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以“全国芦蒿第一乡”而著称的南京八卦洲镇,小小的芦蒿曾圆了无数农民的致富梦。然而,当记者踏上这座长江中的沙洲时却发现,这里的菜农面对着疯长的芦蒿,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2002年初,因没能把握好市场,八卦洲芦蒿曾遭遇“烂市”。事隔两年,八卦洲芦蒿再次遭遇“烂市”,且比前年还要严重,芦蒿价格降至每千克0.4元,让菜农们在这个本该收获的季节少了丰收的喜悦。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灌云县陡沟乡从2002年开始种植芦蒿,到2004年,全村扩种芦蒿2000多亩,人均种植面积达0.7亩,亩均收入6000多元。种植面积扩大,外地来采购芦蒿的人多了,市场行情好了,许相村芦蒿身价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芦蒿属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嫩茎供食,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野生蔬菜。长兴县水口乡于2000年引试种,到2009年全乡发展大棚芦蒿37.73 hm2,每公顷产值近15万元、纯效益9.75多万元。通过多年生产实践观察,对芦蒿的生育特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了解,促进了芦蒿大棚栽培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2008年,洮南市大通乡富乐村农民成立了占裕辣椒专业合作社,当年,辣椒的种植规模和运销总量便增长2倍以上,合作社社员户均收入5万元,促进椒农户均增收2230元。到了2009年,合作社固定资产达180万元,社员发展到27人,辣椒生产面积近148公顷,同时辐射周边地区种植辣椒333公顷,域内年产辣椒3000余吨,带动农户2000户。  相似文献   

5.
芦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锌、硒等多种矿物元素,尤其富含纤维素和香脂成分,其嫩茎炒食,清香可口,近年来,逐步成为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野生保健蔬菜。2001年我地从南京市八卦洲镇成功引进种植,累计种植面积650亩,经多年实践,大硼栽培芦蒿平均亩产可达1018kg,每亩获利5300元,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相似文献   

6.
石韧 《农家致富》2004,(23):11-11
八卦洲地处南京北部,以盛产芦蒿而闻名。八卦洲芦蒿已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未来两年,八卦洲将建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食用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体系,为做大做强无公害芦蒿产业奠定基础。(联系电话:025—85203111)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研究芦蒿的种质资源和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在南京地区栽培的4个芦蒿品种(红芦蒿、伏秋青芦蒿、冬春青芦蒿和白芦蒿)为材料,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同工酶技术对4个芦蒿品种进行鉴定与分类,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可初步确定4份材料为芦蒿,且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4个芦蒿品种有12条过氧化物酶共同谱带和6条酯酶共同谱带,分别占总位点数的92.3%和50.0%,从酶蛋白水平上进一步证实4份材料均属芦蒿种。4份材料间同工酶谱带也有显著差异,与表型差异相一致。田间调查表明,在相同生长环境中伏秋青芦蒿和冬春青芦蒿的生长势较好、产量较高,这与同工酶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伏秋青芦蒿和冬春青芦蒿在芦蒿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南京市八卦洲乡的4个芦蒿农家栽培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芦蒿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谱带都很丰富,2种酶同工酶带型在芦蒿中都存在明显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利用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可以鉴定芦蒿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9.
