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业资讯     
潮州春茶上市价格普涨截至4月底,除八仙单丛等部分品种的高山茶尚在采摘未能上市外,潮州地区白口十、黄枝香、玉兰香等低山单丛茶已大量上市,眼下正是品尝凤凰单丛春茶的好时节。据凤凰镇政府林致敏副镇长介绍,受去年干旱天气和冻害影响,今年单丛茶生长缓慢,潮州地区春茶开采时间比往年推迟10天左右。不少茶树受霜冻影响,枝条折断、叶片变色、枝干枯死等不同程度冻伤,导致春茶产量有所下降,但由于部分新茶园的投产,总体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1942年开始在阿那西乌里全苏茶叶及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布置试验。试验设计分每公顷10000丛、20000丛、40000丛、80000丛和1000000丛五个处理,每丛的  相似文献   

3.
稀土动植宝农药残毒降解剂常年诚征经销商 资料备索功能 :本品通过有关稀土元素的分子化学变价效应 ,在农药残留物不同异构体置进行络合、水解等生化反应 ,从而失去毒性 ,对各种蔬菜、瓜果等经济与粮食作物在生长期间降解体内农药残留物毒性及菜籽粕、木薯粕等需要脱毒的饲料解毒 ,并具有促长增产的作用。对种衣剂、除草剂、激素中毒、杀虫剂等引起的根系发育不健全、叶皱、黄叶、徒长、丛矮等药害有明显康复作用。尤其适用于“绿色食品”、“无公害果蔬”等生产基地及上市需要检测农药残毒的农作物。本品不能作为人用及动物用的农药中毒解…  相似文献   

