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喝茶、品茗,在我国可以说是雅俗共赏的事了,无论是全书60多处写到茶,被赞为“满纸茶叶香”的《红楼梦》,还是中国古代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茶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尤其是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及精神需求都跟着发生了变化,以往的歌舞厅、游乐场、咖啡馆等等,都开始冷清起来,随之而来的一种既传统又新潮的茶楼、茶艺馆在全国各地兴办起来。江西,作为天下第一名泉和庐山云雾茶的故乡,作为全国茶文化研究成就最突出和专业研究人员最集中的地区,作…  相似文献   

2.
沈阳人品茗终究有了好去处──和静园茶楼品茗有感沈阳中和福茶庄赵忠武说起茶楼,本是人们品茗叙谈,互融情感的憩息舒适、高雅文明的场所。这在南方人心目中并不陌生,而且到处可见;可在北方,尤其是古城沈阳见的并不多,说白了,根本就没有一个可以细啜香茗、畅谈情怀...  相似文献   

3.
品茗论     
品茗论上海湖心亭茶楼金晓岭品茗论道,现代人休闲方式之一,一杯清茗,三五知己,清风送爽,谈笑间品茗,论道。吾以为,品茶有四个条件,一曰茶;二曰水;三曰皿、四曰景,缺一不可。一曰茶茶本是品茗的主要条件,没有茶,也没有品茶之说。茶者,汤清、形美、香浓、味淳...  相似文献   

4.
林雪蕾 《农业考古》2000,(2):183-184
钱穆先生说过:文明与文化不同,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所以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是茶的原产地。神话中神农氏得茶以解百毒,世人始识茶。汉代庐山僧侣已开始种茶,晋有茶宴。煌煌盛世的唐朝,茶馆崭露头角。至宋各式各样的茶坊、茶肆、茶驿、茶楼林立街陌。正是在这漫长的历史积淀中,茶由寂寂宫庭步入寻常人家,人们对茶的关注也由其药用价值转为品茗时的精神追求与满足。茶亦人诗人画,浸润着文人墨客的笔端胸臆。往来茶客们的笑谈声中,茶渐…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地处边疆首府的乌鲁木齐悄然兴起了十几家风格各异的茶楼,在盛行已久的众多舞厅、卡拉OK厅、宾馆、饭店中一枝独秀,成为边城人民文化娱乐消费又一新景观。众多的茶楼中,诸如红茶坊、东方茶园、一阳茶房、茶酒文化园等都各具特色。各家茶楼的主人匠心独具,纷纷推出形式各异、风格不同的饮茶及品茶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处僻静、幽雅的休闲场所,填补了乌鲁木齐市乃至我区无茶楼、无高雅文化消费场所又一新空白。提及茶,人们或许并不陌生,因为家家户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人们生活中位置的重要…  相似文献   

6.
品茗话茶谜     
品茗话茶谜福建东山县常发“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这是民间流传的—道生动有趣的茶谜。闲暇工隙,品茗猜谜,别有一番情趣。茶谜曲折有致,变幻多端,耐人寻味,给人们休闲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趣味。茶谜大致有三类,即文义谜、谜语、故事谜。文义谜谜...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8.
由鸿兴泰茶产品有限公司巨资兴建的、位于抚顺市北台新村的鸿兴泰茶楼,是一个社交品茗的好去处。茶楼的室内外设计匠心独运,在东北地区的仿古装饰建筑中实属罕见,基本体现了后现代手段设计与清代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与统一,更显典雅雄浑。茶楼的正门,不拘沿用宫廷式的建筑风格,大胆选取古代牌楼的意念,给人堂皇富丽之感,以达到拓宽室门的视觉效果。在材质应用上颇为讲究:两根通天的汉白玉石柱,中间夹两层琉璃金瓦飞檐,通过两道跨柱眉梁,使之浑然一体。在两道眉梁之上分别彩绘“江山锦绣图”和“康熙敬神农图”。大门采用朱漆六门…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馆之多,冠盖全球;茶馆名堂之多,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笔者今就民国时期的茶馆略作一叙。民国时期,既有遍布山野乡村的茶铺、茶棚、茶寮、茶摊、茶店,亦有星罗棋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茶园、茶楼、茶社、茶厅、茶室、茶馆、茶座、茶舫。在这不计其数的茶馆中,既有专卖粗茶水的野茶馆,亦有卖茶又卖点心酒菜的茶酒馆(北京人又称之曰荤茶馆);既有说评书唱鼓词的书茶馆,亦有供茶客品茗对弈的棋茶馆;既有歌女卖艺的清唱茶社,亦有兼唱小戏的茶厅(以南京下关和夫子庙的最为有名);既有供生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七七三年(唐大历八年),茶圣陆羽与颜真卿等在湖州三癸亭品茗论茶。这样的茶事盛会在茶史上屡见不鲜,它是欣赏茶艺表演,品评茶叶茶具,检讨沏泡成败,交流感情心得,最终提高茶艺水准的重要方式。一千二百二十年后的今天,以陆羽的名字命名的台湾陆羽茶艺中心与上海湖心亭茶楼在老城隍庙湖心亭切磋茶艺,成为现代中华茶人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1.
薛繁洪 《农业考古》2019,(5):108-111
作为晚明著名的文化名人,徐兴公在生活中是一位爱好品茗、精通茶事的嗜茶之人。由徐氏饮茶生活可以管窥晚明文人品茗风貌。本文以徐兴公涉茶文集、诗歌等文字记录作为史料依据,从茶境之讲究、茶侣之组成、茶类之品味以及茶水之择取等方面论述其清幽高雅的饮茶生活。  相似文献   