芦蒿,为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芦蒿以其鲜嫩茎秆供食用,清香味美,脆嫩爽口,营养丰富。芦蒿可凉拌或炒食,具有清凉,平抑肝火,预防牙病、喉病和便秘等功效,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芦蒿根系发达,须根着生于地下茎上,且密生根毛,吸收肥水能力极强;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芦蒿适宜温度范围较广,喜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只是在强光下其嫩茎易老化。为促进芦蒿质量上档次,2004年我镇将其申报为无公害农产品,并获得了认证。现将无公害芦蒿主要生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赵鑫  苏武峥  喻闻 《农学学报》2023,13(10):83-88
通过对177户农户家庭实地调查和构建拉格朗日函数,实证分析南疆农户家庭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优化问题。结果表明:98户农户家庭养殖规模具有发展潜力,占被调查户数的55.37%,户均增收潜力4672元;其中,已有一定种养经营规模的农户家庭增收潜力较大,户均可达5694元。研究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内生型发展现代农业道路指明了方向;从支持小农户生产经营政策,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村集体组织优势和提升小农户自身发展能力方面提出适合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植物组织培养中降低培养基成本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马铃薯、菊花和满天星的发根阶段研究了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白糖代替蔗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马铃薯、菊花和满天星培养苗的生长在蔗糖与白糖、蒸馏水与自来水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规模化生产上配制培养基时用白糖取代蔗糖,自来水取代蒸馏水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菊花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菊花是世界上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但多数菊花品种抗性较差,严重限制了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栽培菊花进行品种改良。目前,通过栽培菊花与菊属及其近缘属间远缘杂交,将它们的优异基因导入栽培菊花是进行菊花抗性改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远缘杂交中经常存在各种障碍,影响了这些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为此,本文对菊属及其近缘属种质资源、栽培菊花与野生菊杂交障碍方式、克服杂交障碍的方法、远缘杂种的鉴定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菊花远缘杂交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改良栽培菊花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优质独本菊和多头菊规模化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独本菊和多头菊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育苗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间歇式全光雾照扦插出的苗品质好,省时省事,B9和多效唑结合使用矮化效果好,且垄作套盆比平地套盆栽培效果好,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菊花脑别名菊花叶、路边黄、黄菊仔等,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有大叶和小叶品种之分。菊花脑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珍稀蔬菜,茎叶可供食用,具菊花芳香,风味独特,作为一种无公害的绿色蔬菜,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将菊花脑从原产地引种到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引入地的蔬菜种类,丰富了当地的种质资源,更加强了蔬菜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北京小菊盆景的形成及其艺术风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影响北京小菊盆景形成的因素及北京小菊盆景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认为北京小菊盆景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下,艺菊文化与盆景艺术相融合的产物,同时指出北京小菊盆景已初步形成了"奇特、高雅、清秀、自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大型菊花艺术制作的全部过程,从创意设计、画面制作、嫁接整形直至养护管理。为园林工作者及菊花爱好者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性极强的技术,为菊花界增添了一种融菊文化、地方文化及菊花栽培技艺为一体的观赏价值颇高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菊花拥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食品、药剂、保健品和化妆品等行业中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菊花功能的不断开发,其市场需求逐年增加,而其繁殖速度和成苗品质成了影响菊花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扦插苗能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且繁殖系数较高,是菊花种苗供给的主要繁殖途径。由于扦插存在着生根时间长、生根数量少等问题,因此提高菊花插穗的生根质量、缩短生根时间对菊花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使用的促进菊花扦插生根的生根剂进行系统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菊花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野菊花提取物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琼脂扩散法和琼脂平板稀释法分别测定野菊花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后培养液的OD560值。活菌数和电导率研究野菊花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菊花提取物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分别为(27.02±0.45)mm、(20.56±0.43)mm、(17.82±0.36)mm,MIC分别为原液浓度的12.5%(v/v)、25%(v/v)、50%(v/v)。与对照组相比,野菊花提取物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后,菌体的生长繁殖受到影响,细胞渗透性改变,而且作用方式与麦迪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方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菊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该文主要从菊花的起源、栽培菊花的形成和栽培菊花的演化3个方面介绍菊花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菊花品种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食用菊花研究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煜坤  郑丽 《农学学报》2013,3(2):54-56
中国自古就有“食菊”的传统,但中国目前对于食用菊花的研究应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笔者查阅了近年中国关于食用菊研究相关论文,从食用菊种质资源、生产繁殖方法以及高产栽培措施等方面总结了国内食用菊研究应用现状。并指出国内栽培的食用菊花种类绝大多数为国外引进,这极大限制了中国食用菊的规模化生产和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