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HNPC-A3066 {(E,Z) 2- 亚甲基]胺]氧]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是由湖南化工研究院开发的甲氧丙烯酸酯类新型杀螨剂。采用农药生物技术测定了HNPC-A3066对棉红蜘蛛Tetranychus urticae的杀螨活性和作用方式。结果表明,HNPC-A3066对棉红蜘蛛具有良好的触杀、杀卵作用,但内吸活性很低。采用浸渍法和浸玻片法处理后48 h,对雌成螨的LC50值分别为3.33和 4.02 mg/L;浸玻片法处理后24 h,对若螨的LC50值为0.74 mg/L,浸渍法处理后7 d,对卵的LC50值为2.02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浓度为80~160 mg/L时,施药后1、3、7和14 d,HNPC-A3066对棉红蜘蛛、柑桔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和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 ulmi的防效分别大于77.88%、75.33%和72.65%,且对作物和天敌安全。 相似文献
2.
地肤提取物杀螨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多种溶剂和方法对地肤全株进行了提取,测定了其中杀螨活性最高的氯仿提取物的多种溶剂萃取物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氯仿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显著高于石油醚和甲醇提取物,提取物的氯仿萃取物对2种螨的生物活性最强。本试验还对该种植物的杀螨活性有效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氯仿萃取物经柱层分离得到流分112个,经薄层层析(TLC)检验后,相同成分者合并,最终得流分11个。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F9活性最高,其对二斑叶螨、朱砂叶螨和山楂叶螨的致死中浓度分别达到了0.390 3、0.298 1、0.256 8 mg /mL。 相似文献
3.
应用三组分“一锅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喜树碱类药性分子 4a~4n、5a~5n 和 7a~7f ,所有目标化合物均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室内杀螨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螨活性,其中化合物 4l (LC50:25.93 mg/L)和 7d (LC50:28.16 mg/L)的杀螨活性与喜树碱(LC50:24.55 mg/L)的相当。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喜树碱作为先导的新农药设计与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环内酯类新化合物天维菌素杀螨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新化合物天维菌素的杀螨活性,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了在室内天维菌素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柑橘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及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毒力,并研究了其制剂对螨类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天维菌素对朱砂叶螨若螨和雌成螨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LC50分别为0.011、0.11 mg(a.i.)/L,杀螨活性优于弥拜霉素、阿维菌素,但杀卵活性较差。田间试验中2%天维菌素微乳剂具有良好的速效性且具有一定的持效期,在有效成分8~40 mg/kg剂量下,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药剂处理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22%~92.77%和85.49%~92.64%,有效控制期在14 d以上;在有效成分75 mg/kg剂量下,对柑橘红蜘蛛防治效果最好,处理1、3、7、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6.53%、97.72%、98.05%和91.42%。表明天维菌素具有作为杀螨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6.
