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锡林郭勒盟不同生态地理区气候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利用1960-2007年锡林郭勒盟及其周边地区17个气象站的降水、气温数据,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及方法,对比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四个生态地理区气候变化的规律及区域差异,阐明全球气候变化在锡林郭勒盟不同区域的具体表现。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草原区气候变化特点与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对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足于全球变暖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变化影响的研究,预测全球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为良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基于1971-2000年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两个气象台站的平均温度和锡林郭勒盟境内16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典型草原区降水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气温变化过程和全球变暖的趋势相一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气温上升变暖趋势最为强烈。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区的降雨量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规律。但区域降雨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各区域降水变化差异显著,从东南到西北变化的幅度减小。30年来研究区的降雨量变化表现出时间、空间上的不规则性,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原区过去30年的降雨影响不显著,没有达到可识别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陕北地区气温突变及其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陕北地区1959~2009年50年以来延安、榆林、定边、吴旗、横山、绥德等6个气象站点的逐年气温、降水资料,通过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陕西省陕北地区气温年平均温度变化、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陕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趋势,并且结合陕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新疆伊犁河流域植被变化动态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2013年MODIS/NDVI数据和研究区内气象站点资料,分析了伊犁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整体呈微弱的退化趋势,年退缩率为-0.8×10-3a-1,其中草原的退化趋势较草甸、灌丛和林地略显著。2)2000-2013年研究区植被退化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45%,主要分布在特克斯河中下游、巩乃斯河周边地区;植被改善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38%,主要分布在伊宁市及霍尔果斯河周边地区。3)研究区伊宁站周边植被生长季NDVI与同期气温及降水存在不显著相关性,昭苏站周边植被生长季NDVI与同期气温及降水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气候的暖干化趋势可能是导致伊犁河流域植被生长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基于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站点的月值气温和地温数据,考虑平均值和极端值,诊断了近58年来中国夏季地气温度时空格局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中国夏季气温和不同深度地温的平均值和极端值具有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即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温度逐渐减少.夏季0cm平均地温最大,5cm平均地温次...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东部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区内5站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五个气象站近50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当地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川区气温远大于南部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北部川区降水远小于南部山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逐渐增多.各地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明显.从平均...  相似文献   

7.
依据晋陕峡谷区15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应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Z指数法等对该地气候变化和旱涝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2a来,晋陕峡谷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向(0.278℃/10a),气温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降水呈现波动递减趋势(12.54mm/10a),降水空间分布呈纬向变化规律.3)气温突变后,涝灾比重迅速下降,“正常”年份和旱灾的比重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958-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利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模型,结合ArcGIS中的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该地区51年来草地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分别建立气温、降水量与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研究区草地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51年来,研究区年平均...  相似文献   

9.
渭河流域6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渭河流域及其周边45个气象站点近60年的气温特征值,做空间插值、线性回归分析、气温突变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1951~2009年间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的增温速率分别为0.252℃/10a和0.261℃/10a,年平均气温大于9℃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60年间上升34.78%;年平均最低气温大于3℃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60年间上升17.2%;2)年平均最高气温除1980s下降外,其余年代呈现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55℃/10a,其大于16℃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首先从1950s的46.27%下降至1980s的37.15%,而后又上升至2000年后的81.63%;3)年均温、年平均最低温和年平均最高温变化的转折点在1990年前后;4)气温日较差从1950s至1970s呈下降趋势,进入1980s后略有上升,其中气温日较差大于11℃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首先从1950s的55.96%下降至1980s的41.58%,而后又上升至2000年后的61.07%。  相似文献   

10.
NCEP/NCAR再分析气温在阿克苏河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理解阿克苏河流域气候变化并寻找合理的数据源,以该流域6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月平均气温为基础,以克里金插值方法为手段,研究NCEP/NCAR再分析气温在该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气温与所选取的6个气象站点实际观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0.845,能够反映本地区的气温年、月和季节变化。但与实测气温相比,再分析气温均比实测气温低。在变化趋势上,NCEP/NCAR再分析气温与实测气温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量上,再分析气温除个别月份普遍低于实测气温,其中,春季偏差较大,以秋季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及极端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分布在乌鲁木齐地区不同垂直梯度上的四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及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近50年(1960-2009年)来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地区各地近...  相似文献   

