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若干株型因子的比较   总被引:63,自引:9,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式华  翟虎渠 《作物学报》2000,26(6):713-718
测定了两系法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65396” (培矮64S/E32)和“65002”(培矮 64S/9311), 三系法亚种间超高产杂交组合“协优9308”和对照组合“汕优63”的若干株 型 因子, 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 结果表明, “65396”和“协优9308”上部三叶的叶面积 明 显增大, 叶角趋小, 叶片更为挺直。 “协优9308”还表现出后  相似文献   

2.
《作物育种信息》2006,(2):18-18
由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的超级稻“两优培九”在创新育种方面取得突破,成为我国第一个将两系法与亚种间杂交合为一体的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潜力,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进入超高产时代。  相似文献   

3.
水稻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   总被引:100,自引:10,他引:10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单产水平在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大的飞跃后,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停滞不前.第三次产量突破将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生物产量是获得超高产的物质基础,优化产量结构是实现超高产的先决条件,利用籼粳稻亚种间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通过复交或回交优化  相似文献   

4.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演变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水稻超高产育种演变进程,优化株型,提高光合效率是构建水稻高产的平台基础,没有株型的创新就没有产量的突破,每一次超高产水稻理论的突破都推动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应对人类自身的粮食安全,水稻超高产育种一直是育种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综述了超高产水稻的概念、株型发展、育种思路演变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水稻超高产育种存在的问题及育种策略,指出种质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思路创新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利华  王美娥 《种子》2001,(5):36-38
文章介绍了目前水稻株型存在的主要缺点和国内外水稻育种界提出的几个有代表性的理想株型模式。探讨了适宜浙江省稻区的理想株型,并指出了水稻株型育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7  
一、株型育种的历史回顾50年代,为选育耐肥、抗倒、高产稳产的新品种,提出了“矮化育种”,并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和广陆矮等矮秆耐肥抗倒,高产稳产良种。在南方稻区分别推广年逾千万亩。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为以后选育系列耐肥高产稳产矮秆良种开辟了广阔前景。矮秆品种比诸高秆品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矮秆密节,耐肥抗倒;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叶片配置较好,叶面积指数较大,光能利用率高;有较高的碳氮代谢水平;根系比较发达,活力较强;增肥效果好,生物学产量高,谷草比值大。  相似文献   

7.
8.
李维科 《作物杂志》1998,14(2):16-16
我国水稻育种技术的三大变革及其作用李维科(广西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南宁530007)50年代以来,随着生命科学和遗传学理论的进展,我国的水稻育种技术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为水稻生产及其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1第一次变革──矮化育种50年代末至……  相似文献   

9.
水稻超高产育种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水稻超高产育种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1.
亚种间杂交稻子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5个粳型不育系和5个广亲和品种为亲本,按p×q交配模式配制25个亚种间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子粒充实度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粒充实度差具有全穗性,充实度以穗的上位、中位和下位依次递减;子粒充实度的变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其广义遗传力在0.82以上,以加性效应为主;子粒充实度与其他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饱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受精粒数对子粒充实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株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第三次产量的突破将可能产生于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高产育种,笔者综述了水稻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株型的相关栽培生理、株型遗传与育种、与植株形态建成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水稻亚种间杂种育性及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以11个水稻亚种间杂种、 1个籼型品种间杂种和7个籼、粳、爪哇型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低温对雌、雄配子育性和结实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多数品种的结实率对温度敏感, 而亚种间杂种更易受温度影响. 当花粉充实和开花受精处在日均温13.7~29.3℃的范围内时, 温度每降低1度, 亚种间杂种的花粉育性平均降低3.42±1.6 个百分点, 结实  相似文献   

14.
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育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为辅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一套以粳稻品种Asominori为遗传背景、籼稻品种IR24为染色体片段供体的覆盖全基因组的CSSL群体,研究了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和02428/IR24杂种小穗低育性的遗传基础。结果发现,Asominori/IR24组合的育性主要受第5染色体上的2个育性位点S-24(t)和S-31(t)及第6染色体上的 S-5位点控制,其中S-31(t)为本研究发现的新育性位点,粳稻品种02428带有该位点的亲和性基因。02428/IR24组合的低育性主要受S-24(t)花粉育性位点的影响。育性基因的表达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在粳稻遗传背景中,S-24(t)位点处在Si/Sj杂合基因型时可使杂种小穗育性下降70%左右,而S-31(t)和 S-5为杂种半不育位点。在籼粳全基因组杂合遗传背景中,当S-5i/S-5j基因型置换成S-5i/S-5i基因型后,亚种间杂种小穗育性可平均提高22.5%,接近正常育性水平。在S-5i/S-5j遗传背景中,S-24(t)和S-31(t)的Si/Si纯合基因型不能改善亚种间杂种的小穗育性。说明S-5位点是影响亚种间小穗育性的关键位点,在亚种间杂交稻育种中,必须首先克服S-5位点造成的育性障碍。提出了等位基因置换法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小穗低育性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6.
水稻株高的遗传控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株高是水稻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工作的重大成就,因此矮秆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备受重视。本文综述了水稻株高基因的遗传、定位、作用机理及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水稻株高基因在水稻育种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及其在F1代的遗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和14个常规水稻品种及用NCⅡ设计杂交获得的42个F1为材料,于分蘖盛期、穗分化期和齐穗期测定了上位展开叶的10项形态因子,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的叶片形态因子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回归验证,认为叶长、叶宽、叶角、叶卷度和比叶重是水稻叶片形态的5项基本因子。通过亲本与其F1叶片形态因子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不同群体水稻抽穗期主要株型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汕优63和武运粳8号为材料,测定了抽穗期的若干株型因子,并对不同群体的株型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高产群体的茎蘖发展合理,成穗率高,株高较矮,上部叶片的叶角小,叶片趋向挺直,叶片的相对高度较高,叶面积适中,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水稻主要株型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2006年和2007年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水稻区域试验品种(系)为材料,分别在辽宁沈阳、吉林公主岭和黑龙江五常研究了水稻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多数品种是穗型直到半直立(82.6%)、着粒密度中到稀(80.2%)、穗重轻到中(72.8%)、二次枝梗分布下部优势型(98.8%)。黑龙江主要是弯、半直立穗型品种,吉林以半直立穗型品种为主,辽宁则以直立穗型品种为主。吉林和黑龙江品种多数是中、稀穗型和中、轻穗型,辽宁主要是中、密穗型和中、重穗型。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平均值表现为辽宁>吉林>黑龙江。辽宁上三叶长、宽大于吉林和黑龙江,但叶基角较小。穗颈大、小维管束数和第2节间大、小维管束数与一、二次枝梗数和一、二次枝梗粒数及二次枝梗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一、二次枝梗结实率和千粒重呈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多数处于中、高产量水平,总体上有穗型直立、着粒密度大、重穗型、穗颈维管束数多、上三叶长且宽而角度小、株高和生物产量高有利于高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稻扬两优6号的选育及栽培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扬两优6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广占63-4S与扬稻6号杂交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该组合集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广于一体,先后通过江苏、贵州、河南、湖北等省和国家审定定名,已在南方稻区10多个省(市、区)推广应用,是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品种结构调优、推动优质杂交水稻种子和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