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以往研究者从历史考证、茶道设计、文化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潮汕功夫茶的历史形成过程、潮汕功夫茶茶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本研究还提出未来研究的三个问题:潮汕工夫茶地域差异及形成的历史成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潮汕工夫茶的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以及影响效果;潮汕工夫茶中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2.
《农业考古》(1991年第二期《中国茶文化》专刊1)载:《“工夫茶”中有工夫》(彭世奖老师撰文),阅后颇有启迪,今就清代《清稗类钞》所述有关“工夫茶”作一补述。清代年间,闽粤地区民间,嗜饮“工夫茶”者甚众。故精于此“茶道”之人亦多。《清稗类钞·其富翁嗜工夫茶》的一则故事,读来颇有雅兴。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人因过分嗜饮工夫茶,结果好端端的一家、弄得家庭贫苦,沦为“乞丐”。后又以此“道”,又神奇般的重振家业。一句话,从工夫茶而“破家”,继之又以工夫茶而“兴家”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据载,潮州一富翁平日嗜饮  相似文献   

3.
工夫茶考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0,(2):137-143
工夫茶流行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是中国茶道的代表。工夫茶源于武夷茶,但其起始于何时?又如何演变的?它与前代的茶艺有何联系?下面试加以考证。 一、武夷茶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境,明代以前为道教名山,清代以后又成为佛教胜地,同时还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后人曾以“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来形容武夷山独特的文化与自然特征。武夷茶始于晚唐,盛于元,继于明,复兴于清。 (一)唐宋元──武夷茶为蒸青绿团莱 明人徐 《武夷茶考》记:“按《茶录》诸书,闽中所产,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诸处次之,而武夷之名,宋季未有闻…  相似文献   

4.
潮州工夫茶     
陈森和 《农业考古》2004,(2):149-153
潮州工夫茶以其独特的茶艺及色、香、味俱佳的特色饮誉海内外,深受广大潮人的欢迎。凡有潮人聚居的地方,不论城乡、男女、老幼,人人都饮工夫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套或几套精美的工夫茶具。茶是每天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接待客人的珍贵饮料。  相似文献   

5.
巩志 《农业考古》2004,(4):111-111
“工”与“功”发音均为“gōng”,读音相似,方言亦如是。故茶文化界把饮功夫茶写成“工夫”茶;而把中国红茶类的“工夫红茶”写成“功夫红茶”,而且有人还给“功夫茶”正名日“工夫茶”。今为“正名”而正名,披露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不少茶文章中“工夫茶”、“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但《辞海》缩印本503、509页“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并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何谓茶艺、何谓茶道?何谓唐密、何谓唐密茶道?何谓茶艺?何谓茶道?区别在哪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笔者的体会:茶艺是将日常的饮茶活动,提升为生活的艺术,如现在流行的工夫茶、盖碗茶以及韩国茶礼、英国午后茶、基督禅茶等等。人们在品啜中,将茶上升为精神上的享受,成为一种人生的艺术;人们在享受"色、  相似文献   

8.
潮州朱泥壶     
前言潮州朱泥壶,其发祥地乃潮州枫溪区。置身于潮州工夫茶的核心区域,天天泡饮.习惯了,便也有点“熟视无睹”。引发笔者对工夫茶作出民俗学阐析,是在1990年6月应邀出席“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前夕,那时自立了一个主题:探索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稿成,投寄《孔子研究》。不久,便接到《孔子研究》主编辛冠洁先生亲笔复函云:“凌晨终审《孔子研究》本年度第三期稿,得读先生大作潮州工夫茶,甚喜。诚如大作所言,对于茶艺应作美学分析,且大作已是此种分析的佳篇,望继续研究,如有心得,请随时赐稿。”拙…  相似文献   

9.
巩志 《农业考古》2005,(2):313-313
“武夷山不独以山水而奇,更以产茶之奇而奇”。(陈宗懋《中国茶经》);而茶之奇又奇在“岩韵”。岩韵,评茶术语之一。专用于描述乌龙茶的香气,以及品茶的韵味和特征。茶之为饮,首重风韵,探韵寻趣,是茶道、茶艺不可或缺的部分;用以探索茶道茶艺的情趣。对岩茶韵味的解释,有人说得玄奥,让人难以捉摸。得茶细细品尝,也难解个中之味。当代书法家潘主澜说:“解得此中梁氏语,《归田琐记》却精详”。实际不是难以捉摸,只要以掌握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的特征,通过品尝滋味过程,掌握住武夷岩茶的品质风韵就能破解个中韵味。  相似文献   