为寻找高活性的米尔贝霉素衍生物,以伊维菌素为原料,经脱糖、羟基保护、氧化、还原胺化、脱保护等将其转变为13-氨基米尔贝霉素类似物,通过三组分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米尔贝霉素磺酰脒类化合物(7a~7i),并初步测定了其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室内活性。结果表明:各衍生物对朱砂叶螨和豆蚜均有较好的触杀活性,其中7f、7h和7i对朱砂叶螨24 h的LC50值分别为1.04×10–2、9.60×10–4和1.44×10–2 mg/L;7i对豆蚜24 h的LC50值为7.81 mg/L。米尔贝霉素13位氨基上磺酰化的结构修饰有助于提高米尔贝霉素类化合物的杀螨、杀蚜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高活性杀螨化合物,以sulfiflumin为先导化合物,保留4-甲基-2-氟-5-(2, 2, 2-三氟乙硫基)苯胺活性基团,通过其与氯乙酰乙酸乙酯成环合成三氟乙基硫醚丁烯酸内酯的核心骨架C1,再对核心骨架进行氧化、氯代或溴代,以及将内酯环改造为硫内酯环及二硫代酮酯环得到C2~C8 7个化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和HRMS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生物活性测试数据表明,目标化合物在100 mg/L质量浓度下具有一定的杀螨活性,尤其是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卵孵化的抑制活性较高(校正孵化抑制率67%~93%);此外,化合物C3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成虫的的校正死亡率达100%。该研究可为丁烯酸内酯基三氟乙基硫醚(亚砜)衍生物和氟吡呋喃酮衍生物的设计和改造提供研究思路,对探究该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基于天然产物的新型杀螨剂,以胡椒碱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26个含1,3,4-噁二唑杂环的胡椒碱类衍生物 8a ~ 8z ,并经核磁共振氢谱 (或碳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其结构。化合物 8g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其空间构型。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系列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雌成螨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8m (LC50:0.41 mg/mL)、 8r (LC50:0.36 mg/mL) 及 8u (LC50:0.32 mg/mL) 表现出良好的杀螨活性,其活性分别为胡椒碱 (LC50:15.64 mg/mL) 的38.1、43.4及48.9倍,且化合物 8u 在0.3 mg/mL质量浓度下对朱砂叶螨有较好的室内防治效果,施药后第5天的防治效果为61.8%。构效关系分析发现:在胡椒碱C2位引入1,3,4-噁二唑杂环有利于提高其杀螨活性,且杀螨活性与噁二唑苯环上的取代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白花丹根提取物的杀螨活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 根提取物对柑桔全爪螨的杀螨活性,发现其具有优良的杀螨、杀卵和产卵抑制活性.白花丹根先经甲醇冷浸提取,然后用石油醚萃取甲醇提取物,所得石油醚萃取物的12、24h杀螨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2.52、2.12mg/ml, 产卵抑制中浓度(ODC50)分别为1.39、1.52mg/ml,杀卵LC50为1.04mg/ml.石油醚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后,以PE5-9馏份的活性最高,1mg/ml浓度下,杀螨率和杀卵率与白花丹素(plumbagin)标样在P=0.05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E5-9馏份 12、24h的杀成螨LC50分别为0.71、0.67mg/ml,杀卵LC50为0.66mg/ml.不同溶剂展开系统薄层层析和GC-MS结果表明,该植物中的杀螨活性主要成分为白花丹素.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具有杀螨潜力的生防真菌,采用喷雾法测定分析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 IF-1106菌株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1339菌株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卵、幼螨及雌成螨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感染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和球孢白僵菌BB-1339菌株后螨类的形态特征不一致,感染IF-1106菌株后形成棉絮状菌丝,而感染BB-1339菌株后则形成羊毛状菌丝。IF-1106菌株和BB-1339菌株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卵的LC50分别为2.38×107、8.26×107CFU/mL和4.48×107、1.21×108CFU/mL,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幼螨的LC50分别1.97×107、8.26×107CFU/mL和7.65×106、8.99×105...