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柿果中含有单宁,采收后需经脱涩处理方可食用,下面介绍几种柿果脱涩的处理方法。1石灰水脱涩将柿果浸泡于3%~5%的石灰水中3~4天即可脱涩。2温水脱涩将柿果浸泡于45℃左右的恒温水中10~24小时即可脱涩。3冷水脱涩将柿果浸于冷水中5~7天,每天更换冷水一次。4无氧法将柿果置于充满二氧化碳的密闭容器中7~10天。密闭容器可选用扎口塑料袋。5梨果脱涩将柿果和其它鲜果梨、苹果等混放于密闭容器内5~6天即可,密闭容器可选用扎口塑料袋,通常1个梨果可脱涩10个柿果。6乙烯利液脱涩配制250毫克/千克的乙烯利水溶液,将柿果浸于其中3秒钟,取出后置…  相似文献   

2.
以长清车头柿和青州小萼子涩柿为试材,用乙醇脱涩、真空包装脱涩和CO2脱涩,比较3种脱涩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乙醇脱涩无法保持柿果硬度,食用价值较低;真空包装脱涩可使柿果保持较大的脆度,但果顶易发生褐变,脱涩时间长,只可用于长时间贮藏和长时间供应货架;95% CO2脱涩3天即可完成,且能较好地保持柿果硬度,脱涩程度均一,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3.
柿果脱涩     
由于柿果单宁含量高,除甜柿以外,所有柿果采后均需经过脱涩处理方能食用。脱涩原理:一是用乙醇、乙醛、石灰水等直接与果实中的单宁作用,使可溶性单宁变为不溶性单宁,从而使柿果脱涩;二是将柿果置于无氧环境中,使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乙醇经氧化变成乙醛,乙...  相似文献   

4.
柿果中含有单宁,采收后需经脱涩处理方可食用,下面介绍几种柿果脱涩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涩柿常用的脱涩方法涩柿品种的果实采收后,必须经过脱涩方可食用。现将几种常用的脱涩方法简介如下:1.温水脱涩法。将柿果放入清洁缸内(忌用铁器),注入40-50℃的温水淹没柿果,密封缸口,四周用厚草帘包严保温,一般12-24小时便可脱涩。2.冷水脱涩法。...  相似文献   

6.
柿脱涩新法     
以前 ,柿果脱涩采用将涩柿放在阳光下自然脱涩 ,该脱涩方法需要时间较长 ,且不能有计划提供脱涩柿果。近几年 ,我们经过实践 ,摸索出柿脱涩新法。在地面上挖直径 80 cm、深 70 cm的筒形坑 ,在筒形坑周围挖 6个口径 2 0 cm、肚径 4 0 cm、深 70 cm的罐形坑 ,罐形坑肚壁距筒形坑壁 10 cm。将采收的成熟柿果分层装入罐形坑中 ,每个罐形坑可装柿果 8kg,装毕 ,用木盖盖住罐形坑口 ,并在木盖上加土封严 ,之后 ,在筒形坑内点火 ,火着再撒 3cm厚干锯末 ,每隔 4小时加 1次锯末 ,经 72小时 ,柿果可充分脱涩。该方法简便易形、时间短、成本低。柿脱涩新…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8种处理在4天内可使延津牛心柿完全脱涩,其中脱涩时间最短的是甘草温汤和40℃温水浸果,处理后36小时可脱除涩味;外观以炒花椒+枯矾熏果效果最佳;口感以花椒+枯矾+甘草溶液处理为优;炒花椒+枯矾脱涩处理后果实为半软柿,其他处理均为脆柿。几种处理脱涩后其总糖、还原糖含量比对照都增加,单宁含量比对照降低,说明几种脱涩处理均可有效地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如何将柿果内可溶性单宁变为不可溶性,使人感觉不到涩味,对涩柿品种脱涩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温水法即用草帘围护大缸保温,将柿果浸入40℃左右的温水中,保持水温,经10~24h即可脱涩。此法可使柿果保持原有硬度及脆度,且果色鲜亮。石灰水法将采收后的柿子浸泡于用生石灰刚配好的4%的石灰水内,约2~3d即可脱涩。此法脱涩的柿果鲜脆可口。鲜果混存法100kg柿果与3~5kg苹果、梨等分层相  相似文献   

9.
涩柿常用的脱涩方法陈阵(山东省枣庄市果业局277400)涩柿采收后,必须经过脱涩方可食用。兹将几种常用的脱涩方法简介如下。(1)温水脱涩法;将柿果放入清洁缸内(忌用铁器),注入40℃~50℃的温水淹没柿果,密封缸口,四周用厚草帘包严保温,一般12~2...  相似文献   

10.
鲜柿二氧化碳脱涩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氧化碳(CO_2)诱导鲜柿脱涩,在采收期的室温条件下,脆柿需要30h,牛心柿需要36h.CO_2脱涩的柿果,硬度高、色泽鲜艳、耐贮运,而且可实现工厂化生产,牛心柿和脆柿适合用 CO_2脱涩加工成硬柿.  相似文献   

11.
正1、温水脱涩。将柿果放在缸、桶、坛等容器内(不用铁制容器),加入40℃左右的水,水量以淹没柿果为度。通过不时掺入热水或在容器口盖棉被或其他保温材料来保持水温。一般1~2d即可脱涩。用这种方法脱涩的柿子肉质脆硬,颜色美观,风味好,但柿果含水量大,不宜久贮,只适用于少量柿子脱涩处理。2、石灰水脱涩。将柿子放入7%的澄清石灰水溶液中,用竹条压住,使柿果浸没在石灰水下,在20~25℃条件下,经3~4d即可脱涩食用。用此法处理的柿子质地脆嫩,  相似文献   

