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比较斜纹夜蛾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效果,揭示斜纹夜蛾种群数量长期运动规律和季节性消长规律,2006—2014年在临海城郊蔬菜基地应用性诱和灯诱方法对斜纹夜蛾进行逐日系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时序性诱日量(YS)与灯诱日量(YL)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两者数学关系模型为YS=0.319 9YL+0.441 93(r=0.778 8**);年度种群数量(NS为年度性诱蛾量或NL为年度灯诱蛾量)运行轨迹与数值化年度(t)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为NS=12.019t2-340.62t+2517.2(r=0.837 9**;r0.05=0.602 1)或NL=7.905 8 t2-426.93t+4 488.7(r=0.820 9**;r0.05=0.602 1);季节性变化(MS为日性诱蛾量或ML为灯诱蛾量)动态与时序数值化日数(d)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为MS=-0.000 3d2+0.0641d-0.183(r=0.736 8**,r0.01=0.254 0)或ML=-0.000 8d2+0.158 2d+0.288 1,(r=0.776 9**,r0.01=0.254 0)。由此可知,应用性诱技术对斜纹夜蛾监测具有与灯诱监测同样的效果。2014年为探底之年,未来将进入新一轮运动周期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5~2010年应用塑料黄板涂抹机油系统诱集烟粉虱成虫以及烟粉虱的饲养观察结果表明,烟粉虱在临海地区年可发生11代;其越冬的临界温度为旬平均气温8.5℃。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成虫逐渐向上部叶片转移,并形成植株自上而下为成虫(初产卵)、若虫和蛹壳(伪蛹)的虫态垂直分布状态。其全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其中夏峰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9月上旬;秋峰期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素有种群基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和洪涝淹没等。其中关键在于气温条件,即烟粉虱虫口密度(M)随气温(T℃)的变化而变化,其线性关系模型为M=0.607T-4.064 5,n=36;r=0.682 6**;其曲线关系模型为M=0.007 1T2+0.351 3T-2.218 8,n=36;r=0.684 6**。当旬平均气温在8~10℃时种群处存活临界状态;当旬平均气温在10~20℃时种群数量处低密度状态,并呈低位运行;当旬平均气温处20℃以上种群数量增速较快,并随气温升高而升高;当旬平均气温处30℃以上时种群数量有所回落,并出现相对低谷期。随后种群数量又回升成峰,并对秋季蔬菜产生较重为害。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子对赣南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发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桉树枝瘿姬小蜂在赣南发生蔓延速度很快,为摸清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在赣南的发生规律及气象因子对其发生的影响,调查研究了该蜂的种群消长动态,并结合当地的主要气象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成虫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月平均气温(x4)和月最高气温(x5)这两个气象因子对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数量有显著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最优回归方程:y=-145.579+2.503x4+5.063x5;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数量与月平均最低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最低温度、相对湿度虽也有一定关系,但无较大关系,均为不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大螟性诱和灯诱监测效果,揭示大螟成虫种群数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和季节性消长动态,对2013—2018年张家港市塘市镇河头村水稻基地性诱和灯诱的逐日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8年张家港市稻田中性诱和灯诱的大螟成虫种群总量有差异,以2015年最高;不同年度间大螟成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越冬代蛾峰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此后成虫种群数量保持低位,直至终蛾期(10月中、下旬)。大螟逐日性诱蛾量(yS)与逐日灯诱蛾量(xL)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线性回归模型为yS=0.051 8+1.135 6x1(R2=0.689 0,P=0.000)。说明性诱监测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灯诱监测,从而为大螟的准确监测和科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褐飞虱种群数量灾变规律,提高监测预警水平,2012年对单季稻甬优9号露地栽培与笼罩栽培处理的褐飞虱种群数量消长与为害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无论在露地状态,还是田间笼罩状态下,褐飞虱种群数量增长拐点均出现在水稻拔节期(8月中旬)至孕穗期(8月底至9月初),然后种群数量快速上升,直至9月底水稻乳熟期达种群数量高峰,致使田间陆续出现冒穿、倒伏灾变.经统计分析,单季稻拔节期褐飞虱虫量(m2)、孕穗期褐飞虱虫量(m3)与产量损失率(y)关系模型分别为y1=2.840 9m2-18.940 1和y2=1.249 8m3-11.0669.故在单季稻区对褐飞虱的灾变预警应以8月中旬和9月上旬的虫口密度为主要指标,即一般虫量达到7~10头/丛时就应发布预警.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田间种群消长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采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于2007~2008年连续2a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成虫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在贺州,4~11月是斜纹夜蛾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发生高峰期在6~7月和10~11月;4~12月是甜菜夜蛾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发生高峰期在5~6月和12月;1~3月和11~12月是小菜蛾发生为害的主要时期,3月和12月是其发生为害高峰期.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从骨髓中期制备了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四种啮齿类核型,其结果为:子午沙鼠zn=50,N.F=78,K.F=26M+22T+XY(M,M)。大沙鼠2n=44,N.F=72,K.F=24M+2SM+2ST+12T+XY(M,M)。小五趾跳鼠2n=48,N.F=83,K.F=16M+18SM+2ST+10T+(ST,ST)。小家鼠2n=40,N.F=40,K.F=38T+XY(T,T)。这几种啮齿类的核型曾有过报道,它们与本文报道种类,除二倍体数一致外,均见不同差异或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表明,物种由于分布的广域性与地理隔离,染色体发生重组,导致亚种分化,从而呈现染色体的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8.
