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大宗茶加工设鲁的配备 大宗茶的种类较多,现以炒青绿茶为例,介绍其初制加工设备的配备。  相似文献   

2.
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各工序茶样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并与传统工艺条件下的炒青绿茶的品质成分变化对比分析,探讨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对品质形成与改善作用。结果表明,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在制过程茶叶各工序失水均衡,失水率在1.18%~23.29%范围,加热、除湿和造型同步进行,有利于保持干茶和叶底绿色,叶绿素保留率较炒青绿茶传统制法高10%左右;同时,多酚类保留率较蒸青绿茶制法降低了约8%,茶叶滋味醇和,涩味下降。这表明,自动化生产线可改进炒青绿茶品质,提高炒青绿茶质量,同时实现清洁化加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炒青绿茶初制的不同干燥工艺及技术条件的组合和正交试验,提出了较佳的“烘—炒—滚”工艺及其相应的工艺指标,并从产品的精制率、精茶各花色比例及其品质水平,卖价等几方面作了对比和分析,证实了新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正>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大的茶业,四大茶区均有生产,其中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南四省为主要产区,以浙江省绿茶产量最高,安徽省和江西省的绿茶的总体品质最好。1潜山市手工制茶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安徽省的绿茶以加工工艺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主要为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炒青绿茶又分为手工制作和机械制作。手工与机械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是各有利弊,要互为补充,手工茶有着它的优势。比如说在茶叶的炒制  相似文献   

5.
利用尤溪县丰富的福云6号、梅占品种等单芽采摘后的茶园,以成熟度较高的机采鲜叶为原料,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借鉴乌龙茶初制、精制半连续机械化生产设备进行大宗茶的加工技术工艺改进。  相似文献   

6.
周继荣  秦志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55-4157
[目的]为杜仲茶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比较了炒青、蒸青、烫青和微波杀青4种杀青技术对杜仲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微波杀青杜仲绿茶的综合得分最高(90.0),在干茶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方面明显优于采用其他杀青方式的杜仲绿茶;色差分析结果显示,微波杀青杜仲绿茶干茶和茶汤的亮度(L*)值最高,而炒青杜仲绿茶最低;4种杀青技术的干茶色相角(Ha*b*)的大小顺序是:微波杀青>炒青>蒸青>烫青;而茶汤色相角的大小顺序是:微波杀青>烫青>蒸青>炒青。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叶绿素b外,不同杀青技术对杜仲绿茶的绿原酸、黄酮等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微波杀青效果较好,炒青和蒸青次之,烫青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杀青方式和设备对夏秋绿茶初制加工的质量影响很大.采用滚筒式过热蒸汽杀青机进行杀青作业,不仅能达到蒸青绿茶产品干茶色泽翠绿、汤色亮绿、叶底嫩绿和减轻夏秋绿茶苦涩味的特征,而且避免网带式过热蒸汽杀青机勾挂茶叶影响加工质量的问题,保证了绿茶品质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制茶机械的选型是初制茶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选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茶叶品质和茶厂的经济效益。本文论述了制茶机械选型的基本原则,即制茶品质好,机械性能优,经济性能高;分析了各种绿茶初制机械的性能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于我省绿茶初制茶厂选用的茶机类型。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选取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1芽2叶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香气物质,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鲜叶中香气物质种类单一,香气物质数量较少,芳樟醇、香叶醇等醇类香气物质占比超70%,随着加工工序的展开,茶样中香气物质种类愈加丰富;摊青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失水和茶叶内部物质的转化,醇类、醛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酮类芳香物质含量上升;揉捻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的戊醛、青叶醇含量达最高,分别为6.03%、4.14%和4.07%、6.65%;在热作用下,以顺-茉莉酮、吲哚、(E)-4,8-二甲基-1,3,7-壬三烯为代表的高沸点物质在杀青、炒青和烘干过程中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烘干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醚,其含量分别为14.08%和19.39%,该物质与青叶醇等一起构成炒青绿茶的新茶香。  相似文献   