12.
柿子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C,钙、磷、铁等,矿物质也很丰富,含糖量13%-24%。为使柿子转化增值,要及时做好脱涩、加工等工作。一、脱涩未成熟的柿子,因含有单宁,吃起来很涩口。要进行脱涩。脱涩方法有①石灰水浸泡法:把柿子果装入桶或缸内,倒入石灰水,石灰水要淹没柿果为宜,石灰与水的比例为1:10;②喷酒精法:用75%的酒精喷雾在柿果上,密封4-5天;③温水浸泡法:将柿果装入缸内、然后灌入50℃左右的温水,封盖保温15-30小时;④密封祛:柿果放入米缸内,与鲜松针混合密封,以促进柿果呼吸达到脱涩的目的。二、加…  相似文献   

13.
<正> 柿子一般分为甜柿与涩柿两大类群,甜柿在树上完成脱涩过程,采后即可食用,涩柿采后需经处理方可食用,我省所产柿子主要是涩柿,全省总产在1亿公斤以上。多年来常因不能及时运出又缺乏保鲜脱涩技术而造成大量腐烂,损失较为严重。为此于1989年在满城县进行了柿果采前保鲜脱涩试验,以便提高经济效益。材料和方法在1989年10月中下旬(霜降前),选采果皮脆硬、呈半绿半黄色、无病虫和机械损伤、果实保护组织生长发育良好的柿果为试材。采后装入60厘米×45厘米×0.06厘米塑料袋内,每袋装柿果10公斤。  相似文献   

14.
柿为我国栽培较少的果树树种,具有抗旱、耐湿,结果早,寿命长,产量高,收益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及早面市而提高其经济效益,各地都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催熟脱涩处理。现介绍几种既方便又适用的方法。一、硬柿脱涩法1冷水脱涩法将柿果放入缸和水桶内,注入冷水淹没柿果,每隔2天换水1次,7天即可脱涩。2温水脱涩法把柿果装入大缸。约占容积的70%,然后灌入40℃至50℃的温水,缸口用旧棉被或其它保温材料盖严。由于水中供氧不足,又在较高温度的作用下,果实缺氧呼吸旺盛,促使柿子在10~24小时即可脱涩。3石灰水脱涩法按每…  相似文献   

15.
对柿饼在人工干制过程中单宁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柿果脱涩初期,ST含量逐渐降低,IST含量相应增加,TT基本保护不变,但在脱涩后期,经脱涩剂脱涩处理的柿果,在干制过程中ST出现滞后期,随着脱涩剂浓度增加,滞后期出现时间提前。未经脱涩剂脱涩处理的柿果或干燥温度大于65℃时,在干制过程中未出现滞后期。ST、IST及TT在整个人工制过程中都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当人工脱涩处理时间超过48小时,滞后期在干燥前人工脱涩期间出现;脱涩处理时间超过60小时,柿子变软而无法削皮。设计柿饼脱涩干制工艺时,脱涩剂浓度和脱涩时间的选择以使ST极大值即将大值即将出现且柿子尚未变软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柿果液藏法     
新鲜柿果不耐贮藏,尤其是脱涩后容易软化而腐烂。广西柿产区群众对硬食品种的脱涩,系采用冷水、温水或石灰水浸泡,虽然脱涩容易,但经水浸7—10天后,果皮已破裂而腐烂,不能久藏。 我国南北柿产区,柿果采收期往往遇到霉雨,一遇霉雨就无法晒制柿饼.以致大量腐烂,造成丰产不丰收,严重挫伤群众恢复与发展柿果的积极性。因此,解决柿果贮藏问题。是发展木本粮食生产的重要课题。 据最近国外报导:鲜柿贮藏采用低温气调法,如甘柿“富有”品种应用含有5%氧气与5-10%二氧化碳气体的薄膜袋冷藏,可延长柿果的贮藏寿命。在最适宜的条件下,气调冷藏可使“胜…  相似文献   

17.
柿子膳食纤维饮料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了柿果膳食纤维饮料的加工工艺技术和生产条件,并对柿果的脱涩方法和膳食纤维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偃师市南坡山区杂果林建设成效显著,柿树是其主栽品种,新鲜成熟柿果色泽艳丽,味道甘甜多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当地果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果农不了解柿果如何脱涩,为帮助广大果农致富,现将柿果脱涩技  相似文献   

19.
柿果脱涩机理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柿品种分类新体系出发,结合柿果发育特点,尤其是单宁细胞发育和原花青素代谢研究近况,重点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柿果脱涩机理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评述;比较完全甜柿和非完全甜柿,以及中国甜柿和日本甜柿脱涩方式、特点及其分子机理的差异,旨在阐明完全甜柿的商品优越性以及中国甜柿在柿遗传改良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1 温水脱涩法。将涩柿浸泡在40℃左右的温水中,使之在较高温度和缺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加强,并转向无氧呼吸,经一昼夜即可脱去涩味。用此法脱涩的柿果肉质脆硬,颜色美观,风味好,但柿果含水量大,不耐久贮,只适用于少量柿子脱涩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