10.
蒙族爱饮奶油茶,藏民喜喝酥油茶,广西人嗜吃打油茶……饮茶习惯形形色色,尤数闽南、潮汕、台湾工夫茶最别致、考究。当地人自小就与工夫茶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嗜茶如命,它的味道初喝起来比药汤还苦,但小孩从小普受熏陶,养成吃苦习惯,对一些不怎么苦的药汤反而畏惧,视工夫茶就如药汤一般,因而做父母的常骗小孩说药汤是茶,久而久之,药汤竟然被叫做“茶”。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然而,在闽南、粤东、台湾,人们却把茶叶看成比大米还重要,他们称茶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可见工夫茶在当地人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有多高了。的确,古往今来工夫茶已进入当地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以  相似文献   

11.
与其它文化一样,茶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于中国特有的地理历史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按自己内在的规律,一以贯之地发展着,同时与其它艺术相呼应和融汇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态,并影响及引导着世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茶文化是一个整体。它既包含着突出的有代表性的文化倾向,又涵蓄着全面的普遍性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围绕着饮茶活动而形成与发展的,它从单纯解渴到品茶,从品茶到茶艺,无论其内涵或外延都更为丰富。茶艺的内涵不仅讲究茶品、水质、精美的茶具,泡茶和品饮的技艺以及品饮的环境和布置,还包含对茶叶“生产”、“制作”的改革发展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茶艺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3,(4):149-151,15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  相似文献   

13.
从神农尝百草而发现了茶到现在,中国人对茶的认知已经延绵了6千年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茶文化热渐渐兴起,随之复兴的还有茶艺。“茶艺”是个新名词,古书中有“艺茶”一词的记载,意思却为种茶、做茶之技术。现在的“茶艺”,源于中国“古茶道”,在唐代兴起后,于宋、元、明、清各朝,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茶艺,就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品好一杯茶的艺术,即是关于泡好一壶茶与品好一杯茶的技能和艺术。∞,茶艺表演,是可以在舞台或特定场合表演的茶叶冲泡技艺和品饮艺术,既是技术的成果又是艺术的作品,以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不同茶类的冲泡和品饮,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茶艺表演的作品编创中,要综合考虑茶艺的技术含量和艺术美感,即冲泡技艺的技术要求和表演过程的美学意境。因此,编创一个好的茶艺表演作品,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考虑是否紧扣主题和具有审美价值:物质要素(茶的品质特点、水的品质要求、茶具的配套与选择)、意境与主题要素(环境要求、茶席布置、背景音乐)、茶艺程式要素、茶艺师素质要素、茶文化内涵要素。2010年第四届“广东省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之个人赛冠军作品为《玉茶言德》,现以该作品的编创构思与实践体会实例,谈谈茶艺作品编创表演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潮州工夫茶源流论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陈香白一、潮州工夫茶艺概说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兹特摘要引述如下。1、选茶潮...  相似文献   

15.
<正>茶艺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精湛必须具备“四要”条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四者缺一不可。茶品以形、色、香、味分高下,水品以清、活、轻、甘、冽别优劣,火以活火为上,器以宜兴紫陶为佳。名茶的形成、品水文学的出现、火候之掌握、茶具之发展历史无不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与茶道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精茶要靠感官鉴定茶的形、色、香、味,定  相似文献   

16.
摆放在我面前的是一套载负着厚重历史积淀又透露着清新的时代气息的《中华茶文化丛书》。十本精美的新书,仿佛为我们筑起了一座雄伟的中国茶文化大厦。在这座大厦里,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茶典逸况”、“茶具清雅”、“茶艺风情”,分享到“茶品悠韵”、“茶馆闲情”,而且在“茶路历程”个领悟到“茶哲睿智”、“茶道玄幽”。十本书,一册连着一册,仿佛要组成一曲雄浑的乐章,“既有店堂的清音雅乐,又有民间山歌野曲。”主编者的巧妙设计和作者们的美伦美奂的文采,让读者心甘情愿地随着他们去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流向,去探索数千年来中国…  相似文献   

17.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在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的指导下,开展茶艺教育、开设茶艺专业,取得一定成绩,为弘扬中华茶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1999年春季,为送第一位中华茶艺小姐赴德国柏林进行茶艺表演,我们向德国驻华使馆递交了有关文件,申请签证,但遭到拒签,原因很简单:“只听说有日本茶道,没有听说过有中华茶艺”。接到这个消息起初感到吃惊和不满,但静心自问越发感到弘扬中华茶文化之必要。茶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后,得到良好的发展,尤其高品位茶文化──茶道,更是以其高雅而广为人知。但在茶的故乡中国,多年来茶文化,尤其是高品…  相似文献   

1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20.
陈香白先生近作《中国茶文化》,开创了用《周易》“天人合一”观审视茶事、从而构筑起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陈著全书由上、中、下三篇有机组合而成。上篇简叙茶史,突出了茶文化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生命优化”的深远意义。中篇阐明茶理,提出了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是中国文化之内核。下篇详析条法,以潮州工夫茶为实例,全方位论证了“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