10.
雨茶是绿茶花色品种之一,主要从高、中档毛茶原料加工眉茶过程中提取。鲜叶通过初制加工,较嫩的鲜叶在初制机械的作用下,形成细紧弯曲的条索和细长的颗粒,通过精制加工,这一部分茶叶被提取制成雨茶。现对雨茶加工取料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1.
以1芽2~3叶为主的机采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恩施振动分级设备,分别在鲜叶、杀青、二青、三青等关键环节进行分级处理,以未分级处理为对照,按照条形绿茶工艺加工成干茶,比较各处理原料的组成情况、干茶感官品质、正茶率及理化成分。结果显示,鲜叶分级、二青分级、三青分级基本将原料分为2档,杀青分级将原料分为3档;未分级处理所制条形绿茶感官品质优于分级处理,加工中二青分级所制条形绿茶感官品质优于其他分级处理;机采条形绿茶正茶率均较低,为66%~88%,需精制,其中二青分级2档茶的正茶率较高,均超过86%;二青分级下口原料所制条形绿茶的粗纤维含量最低,较对照低19%以上,氨基酸含量较对照高出20%以上,说明二青分级有利于将嫩度较好、品质较优的原料分离出来。本研究结果为利用机采鲜叶加工优质茶产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农业大学(邮编:230036.电话:0551-2823795—3222)宛晓春教授为项目首席专家承担的农业部948项目“出口创汇型特色茶叶加工技术引进与产业化”重点研究内容“炒青绿茶初制清洁化生产线”,前不久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论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文冠果叶的经济价值,优化文冠果绿茶制作工艺.[方法]以文冠果叶为原料开发绿茶,采用手工锅式杀青和蒸汽杀青2种不同杀青方式,筛选不同的杀青温度和杀青时间,以优化文冠果绿茶的加工工艺;通过对茶样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5方面进行感官审评,筛选出每种不同杀青工艺中的最优组.[结果]手工锅式杀青的炒青温度为180℃,炒青时间为2 min的茶样品质最佳;蒸汽杀青的蒸青温度为118℃,蒸青时间4 min的茶样品质最佳;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相较于鲜叶,水浸出物含量分别增加了53.8%、59.2%,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了26.7%、33.3%,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2.7%、33.2%,黄酮含量增幅不明显.[结论]文冠果叶可以加工成绿茶,并具有较高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期,茶叶焙制技术主要在团茶的生产方面。进入明代以来,茶叶的焙制加工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生产叶茶和芽茶。在这一时期,我国团茶、饼茶进一步边茶化,末茶渐渐衰微,叶茶和芽茶成为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要茶类;散茶尤其是炒青绿茶得到迅速发展;绿茶和其他茶类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得到了协调发展。推动了茶叶生产的进步。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几种主要茶叶的焙制加工技术,包括炒青绿茶的焙制、蒸青绿茶的焙制、以及青茶、红茶和花茶的加工焙制技术。  相似文献   

15.
高档茶即名优茶,价格持续上扬。大众消费倾向于经济实惠、具有"汤清叶绿"的绿茶,市场占有空间大,感官掌握绿茶初制工艺要领,对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绿茶初制工艺包括杀青、揉捻、干躁。  相似文献   

16.
正南安石亭绿,古称莲花峰茶,又名石亭茶,系炒青绿茶,南安石亭绿茶是中国历史名茶,以具有"三绿三香"的品质风格著称;,产于今南安市丰州镇的九日山、莲花峰一带。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石刻"莲花荼襟"(公元376年),清道光年间,道光御赐石亭绿"上品莲花"之美号(现仍有莲花峰上的石刻为证)。传统石亭绿茶成品存在外形粗松、不耐储存、携带不方便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试验探索出石亭绿茶茶饼加工中各工序的技术参数、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晰生产线和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的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特点,为标准化、精确化加工客家炒青绿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方品种马图茶为试验原料,采用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比较分析半连续化生产线与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茶叶含水量、理化成分和成品茶感官品质3方面的差异。【结果】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含水量呈缓慢递减趋势,"一炒"是两种加工方式中失水最多的工序,失水率在64.4%~76.0%之间。茶多酚和咖啡碱在两种加工工艺中均呈显著增加,生产线加工的绿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1.25%和4.63%,单机加工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为22.86%和4.96%。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儿茶素组分因加工工艺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GC、C、GCG、ECG和CG在生产线加工中阶段性显著增加,EGC、EGCG和EC差异不显著。传统单机加工中GC、C、GCG和CG显著增加,EGC、ECG和EC显著降低,EGCG差异不显著。感官审评结果显示,生产线加工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相当或优于传统单机加工的客家炒青绿茶。【结论】生产线加工方式有利于形成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的外形和品质,但茶味醇厚和回甘略逊于传统单机加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茶树夏季鲜叶的利用率,多元化开发利用黄山茶区大宗茶原料。[方法]取舒茶早、凫早2号茶叶品种夏季鲜叶为原料,参照黄山毛峰和祁门工夫红茶初制工艺,开展了绿茶、红茶适制性研究,分析了茶叶品质特点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结果]夏季鲜叶加工的绿茶、红茶外形条索松,色泽深欠润,毫少,香气低,滋味厚,汤色欠亮。夏季绿茶、红茶中,5种儿茶素总量及组分的保留量高。[结论]利用传统加工工艺不利于改善夏季绿茶和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绿茶初制研究与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制茶的原料-鲜叶;制茶技术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绿茶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前言绿茶初制的干燥工序,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风格的特征特性。干燥过程中影响茶叶中物质转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因素是温度。炒青绿茶在加热炒制,尤其是在炒三青过程中,若加工合理,温度适当,成茶往往具备高长清香,滋味清醇鲜爽;若加工不合理,则成茶香气低沉或产生其他异味如高火、熊烟,其味浓而不爽或燥而不清。长期以来,人们虽对绿茶加热过程中一些物质的变化进行研究,如加热过程中多酚类组成变化的研究(Nakagawa6,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