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述了有关无色杆菌属细菌的研究成果,介绍了无色杆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杀虫机理和产生的抗生素种类。  相似文献   

2.
嗜线虫致病杆菌是小卷蛾斯氏线虫体内的共生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延长培养将会出现型态变异,即从野生型的I型细胞变为II型细胞.对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的型变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I型菌株在LB培养基中培养4d即有II型菌出现;培养10d后,II型菌的比例超过50%;培养到22d时,II型菌在整个NBTA平板中的比例几乎达到95%.然后分别以I型菌株和II型菌株为材料,对其产素能力和抗生素抗性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北京变种II型菌株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水平降低到I型菌的10.08%;2种型态的菌株均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具有抗性,其中I型菌株的耐受程度高于II型菌株,因此,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2型细胞的产抗生素能力差异与抗生素抗性水平差异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毒素、次生代谢物及其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昆虫病原线虫(Oscheius myriophila)华农种群HN体内分离得到1株共生细菌B1。该菌株在N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为圆形,白色,表面光滑,不透明,隆起,边缘整齐;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单鞭毛,有荧光。Biolog检测结果显示B1为沙雷氏菌(Serratia sp.);用引物27F/1492R进行PCR扩增,得到B1的16S rDNA扩增产物大小为1 445 bp。Blast搜寻和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16S rDNA序列与所选的17个嗜线虫沙雷氏菌(S.nematodiphila)的相似度达97%~100%,并以高置信度(99)与这17个嗜线虫沙雷氏菌种群及4个粘质沙雷氏菌(S.marcescens)种群聚于1个单支系中。综合形态和16S r DNA序列特征以及Biolog检测结果,将共生细菌B1鉴定为嗜线虫沙雷氏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  相似文献   

5.
异小杆线虫是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多年以来一直认为它的共生细菌都具有荧光的特性。我们从广东阳江海陵岛上所采集的异小杆线虫86H_1的标本中,分离出一株不发光的共生小杆菌。它与发光共生小杆菌一样,亦具备抗生性,其初生型亦有利于宿主线虫的大量繁殖。用EMB琼脂可区别该菌的初生型和次生型。根据其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和血清学反应的特点,该菌在分类上可属于发光共生小杆菌Xenorhabdus luminescens。  相似文献   

6.
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本研究测定了2株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HJ4)和(X.bovienii HF22)及2株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F30-4)和(Pho-torhabdus sp.S21)对灰霉(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个菌株的培养液对灰霉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稀释5倍的培养液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0%~85%,稀释10倍的培养液抑菌效果仍达50%以上。其中HF22菌株效果最好,其稀释5倍的培养液抑菌效果可达84.92%;另外,滤液对灰霉病菌的孢子萌发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HJ4菌株效果最好,稀释5倍时达34.98%。HF22菌株的细胞10倍稀释液、滤液10倍稀释液的抑菌率分别为74.19%和18.92%,可见其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中。用不同温度对HF22菌株的细胞、滤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温度对其滤液抑菌活性无影响,而其细胞能耐50℃处理10 min,但在70℃处理10 min时,其抑菌活性显著下降;HF22菌株的滤液经20 W紫外灯照射0.51、h时,对其抑菌活性无显著影响,而细胞经紫外线照射0.5 h时其抑菌活性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获得新疆地区的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确定其种属及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为新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生物防治害虫提供新的选择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幼虫为诱导昆虫,采用Whitetrap法收集侵染期线虫,通过致死的昆虫血腔和侵染期线虫直接分离共生细菌,利用18S rRNA与形态鉴定初步确定昆虫病原线虫的种属,利用16S rRNA与形态初步确定其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一山区牧场林带土壤中分离出一种能够有效致死黄粉甲幼虫的昆虫病原线虫,经初步鉴定其属于异小杆属线虫,与嗜菌异小杆线虫进化距离最近,初步命名为嗜菌异小杆线虫尼勒克品系(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strain Nileke);分离出其共生细菌,初步鉴定为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但无荧光。【结论】在新疆本土成功分离出一种异小杆属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初步确定了其种属,为在新疆本土开展以昆虫病原线虫为主的生物防治害虫提供了新的选择及途径,为开展本地区更广泛的分离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结合MS与NMR技术,对嗜线虫致病杆菌YL001发酵产物中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对Nematophin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利用HLPC分析不同因素对Nematophin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主要抑菌活性物质Nematophin,并鉴定其结构为3-吲哚乙基(3′-甲基-2′-酮)戊酰胺,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不同菌株发酵产物中Nematophin的产量不同,其中YL001菌株的产量最高,为115.23μg/mL;Nematophin产量在初始pH 4.5~8.5逐渐升高,初始pH 8.5时最高,为155.08μg/mL。发酵罐培养条件下Nematophin的产量高于摇瓶,且在初始pH 8.5时达到最高,为206.97μg/mL。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与文献报道的Nematophin相同,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次生代谢物的产生与菌种、菌株及培养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格氏线虫(NC513)及小卷蛾线虫(DD-136)的幼胚、精巢及卵巢为材料,用地衣红染色、压片法制作玻片标本、对其染色体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线虫的染色体数目均为雌性2 N=10,雄性2 N=9。但它们的染色体组型并不一致,两种线虫的染色体组型可概括为以下公式。格氏线虫(NC513):2N=4m+6t(雌),2N=4m+5t(雄)。小卷蛾线虫(DD-136):2N=8m+2t(雌),2N=7m+2t(雄)。  相似文献   