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钙离子与东莨菪内酯联合作用的杀螨效果,进而为东莨菪内酯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钙离子(Ca2+)与东莨菪内酯混用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的杀螨毒力,并测定了活体和离体条件下对螨体内Ca2+-ATP酶活性的影响,对Ca2+的增效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Ca2+与东莨菪内酯联合使用能显著增强东莨菪内酯的杀螨效果,其中联合作用24和48 h的LC50值分别比东莨菪内酯单独处理降低20%和45%;对朱砂叶螨Ca2+-ATP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无论在活体还是离体条件下,Ca2+与东莨菪内酯联用均能显著增强对Ca2+-ATP酶的抑制作用,而相同浓度的Ca2+单独作用则对Ca2+-ATP酶活性无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Ca2+-ATP酶是东莨菪内酯的重要作用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薰衣草油与肉桂油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和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在室内条件下薰衣草油、肉桂油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生物活性,采用喷雾、熏蒸法测定了薰衣草油和肉桂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产卵抑制活性和熏蒸活性,并分析了2种精油的亚致死剂量对雌成螨运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肉桂油相比,薰衣草油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较强,经浓度为1%的薰衣草油喷雾处理后,雌成螨、若螨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64.07%和52.22%,LC_(50)分别为0.41%和0.89%;浓度为2%的薰衣草油对雌成螨产卵的抑制作用最强;与肉桂油相比,薰衣草油的熏蒸活性也较强,熏蒸雌成螨6、12和24 h后的死亡率分别为70.37%、85.19%和95.19%,LD_(50)分别为0.94、0.59和0.39μL;随精油剂量增加雌成螨运动轨迹紊乱,触壁反射活动减少,移动范围明显减小,而移动频率先升高后降低。研究表明,与肉桂油相比,在朱砂叶螨的生物防治中薰衣草油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并筛选了25种具有代表性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雌成螨的触杀活性,并构建了一个预测能力较强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均具有触杀活性,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升高。处理48 h后,LC50值低于1000 mg/L的化合物有8个,分别是3-(2-苯并咪唑)-7-(二乙氨基)香豆素(1)、3-(2-苯并噻唑)-7-(二乙氨基)香豆素(2)、3-氨基香豆素(3)、3-乙酰基香豆素(4)、4-甲氧基香豆素(5)、6-硝基香豆素(8)、6,7-二甲氧基香豆素(13)和7,8-二羟基香豆素(21),其中化合物1、2、3、5和13的杀螨活性优于药剂对照螺螨酯或与其活性相当;活性最好的化合物为13,处理48 h和72 h后LC50值分别为284.8和122.2 mg/L,其毒力约为螺螨酯的2倍。通过计算得到25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34种物化参数,以此为描述子,经过SPSS相关性剔除、逐步回归分析和校正,得到一个以扭转力、取向力、总能量和分子半径为自变量的QSAR模型,该模型复相关系数R达到0.987,复判定系数R2也达到0.967,通过F检验证明上述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植物源活性物质姜黄素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的杀螨作用机理,克隆并分析了6条朱砂叶螨几丁质酶基因(TcCHTs)的cDNA序列,利用RT-qPCR技术,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螨体内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情况,同时研究了姜黄素作用下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6条几丁质酶基因(TcCHIT1、TcCHIT2、TcCHIT3、TcCHT4、TcCHT5和TcCHT6)有不同的结构域,预测其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别为60.80、69.03、104.32、59.75、45.63和49.05 kDa,等电点分别为5.44、8.65、6.23、6.07、6.12和8.27。6条基因的表达量均为幼螨和若螨时期显著高于卵和成螨时期。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朱砂叶螨若螨24 h后,6条基因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TcCHIT1和TcCHT5的下调更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对朱砂叶螨的杀螨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几丁质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几丁质的降解过程,最终因螨体壁受损而导致螨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新型复配杀螨剂联肼·乙螨唑对目前蔬菜田常发生的2种优势叶螨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和截形叶螨T. truncatus的杀螨活性,于室内采用离体叶碟法测定其对这2种叶螨产卵及发育的影响,于室外采用活体植株评价该药剂对2种叶螨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经复配杀螨剂联肼·乙螨唑及其单剂处理2种叶螨雌成螨24 h后,死亡率为20.50%~54.98%,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联肼·乙螨唑处理较清水对照显著降低了2种叶螨卵发育至若螨期的比率,联肼·乙螨唑处理后二斑叶螨和截形叶螨的若螨率分别为4.91%和1.63%。