4.
以杂交籼稻协优中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氮每667m20kg、5kg、8kg、11kg、14kg和17kg和栽插密度(每667m27540丛、10053丛、13468丛、15874丛、17544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水平在8~11kg/667m2范围内,协优中1号产量水平较高;当栽插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增产幅度降低;栽插密度在13468丛/667m2到17544丛/667m2之间适当调节,有利于协优中1号的增产。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种茶历史悠久,武夷岩茶的名丛数以千计,实为百件上可贵的材料,可能对众多名丛筛选育成纯系品种。在省科委,省农业厅等有关业务部门的支持下,1980年武夷山茶科所重整了《御茶园》,征集了历代有代表性的名丛216抹,重植干《御茶园入经1988年至1995年茶叶行家连续8—9年(次)对名丛品质褴评和筛选,一致认为“小红袍”、“半天腰”、”‘金凤凰”、“‘金观音”、“单凤”、“金锁匙”、“石乳”、“白鸡冠”、“‘白牡丹”、“桂松”等10种,是现存于《御茶园》216种中的便使者,这些名丛是继武夷“肉佳”茶之后的又开发一批名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湖南地区机插杂交稻在不同基本苗配置与施肥量下的产量与干物质生产表现,2016年在湖南宁乡以杂交稻品种隆两优1212和隆两优华占为材料,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设置了3个施肥水平(500、900、1400kg/hm~2)和4个基本苗组合(28.6万丛/hm~2+单本/丛、23.5万丛/hm~2+单本/丛、23.5万丛/hm~2+双本/丛、19.0万丛/hm~2+双本/丛)。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基本苗配置以及基本苗配置与施肥量的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和干物质生产显著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下降。综合考虑产量与成本,900~1 400 kg/hm~2施肥量与23.5~28.6万丛/hm~2+单本/丛的基本苗配置比较适合湖南地区杂交稻机插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凤凰单丛是分布于广东省潮安县的一类多香型、适制乌龙茶的稀异茶树资源。本文系统综述了凤凰单丛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情况、鉴定评价和遗传背景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凤凰单丛茶树种质资源未来的研究和利用提出了展望,旨在为凤凰单丛茶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温12系温州市农科院浙南水稻育种中心选育的早籼新品种,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肥料、密度、本数和播种量等4因素2水平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温12在高产栽培上,可选用施纯N 225kg/hm2,0.17m×0.2m栽植密度,每丛6本;或施纯N 187.5kg/hm2,0.2m×0.2m栽植密度,每丛4本;或施纯N187.5kg/hm2,0.17m×0.2m栽植密度.每丛4本等三种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杂交水稻新组合D优3138合理的种植密度,设计了6种不同插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D优3138在密度为18.75万丛/hm2时产量最高,与7.50万丛/hm2、11.25万丛/hm2及26.25万丛/hm2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行间踏压的压幅分为狭(离茶丛两侧各60厘米),宽(离茶丛两侧各30厘米),踏压深度分为浅(深度30厘米)、深(深50厘米)等处理。四年后把茶树掘起观察根的状态,发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两系杂交稻Y两优5866的适宜栽培密度,研究了3种栽培密度 (每667m~2插2.0万丛、1.43万丛、1.22万丛、)对Y两优5866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Y两优5866的有效穗数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每穗总粒数、结实率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大而下降,而不同栽培密度对Y两优5866的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栽培密度过低或过密,产量均降低,每667m~2栽培密度为1.43万丛(20.0 cm×23.3 cm)的产量最高,为615.33 kg,较2.0万丛(16.7 cm×20.0 cm)、1.22万丛(23.3 cm×23.3 cm)分别增产3.36%、15.81%,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2不同栽插密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2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穴)/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起源、制作工艺、品质成分等角度,对潮州单丛红茶的生产概况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凤凰单丛主要产茶地广东潮州凤凰镇等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学习与了解,探究凤凰单丛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包装设计现状,提出对凤凰单丛茶叶包装设计的创新策略,第一,根据茶叶属性,构建可持续发展绿色包装;第二,坚定依托大众需求,明确包装设计定位;第三,依托茶的历史文化,彰显茶叶产品个性;第四,把握茶叶的地域属性,助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赛君  蒋洵  黄仲先 《茶叶通讯》2009,36(4):38-40,43
凤凰单丛产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凰镇。凤凰山是畲族发源地,也是古老的茶叶产地。凤凰单丛生产茶历史悠久,至今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在凤凰单丛的选择、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和饮用全过程中存在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现象。从茶叶历史文化层面对凤凰单丛现象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有机水溶性微肥在不同密度水稻群体上的应用效果,以滨海地区主栽品种盐丰47为供试材料,分别于秧苗发黄时、移栽前2~3d、破口期以及齐穗期对不同密度水稻群体喷施叶面微肥“新美洲星”(WF)、常规肥磷酸二氢钾(WC)和等量清水(CK)。结果表明,盐丰47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而减小,稻米品质受密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丛距为16cm时,WF处理产量为11298.15kg/hm2,比CK增产16.96%;在丛距为18cm时,WF处理的产量为10994.85kg/hm2,比CK增产15.42%。不同丛距WF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丛距为16cm时,WF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同丛距的WC处理和CK增加1.2个、0.9个百分点;丛距18cm时,WF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同丛距的WC处理和CK增加0.6个、1.0个百分点。说明喷施叶面微肥“新美洲星”能实现水稻增产提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甘蔗实生苗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LCP85-384和崖城82-108杂交后代120个无性系为材料,研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分布。结果表明,不同经济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其中丛含糖量变异系数最大(51.31%),视纯度变异系数最小(3.43%)。除单茎重、丛重和丛含糖量分布为左偏正态分布外,株高、茎径、有效茎数、旋光读数、锤度、转光度和视纯度7个性状符合正态分布。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除锤度外,株高、茎径和有效茎数对丛含糖量有极显著正效应(p<0.01),旋光读数对丛含糖量有显著正效应(p<0.05)。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旋光读数对丛含糖量分类有显著影响,并以这4个性状为指标建立丛含糖量判别模型,误判率为4.73%。对12个杂交组合后代验证结果表明,判别模型入选率与实际入选率基本一致,分别为6.30%和6.85%。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讨沙漠种稻高效技术体系,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丛距和氮、磷、钾肥等主要栽培因素与产量间的关系,建立产量与栽培因素间的数学模型。经模拟寻优,决策出平均产量达500 kg/667 m2以上的最佳实施方案为:丛距12.13~12.86 cm,氮肥(N)用量13.70~14.27 kg/667 m2,磷肥(P2O5)用量6.71~7.02 kg/667 m2,钾肥(K2O)用量12.92~13.83 kg/667 m2。各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丛距。  相似文献   

19.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密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有利于水稻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单穗总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现高产。单产以每公顷栽植12万丛(穴)为最高,达10050kg/hm2,分别比7.5万丛/hm2、21万丛/hm2、25.5万丛/hm2增产11%、11%和19.4%,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高产条件下不同超级稻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特性,选用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超优1000等5个超级稻品种,以常规稻品种黄华占为对照,于2016年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900、超优1000均以高密度(24万丛/hm^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1 469.33、13 438.75、11 125.56和11 969.35 kg/hm^2,比低密度处理(12万丛/hm^2)增产11.71%、9.41%、25.80%和9.90%,增产原因在于这4个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低密度和中密度处理分别高出40.76%和33.24%。Y两优2号在插植密度为12万丛/hm^2时,有效穗数较高并且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植密度,因而有着较高的实际产量,达到11 172.44 kg/hm^2。24万丛/hm^2处理时所有超级稻品种齐穗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总量均较高;黄华占则在低密度下(12万丛/hm^2)有着最高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