10.
昆虫病原线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昆虫病原线虫具有寄主范围广、对植物和脊椎动物安全、易于大量生产、使用方便、杀虫速度快、并能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等优点,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从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及商品化等方面,对昆虫病原线虫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我国生物防治的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肉桂林区新发现的害虫——肉桂蓑蛾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对肉桂被害症状作了介绍。选用桂虫灵乳油防治该虫效果显著,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溶杆菌属细菌鉴定及生防机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杆菌属的大部分细菌具有重要的生防前景,因而受到了高度关注。为了明确目前溶杆菌属细菌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报道的26种溶杆菌属细菌的分布环境及典型的生化特征,基于16SrDNA序列相似性和脂肪酸组成构建了26种溶杆菌属细菌的系统进化树,并辅以DNA-DNA杂交结果进行佐证,阐述了溶杆菌属细菌对病原菌、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物质及其作用机理,并对其生物安全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19种杀菌剂对镰刀菌的毒力测定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9种杀菌剂对镰刀菌(Ruarium spp.)的抑制作用,得到15个毒力回归方程及相应的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世高、敌力脱、适乐时、AF-137、AF-136、奥美灵3号等6种杀菌剂对镰刀菌具有极强的毒力;木霉菌、奥美灵2号、奥美灵7号、奥美灵1号、2116的抑菌作用效果较好,但不如前者效果明显;奥美灵8号、奥美灵5号、奥美灵6号对在离体条件下培养的镰刀菌抑制作用较差;寡聚糖、阿米西达、奥美灵4号、奥美灵9号对离体条件下培养的镰刀菌基本没有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下甚至存在促进镰刀菌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发光杆菌1029发酵液对10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并初步研究了温度、pH值和紫外线对发酵液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光杆菌1029发酵液的抑菌谱较广,其对拟茎点病菌、荔枝霜疫霉病菌、马铃薯环腐病菌和烟草青枯病菌抑制作用较强.发酵液活性组成中既有耐高温、紫外线的成分,也有对两者敏感的成分,但在pH7~8时抑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5.
Phase variation: evolution of a controlling element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相似文献   

16.
首次测得蝴蝶兰基腐病菌rDNA ITS区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White et al.于1990年设计的引物ITS4和ITS5对蝴蝶兰基腐病菌(Fusarium spp.)的rDNA ITS区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克隆到大肠杆菌JM109中进行测序,测得的序列长度为565bp。该序列的测得为蝴蝶兰基腐病菌的诊断提供了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17.
浙江野生樱花枝干及叶片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浙江省野生樱花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野生樱花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枝干、叶片的50个形态学性状进行测定,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探明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除株高外,其余17个数值型性状在8个种(变种)间差异显著(P < 0.05),其中16个性状为极显著(P < 0.01)。各性状在种间的变异系数为14.05%~64.15%,其中,叶长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小,胸径的最大。叶片性状中托叶长、叶面积、托叶宽、叶柄/叶片长、叶柄长的种间变异系数均大于30%;除分枝角度外,其他枝干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 %;大部分性状的种内变异小于种间变异。②二元及多态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03~1.28,其中,叶形、幼叶颜色、成叶反面颜色、嫩枝、小枝和老枝颜色7个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均在0.95以上。③叶片、枝干各性状间彼此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数值型性状和7个多样性指数较高的多态性状综合为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可达76.85 %。④根据主成分值将91份樱花种质资源分为5大类,分别为大叶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类,华中樱C. conradinae类,迎春樱C. discoidea类,尾叶樱C. dielsiana和山樱花C. serrulata类,其中2个变种也分别聚在了相应的种内,而浙闽樱C. schneideriana并没有成为独立的一类。研究认为:野生樱花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大,差异显著,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在枝干、叶片性状分析中是可行的,可提高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