田间试验中联肼·乙螨唑对2种叶螨具有一定的速效性,药后3 d对二斑叶螨和截形叶螨的防效分别达95.74%和89.83%,药后7 d防效分别为98.03%和99.44%,显示了优良的防控效果及持效性。表明复配杀螨剂联肼·乙螨唑可用于田间蔬菜优势叶螨种群的高效防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香茅精油微乳液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及其解毒酶系活性的影响,采用熏蒸法测定香茅精油微乳液对朱砂叶螨的熏蒸活性及香茅精油微乳液亚致死剂量处理下朱砂叶螨的产卵情况、趋避情况及解毒酶系活性。结果表明,当剂量达到2.5 μL时,香茅精油微乳液处理下朱砂叶螨的死亡率达到80.37%以上;香茅精油微乳液熏蒸24 h时,其对朱砂叶螨的亚致死剂量LD10和LD30分别为0.082 μL和0.284 μL;香茅精油微乳液LD10和LD30处理24 h时,其对朱砂叶螨的产卵抑制率分别为76.30%和78.67%,对朱砂叶螨的趋避率分别为80.00%和88.00%;香茅精油微乳液LD10和LD30处理后,朱砂叶螨体内酯酶活性在0~8 h表现出激活作用,随后一直处于抑制状态,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一直处于激活状态,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处于抑制状态。表明香茅精油微乳液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绿色杀螨剂。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 barkeri(Hughes)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的潜在控制能力,采用功能反应方法,在温度为16、20、24、28、32℃,相对湿度(85±5)%条件下对巴氏钝绥螨捕食二斑叶螨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巴氏钝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卵和若螨表现为嗜食性,对雌成螨表现为非嗜食性。巴氏钝绥螨对二斑叶螨雌成螨、若螨和卵均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Ⅱ型方程,在相同温度下对各螨态的捕食量大小为:卵若螨雌成螨。在16~28℃,巴氏钝绥螨对各螨态的瞬间攻击系数(a)、捕食能力(a/Th)、最大日捕食量(1/Th)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处理时间则缩短,当温度高于32℃时捕食量开始减小。当二斑叶螨密度固定时,巴氏钝绥螨的日平均捕食量则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巴氏钝绥螨存在明显的竞争和自我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评价新型吡唑类杀虫剂HNPC-A8008对鳞翅目害虫的生物活性、作用方式及环境因素对其应用效能的影响,通过叶片夹毒法、点滴法和根部内吸法测定了其胃毒活性、触杀活性和内吸活性,采用Potter喷雾法测定了温度、龄期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对3龄粘虫幼虫的持效性,并应用浸渍法测定了其对粘虫卵的活性。结果表明,HNPC-A8008对粘虫表现出很好的胃毒毒力,且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但内吸活性较弱,药后24 h和72 h对粘虫触杀LD50和胃毒毒力LC50值分别为221.38μg/头和0.73 mg/L;2 000 mg/L浓度下,粘虫的内吸死亡率为56.67%;对1~4龄粘虫幼虫的的毒力分别为5.33、12.21、32.05和39.60 mg/L,对4龄的毒力最低;400 mg/L药液对粘虫卵的孵化抑制率为88.00%,初孵幼虫的死亡率为61.93%。温度对HNPC-A8008毒力发挥有显著影响,从15℃升至35℃,毒力增强了3.47倍,属正温度系数类杀虫剂。HNPC-A8008具有较长的持效期,药后0~14 d对3龄粘虫的LC50值在30.55~48.35 mg/L之间。 相似文献
20.
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毒力效应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评价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四霉素对9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叶霉病菌(Passalora fulva)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芽管伸长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中抑制孢子萌发、芽管伸长的活性较高,其EC50值分别为0.002 30~0.012 7 μg/mL、0.000 50~0.013 μg/mL;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略低,其EC50值为0.601 6~1.394 μg/mL。显微观察发现:经四霉素处理后,番茄叶霉病菌新生菌丝生长受阻、部分菌丝末端分支增多、变粗;分生孢子萌发受抑制,芽管膨大变粗、生长受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四霉素有效成分6.75和20.25 g/hm2处理后,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防效分别为74.40%和83.09%,治疗防效分别为67.92%和76.68%,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有效成分540 g/hm2)的处理防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