插秧不同密度试验、播量和密度交互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宁粳7号6月份播种,产量降低显著,机插秧播种量75、100 g/盘时产量较高;宁粳7号机插秧中播种量100 g/盘,配合移栽株距11 cm时产量最高。[结论]宁粳7号在安徽滁州地区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机插秧移栽行距固定为30 cm时,适宜播种量为100 g/盘,移栽株距11 cm。  相似文献   

17.
研究通稻3号精量栽培产量性状,结果表明:通稻3号精量栽培模式下,穗数最多的是旱育苗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399.7穗/m2),最低的是抛秧盘育苗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311.7穗/m2),达到显著性差异;2种育苗方式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的千粒重最高,达到23.0 g以上;2种育苗方式的实际产量都是插秧密度30.0 cm×20.0 cm处理最高,密度30.0 cm×26.7 cm处理最低;各处理间株高和穗长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高纬寒地不同水稻品种的适宜栽培密度,以早熟大穗型品种黑粳6号和极早熟9片叶品种黑粳5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品种物候期、分蘖动态、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粳6号最佳种植密度为28~34穴?m‐2即(26.4 cm ×13.2 cm或29.7 cm ×10.0 cm);黑粳5号的为38穴?m‐2左右(26.4 cm ×10.0 cm)。不同品种的移栽密度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应该区别对待,以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相似文献   

19.
为了系统地研究插秧密度对高纬寒地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以龙粳47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3种插秧密度,即30.0 cm×10.0 cm、30.0 cm×13.2 cm和30.0 cm×16.6 cm,研究不同插秧密度对龙粳47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插秧密度下,龙粳47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均在插秧密度为30.0 cm×13.2 cm时达到峰值,且其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分别达30.4 g、92.3%和5 085.75 kg·hm-2。因此插秧密度为30.0 cm×13.2 cm时,为龙粳47在黑河市最适插秧密度。  相似文献   

20.
试验以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和常规稻品种松粳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寒地粳稻不同群体条件下干物质积累规律,探讨了插秧密度对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插秧密度范围内,松粳6号和松粳9号群体干物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运转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当群体密度过大时反而降低。收获指数与抽穗期的稻穗干重和成熟期的整体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的稻穗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鞘物质输出率与成熟期稻草干重和稻穗干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成熟期整株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鞘物质运转率与成熟期稻穗干重和整株干重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地区,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的最适插秧密度分别为30cm×13.3cm和30cm×16.7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