12.
紫砂壶与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茶具作为饮茶品茗的器具,也同样历史久远.茶与茶具相伴相生,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段话说明品茗必须做到水好,火足,具美.品茗者除讲究精茶,真水,活火,还讲究妙器,称"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相似文献   

13.
茶联集锦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其特点是字数相同,对仗均衡,节奏相称,平仄协调。茶联是对联宝库中的一枝鲜花。它运用对联的文学特征,以茶事为题材,按照对联特点拟写而成;、可被广泛应用于茶叶店、茶馆、茶庄、茶楼、茶座、茶艺、茶居、茶亭、茶场、茶人之家等,内容广泛,意味深长,雅俗共赏,既可宣传茶叶功效,又能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现将所集茶联选登部分,以飨读者。陆羽著经蔡襄赞美龙团凤饼雀舌蝉膏新香嫩色淡绿徽黄片片情真滴滴香浓泡龙井茶汲虎跑泉一天无空座四…  相似文献   

14.
茶的情思茶叶在煮沸的水里嫩绿的叶片骤然卷起然后缓缓舒展仿佛我们为某一件事惊异又轻轻松一口气南宋茶楼那年扬州的眼泪正打湿中国的黄脸在宋朝的阴天里晒也晒不干那年的春天几乎没有什么花开几乎没有春天那年女词人在一个愁字里改了嫁人们坐着打着瞌睡在这只红木的茶壶里黄昏像正在落山的心事苍蝇叮在耳朵上以及鸟笼里的老皇帝被挂在长矛上岳飞在一个夏季白了头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把伤口用一把壶盖捂起开始咀嚼茶叶片的苦味煮热的中国冷了最后铜火盆成了这里唯一的太阳最后发现杯底有一顶淹死的皇冠清纯人生(题董必武宋庆龄中南海品茗照)…  相似文献   

15.
对于饮茶的历史发展进程,历来人们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宋人蔡条《铁围山丛谈》中曾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即宋徽宗)时盖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1)历代文人爱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茶诗词.与宋代品茗风尚的广为盛行相呼应的,是此际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与茶有关的诗、词、散文、理论专著等相关著述,其中茶诗、茶词有一千多首,是唐代的两倍.众多的茶诗、茶词之作,从茶的制作、茶艺、茶道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宋代的品茗风尚,本文拟以茶诗词为辅证,从一个侧面来看宋代之品茗风尚.  相似文献   

16.
京城茶人相聚五福品茗论雅再创风流北京松波近期,首都文化人界开年即逢大喜事。以“天下茶人是一家”为命名的京城茶人大聚会,在阜外“五福茶艺馆”隆重举行。这次盛会以茶会友,汇聚了首都茶叶协会、各家茶叶公司、茶艺馆、茶馆及各界名流、新闻媒介等爱茶人士。在品茗...  相似文献   

17.
之外的东西──也淡一点儿茶福州晚报陈陶然读到的书和文章都在讲茶。茶一旦时髦至此,连滋味都有些天花乱坠了。北人南人倒腔转调,城市季风来回吹拂,茶便能说出些地域文化内涵来么?究竟有几个在对品茗作着热诚的研究呢?本来十分亲近的物,当它传达出人的隐蔽想法时,...  相似文献   

18.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7,(5):217-217
知道了鲁迅先生也去茶馆喝茶,感到很新鲜!在我过去印象中,鲁迅先生应该是个永远的留着整齐的胡子、永远的严肃、永远的“横眉冷对”着一切的伟人!他也会食人间烟火么?去,而且不止一次地出入北方的茶馆、南方的茶楼吗?也会坐在茶馆或茶楼里,同民众一起,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茶、吃茶点、聊天?是的,鲁迅先生也去茶馆、茶楼!翻开鲁迅先生日记。1912年5月离南京北上,5月5日抵京,寓居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县馆内的藤花馆,从即日起开始记日记。没过几日,就开始了他在北京不断去茶馆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的生活。请看日记。1912年5月26日记云:…  相似文献   

19.
绿茶的意蕴     
中国是茶的故乡,陈从周教授认为"饮茶,这是真正的东方文化,饮茶是一种高度文化的表现."还风趣地说:"品茗是生活中的快事,没有它,恐怕如今一个字也留不在人间."  相似文献   

20.
大千茶道     
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是个大美食家,他曾不无得意地说自己:“读了一辈子孔圣人的书,就只有两句做得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实,大千的饮茶亦是如此,堪称品茗高手、茶艺大家。大千是四川人,自幼生长在茶味浓郁的巴山蜀水,饱受茶之熏陶,养成了爱喝茶的习惯。渐渐地嗜茶成癖,以至于不可→日无此君了。及至大千年长成名后,生活殷实,无需为生计忙碌操心,便更有条件讲究喝茶了。他每天必喝早、中、晚三趟茶,而且颇为讲究,程序、花样较为固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套大千茶道。大千说:“茶道起源于中国,唐宋两朝最盛。它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