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我国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发动的群众性生态建设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中要注意要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注意规划区域的整体优化;注意切实执行人与自然控制共生这一基本法则;注意应用景观生态不关于结构与功能匹配的理论去解决一些大尺度环境问题;注意突出重点,才能为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要尽量应用以3S技术和生态制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强化规划的科学内涵,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要进一步搞好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必须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理论研究,文章主要论述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性质,理论基础,基本流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是有序人类活动的目标,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生态示范区是有序人类活动的重要示范场地之一。选择正在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识别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规划生态产业、生态工程和生态文明三大工程,提出徐闻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徐闻县的特点和优势,建议徐闻县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试验区,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绿色经济,营造和谐徐闻。  相似文献   

4.
以岳西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研究构建了1套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指数叠加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该生态示范区不同时空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度和隶属度结果表明,在基准水平年(2000年)、近期目标年(2005年)和远景目标年(2010年)3个规划年限中,生态示范区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度分别为0.268、0.541和0.859,并分别以不可持续发展、初级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隶属度为最大(0.487、0.484和0.663);在不同规划年限中自然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度和可持续发展隶属度均为最优,这与该县生态环境优越、经济社会水平低、发展潜力大的客观实际非常符合。  相似文献   

5.
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度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评价当前关于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出发,利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县域生态示范区复合生态系统的构成,并对各层次的相互作用与功能进行阐述。构造了可持续发展度来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并对其构成部分和计算方法进行论述;最后,以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陕西省米脂县为例,应用所构造的可持续发展度指数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绥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度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绥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进行度量分析结果表明,2001年绥宁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517888hm^2,人均生态足迹供给(生态承载力)为1.28687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231011hm^2,绥宁县生态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其2005年、2015年生态足迹分别为1.343577hm^2、1.328835hm^2,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320071hm^2、1.423893hm^2,生态盈亏分别为-0.023506hm^2、0.095058hm^2,万元GDP生态足迹值分别为2.46hm^2、0.83hm^2,生态承载发展度分别为0.98、1.07。实施生态示范区建设可使该县生态赤字、万元GDP生态足迹值逐渐减小,生态承载发展度逐渐增大并达1左右,能源消费结构逐渐优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社会经济迈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区域生态示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吴旗县为例,选取区域生态示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并构建了适宜的指标体系,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度和关联系数。根据关联度和关联系数得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趋势,同时指出了规划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对生态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的依据。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了有关意见和建议,以使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赵世伟  李壁成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6):170-173179
以土地生态景观格局优化为基础,以功能定位与建设为目标,进行了上黄示范区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与建设,提出了生态保护功能区、旱作农业功能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功能区的景观生态特征、主体功能、主体模式和指标要求。通过5a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上黄示范区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4470元,人均产粮480kg;植被覆盖率达到70.3%,土壤侵蚀模数小于500t/(km2.a),初步实现了生态保护区"保土、理水、储碳和植物资源保育利用",旱作农业区"土壤培肥、粮食增产、土地生产力提高",高效生态农业区"光热水资源优化组合、低碳高效、社会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功能目标。建立的功能区模式和相应的建设技术体系,将为宁南及黄土丘陵区乡村一级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绥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明了湖南省绥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并简介了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和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内容以及规划实施的关键技术与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宝塔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 ,应用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理论对宝塔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 ,划分出不同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同时 ,根据社会、经济和环境指标 ,将宝塔区划分为 3个生态经济区、8个生态经济亚区 ,对各区的生态经济特征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生态建设方向。结合宝塔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以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示范区主要建设领域 ,按照区域特点 ,提出了各领域的生态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阐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生态经济理论今后研究的重点。指出生态经济学科应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研究、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信江是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位居第3。信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各市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且对江西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影响甚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信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及经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为促进新世纪新阶段信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提出应发展生态工业、推广生态农业、倡导生态旅游、搞好生态治理、加快生态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是一种基于消费度量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新参考方法,而经济与环境协调度从横向角度衡量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和生态环境协调度的计算评价方法,并对鄱阳湖流域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鄱阳湖流域存在生态赤字,人均生态协调系数DS=1.3802<1.414,生态环境协调度为43,表明本地区2003年的发展模式是基本不协调和基本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陕西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09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27hm2,人均生态赤字0.166hm2,陕西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研究结果对该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是在世界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持续发展首先在农业有了突破.生态农业的建立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结合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的发展也应当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为此应当明确树立生态经济系统的观念、生态经济平衡的观念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并明确认识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当前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为代价的;化石燃料生态足迹比重很大(79%),是山西省生态赤字最基本部分,资源利用效率相当低下。山西省亟需改变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该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6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hm2,生态足迹明显大干生态承载力,说明四川省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高生态赤字的原因,提出了降低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不受威胁、无危险的健康、平衡状态,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区域性、层次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等特点。研究提出生态安全评价4项基本原则及其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研究提出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分析法及其在持续性规划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主要特征,提出规划持续性的方法思路和生态足迹概念,简介了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实证研究成果,并提出规划持续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