广西东亚飞蝗的系统监测工作始于1989年,由广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柳州地区植保站以及来宾、武宣、宾阳、贵港、邕宁、象州等6个县(市)植保(测报)站共同组成东亚飞蝗监测网,制定了适用于广西蝗区的“东亚飞蝗监测一般调查方法”。经过三年的实施,基本摸清了东亚飞蝗在广西发生的一般规律,年发生3个世代,主要以卵和少量的成虫及蝗蝻越冬,第2、3代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重叠发生,是当年发生为害的盛期。飞蝗种群在年内的数量变化接近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9.
近年害虫综合防治的实践证明,麦田瓢虫不仅是响影小麦蚜虫发生消长的重要天敌,也与棉花苗期蚜虫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准确预测其种群动态,对于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指导害虫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总结整理多年测报资料,分析有关因素的基础上,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5月中下旬麦田瓢虫发生盛期的种群数量预测作了探讨。一、资料的选择和处理本文运用大荔县植保站1975—1986年(缺1985年)11年调查资料,以麦田瓢虫发生盛期  相似文献   

10.
黔中地区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小家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及其预测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以捕获率为预测指标,建立预测预报模型,对1987~2005年贵州省息烽县小家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小家鼠多年平均捕获率为3.26%±0.86%,在4月、7月、10月出现3次数量高峰期。根据历年小家鼠种群数量变动幅度及发生危害情况,制定了小家鼠种群数量分级标准。分析各月种群数量与数量高峰期4月、7月、10月种群密度的关系,建立了应用3月、6月、9月种群数量提前1个月预测数量高峰期4月、7月、10月种群密度的3个短期预测预报模型:Y1=1.5542X1-0.4258,Y2=1.3799X2+0.3213,Y3=1.1523X3+0.6890,以及应用4月种群数量预测当年平均种群密度的中期预测预报模型:Y4=0.4945X4+0.8187。经回测验证,数值和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数值预测平均吻合率为84.83%~93.94%,数量级预测平均吻合率为77.78%~100%。预测模型在2005年进行应用,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11.