12.
1960-2009年巴丹吉林沙漠南北缘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额济纳旗、拐子湖和南缘的阿拉善右旗、雅布赖4个气象站,1960-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系数分析和5年滑动平均方法,分析近50年来沙漠南北缘气候变化趋势.结果发现:近50年来,巴丹吉林沙漠南北缘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升温速率为0.27~0.48℃/10 a...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乌-昌地区冬季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乌-昌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0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逐年极端最低气温资料,使用Mann-Kendall法对入冬期、开春期、冬季持续日数、冬季负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热量要素变化趋势、突变特征进行检测分析,采用三维二次趋势面宏观地理因子模拟与反距离加权残差订正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各热量要素多年平均值及其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式数学模型。在ArcGIS平台上,完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各热量要素及其突变前后变化量的100 m×100 m格点的精细化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① 乌-昌地区入冬期由山区向平原推迟,开春期自平原向山区推迟,受其影响,冬季持续日数为“平原少,山区多;西部少,东部多”的分布格局。受冬季逆温的影响,负积温、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等热量条件,从平原至中山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多,在海拔2 100 m左右达最多后,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上升,热量条件又逐渐减少。② 近49 a,乌-昌地区冬季热量资源呈较显著的增多趋势,并且入冬期于199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推迟,冬季持续日数于200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缩短,冬季负积温于1988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少,最冷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于1973年和200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突变前后各热量要素增加量表现为平原多于山区,城市密集区多于周边地区的分布格局。冬季热量资源增加,对乌-昌地区农牧业生产既有利,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趋利避害的管理和技术措施,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点1981~2007年的年均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得到年均降水量空间数据,对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年代为时间单位分析,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以20世纪90年代最为丰沛;进入21世纪以后,锡林郭勒盟整个区域的年均降水量呈现显著下降的态势,<300-400mm的降水量区域已经难以形成连续的区带;从1981到2007年,锡林郭勒盟绝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降水量的年均增长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条带状,自东北向西南递变;标准差的分析表明,降水量年际波动表现出自西向东递增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山西黄土高原近50年来气候暖干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根据山西省4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点自建站以来到2005年的降水量与气温资料,应用线性回归与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山西黄土高原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研究得出:山西省近50年来气候总体上具有暖干化的特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其增长率为0.032℃/a,高于全球近百年的平均值(0.005℃/a),也明显高于陕甘宁地区近50年来的平均值(0.0194℃/a);最冷月(1月)比最热月(7月)增温速率高;年平均气温以70年代中期为界,将山西省气候分为冷、暖两个时期,前为冷期,后为暖期;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减少趋势,其减少率为1.635mm/a;年平均降水量同样以70年代中期为界,之前为相对丰水期,之后为相对枯水期。  相似文献   

16.
Fang HAN 《干旱区科学》2015,7(2):251-263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ffect local ecosystems. Considerable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exists in arid ecosystems such as desert steppes. We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phenology in the desert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using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1 stations (1961–2010) and phenology data from 6 ecological stations (2004–2012). We also estimated the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for the period of 1982–2009 and found that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creased at a rate of 0.47ºC/decade during 1961–2010, with the last 10 years being consistently warmer than the 50-year mean. The most significant warming occurred in winters. Annual precipitation slightly decreased during the 50-year period,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experiencing the highest drop in the last 10 years, and spring precipitation, a rise. Spatially,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northeast and eastern central area of the region next to the typical steppe. From 2004 to 2012, vegetation green-up and senescence date advanced in the area, shortening the growing season. Consequently, the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the desert steppe decreased along precipitation gradient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Temporally, productivity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82–1999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2000. Overall, the last decade witnessed the most dramatic climatic changes that were likely to negatively affect the desert steppe ecosystem. The decrease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particular, decreases ecosystem resilience and impairs the livelihood of local farmers and herdsmen.  相似文献   

17.
近45年阿克苏地区干湿程度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颖  张俊岚 《干旱区研究》2007,24(5):686-690
采用近45年来阿克苏地区年、季气温、降水序列,并通过对各站干湿指标序列的考察,分析了阿克苏地区年代际、年、季干湿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快于年降水量的增加,两者均以冬季增加为主,临近沙漠地带夏季气温和秋季降水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干湿指标分布自山区经平原向沙漠由湿向干变化,由于各区域间降水差异较大,沙漠边缘地带比山区小近30%.阿克苏地区的干湿变化呈现出山区和浅山地带持续增湿,平原增湿速率逐渐减小,局地转为干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近半个世纪以来祁连山区气温与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祁连山区19个气象站1960-2005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对祁连山近46年的降水、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05年祁连山区的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最低气温的升幅要高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2)祁连山区的气温变化和西北地区的气温变化有很好的同步性,祁连山区西段的气温变化要比东段和中段更加显著;(3)祁连山区的降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区域差异性很明显,西段增加最为显著,从1978年开始显著增加,要早于西北其他地区。南坡的降水增加要比北坡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近58年河西走廊地区气温变化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根据河西走廊地区敦煌、瓜州、酒泉、张掖、武威及乌鞘岭6个地面气象站1951-2008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运用线性拟合、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和突变分析。研究表明:近58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明显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暖突变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低气温暖突变出现在1994年,气温年较差呈减小趋势。就各季而言,冬季气温的递增率最大,暖突变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早于其他各季,说明河西走廊地区的增暖首先是从冬季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西北干旱区138站、东部季风区375站1960~2006年47年的冬季气温资料,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气温变化倾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变化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区与季风区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是在波动中呈一致的上升趋势,但西风地区的升温趋势较季风区更加明显;增温趋势与纬度有关,增温大区主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