栎空腔瘿蜂Trichagalma acutissimae(Monzen)是危害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叶片的重要林业害虫,为我国新纪录种。近年来,在南太行山区的栓皮栎林内暴发成灾,长尾小蜂Torymus sp.是栎空腔瘿蜂的一种主要寄生性天敌,为明确栎空腔瘿蜂及其天敌长尾小蜂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为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本文调查了栎空腔瘿蜂和长尾小蜂成虫种群动态以及长尾小蜂的寄生率。结果表明,长尾小蜂成虫种群数量及寄生率一年发生2个高峰,第1个高峰发生在5月中旬,第2个高峰发生在7月下旬;2011—2015年,无性世代虫瘿平均每株发生的数量分别为826.0、816.4、61.8、11.0和3.4个,平均每块粘虫板长尾小蜂成虫发生数量分别为39.00、46.33、19.30、13.33和8.30头,长尾小蜂总寄生率分别为39.7%、51.0%、61.1%、54.9%和29.5%。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测报技术,在江西赣县区应用聚集性信息素和植物源引诱剂的复合型诱剂于2015—2016年监测松墨天牛成虫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江西南部地区松墨天牛成虫发生期为214~222 d,长达7个多月。成虫于4月上旬始见,5月中旬进入盛期,诱捕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盛末期,发生盛期为63d~84 d。盛期结束后,林间成虫种群处于低密度状态,一直到11月上、中旬结束。全年5月至7月诱捕量合计占全年总数的74.59%~86.34%,这一时期是防治的关键阶段。研究表明,利用该复合型诱剂可以准确地监测林间松墨天牛成虫的种群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测报数据,省工省时,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群小菜蛾对4种杀虫药剂的抗性及抗性基因频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 FAO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日本、台湾、广州、东莞等地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 .)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 :日本、广州的小菜蛾对阿维菌素显示出抗药性 ,其抗性比率分别是 4 .85倍和 10 .2 7倍。杀虫药剂抗性基因型频率测定显示 ,广州、广东东莞和北京种群的最高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 1.2 5%、4 1.2 5%和 58.2 3%。研究验证了快速测定杀虫药剂抗性基因型频率的方法 ,并提出了根据不同种群小菜蛾抗性基因型频率所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常气候情况下,橘小实蝇在厦门市集美区的种群消长呈马蹄形;特殊气候时,如夏季遇高温、少雨年份,橘小实蝇发生受抑制,种群消长呈M形。2~3月份低温可推迟第1代成虫发生期,但不影响当代及当年发生量。  相似文献   

15.
抗虫棉田主要生物种群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3a时间,对抗虫棉(33B、SGK321、DP99B)田生物种群的发生消长规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3个抗虫棉品种主要生物种群的变化是一致的,突出表现为棉铃虫(幼虫)数量明显下降,田间天敌数量显著增加,次要害虫棉尖象甲、红蜘蛛等为害加重。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现有耕作制度下河南漯河地区金龟(蛴螬)的优势种群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于2017—2019年,采用Z字形挖土取样法,在秋作物收获后、小麦播种前调查土壤中蛴螬的种类和数量,并设置高空探照灯系统诱集金龟。结果表明,探照灯能有效监测金龟种群发生动态,灯下诱集到的金龟优势种和挖土调查结果一致,均为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其次为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5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为金龟成虫的发生盛期。  相似文献   

17.
暗黑鳃金龟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是花生最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年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和少数成虫越冬。8月上旬到9月中旬,即花生幼果期到成熟收获前是三龄幼虫严重为害时期。发生区内的植被组成,产卵及孵化期内的降水和土壤水分是影响种群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的主导因素。不同生境内的越冬幼虫无滞育特性,春季均不上移为害,直接在越冬处化蛹,因此,必须在花生生长期进行防治。成虫产卵盛期到幼虫孵化盛期,花生植株在封垄以前是生长期防治的有利时期。应用5%辛硫磷、地亚农颗粒剂,每亩5斤,或6%666毒土(1:80斤土)顺垄撒施复土,有明显的治虫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泰安地区美洲斑潜蝇及其寄生蜂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勇  李照会等 《昆虫天敌》2002,24(4):170-174
近3年以来,笔者对山东省美洲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种群的季节性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在泰安灌庄菜区露地栽培蔬菜上于7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出现两个发生高峰,寄生峰的种群高峰则在7月下旬和9月末。春末夏季 初以异角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为主,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以丽潜蝇姬小Neochrysocharis formosa Westwood和绿凹面姬小蜂Chrysochauis pentheus(Ualker)为主。在寄生蜂发生盛期,应注意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早春茬番茄定植时间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的关系,采取小区对比试验对不同定植时间下番茄上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株率、发病程度及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等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番茄田烟粉虱种群消长动态在年度间基本相同,4月上旬始见,5月中旬达到高峰,烟粉虱发生后15 d左右出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症状。4月上旬以前定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较轻,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较高,4月上旬以后定植发病较重,产量和经济效益较低。定植时间(X_1)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发病株率(Y_1)及病情指数(Y_2)均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关系为Y_1=1.470 4X_1+7.947 2,Y_2=0.876 7X_1-6.441 7。生产实践中采取双膜或三膜覆盖栽培等措施适当提早定植,避免番茄感病期与烟粉虱发生高峰期相遇,在不使用任何防治措施下,可有效预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20.
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平均密度(X),聚块性指标(m/m)和有蚜株率(F)对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找出了其种群消长的4个时期:点片发生期,始盛期,猖獗期和衰退期;防治重点应在始盛期,即瓢虫卵期,以达到经济有效,充分保护利用天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