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2.
名人与名泉     
郑薪 《农业考古》2003,(2):153-154
“水是茶之母”。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甚至把“水”放在“茶”之上。他认为 :“茶性必薄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也十分矣 ;八分的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唐代茶圣陆羽概观前人辨水的主张和经验 ,将水分出优次 ,即“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正因为陆羽“名人效应” ,古往今来 ,许多名人、茶人不辞辛苦地探访名山 ,寻找名泉 ,汲水烹茗 ,留下了许多描绘泉水美的佳话。“名山出名茶” ,但名山往往有“名泉”。用山里的泉水 ,烹当地产的茶 ,茶鲜水灵 ,其味更佳。…  相似文献   

3.
湖北茶泉     
冯祖祥 《农业考古》2002,(4):160-164
茶之为饮 ,传说起自于随州厉山神农氏部落 ,饮茶历史固为悠久。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 ,已逐步认识到水质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茶汤的色、香、味的发挥 ,择水烹茶 ,尤为切要。陆羽在《茶经》中云 :“其水 ,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 ,拣乳泉 ,石池慢流者上。其瀑布湍漱 ,勿食之。久食 ,令人有颈疾。”“其江水 ,取去人远者。井水 ,取汲多者。”明·许次纾《茶疏》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古人其言虽简 ,而于论水备至。湖北地处长江中上游 ,境内崇山峻岭 ,峡谷幽邃 ,溶洞伏流 ,茶泉分布…  相似文献   

4.
“名泉”剖议江西婺源茶厂王广彬“名泉”分别开说:名,是出名,名冠天下。泉,是从峡谷岩隙中,长年不断、涓涓流出的活水。俗称山骨水、合二而一,就叫“名泉”。“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有好茶而无好水,茶难以发其香;有好水而无好茶,水难以显其灵。好茶好水互...  相似文献   

5.
名茶必须用好水来冲泡,方能显现出名茶优良的品质和色香味俱佳的独特风格。名茶与好水相结合,如鱼得水,腾云驾雾。汤色清绿,幽香醇厚,怡神悦目,沁人心肺,使人飘飘然如临仙境。因而陆羽的《茶经》,欧阳修的《大明水记》、明代的《茶解》、《茶笺》、《罗岕茶记》等书,都论及名茶与好水的关系问题,可见我国的“茶道”,是十分重视饮茶用水的问题的。这在诗人的诗词、文人的笔记中也屡见不鲜。白居易诗云:“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苏轼诗云:“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  相似文献   

6.
刘希波 《农业考古》2004,(4):121-122
江西星子桃花源即康王谷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又是唐代茶圣陆羽品定的天下第一泉所在地。天下名泉和名茶在此珠联璧含,世间鲜有;来此品尝天下名泉煮名茶堪称人间一绝。早在两千年前,楚康王避秦乱于此,就以崖泉煮野茶消百疾,并常饮解渴健身。东晋时,陶渊明酷爱康王谷山幽景美,常居此地,饮茶解酒,品茗题诗。  相似文献   

7.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总共120回,其中有112回讲到茶,其中对名茶、茶具、择水、茶俗、茶礼皆有涉及。本文从茶事活动、茶对人物的塑造两个角度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浅作评述。红楼茶品,精茗叠见;红楼茶事,亦雅亦俗;曹雪芹展现了全方位的中国茶文化,也借茶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探讨田艺蘅生平简历和卒年的初步探讨,为撰写《煮泉小品》著作,各处游历,尝泉品茶赋诗,后续又出版《香宇集》《香宇续集》《留青日札》等著作,并为读者留下了80多首茶诗及诸多的茶文,尤其是泉茶交叉品尝与众不同品茶风格展示给读者,以便让更多茶叶工作者去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10.
庐山访泉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侯军 《农业考古》2000,(2):79-81
庐山以水而闻名天下,单是它的地理位置就占尽了江湖之利:山北,浩浩长江依山蜿蜒而去;山南,横无际涯的鄱阳湖奔来眼底。这种“襟江带湖”的山形地貌,构成了庐山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于是,庐山有了云有了雾,有了潭有了洞,有了令许仙李白惊叹的瀑布,有了被茶圣陆羽标举的山泉…… 对中国茶文化的偏嗜,使我很早就对庐山心向往之。这倒并不全是因为庐山所产的云雾茶名传遐迩,毕竟茶是可以买回家来慢慢品尝的,无须亲临茶园品评优劣。我对庐山的神往,更多的是缘于它的山泉──想想看,当年茶圣陆羽评点天下名泉,前十名中…  相似文献   

11.
《尔雅·释木》“·苦茶”。郭注云:“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按茶读为茶。下同。)这段注文历来被征引作为茶的释义,但是关于“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则有不同意见。陆玑《毛诗疏》说“蜀人作荼,吴人作茗。”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荼(读为茶)、茗,其实一也。”并引张楫《杂字》云:“,茗之别名。”魏王《花木志》说“其老叶谓之,嫩叶谓之茗。”顾野王《玉篇》也说“,茶叶老者。”“茗,茶芽也。”面对众说纷纭,有必要澄清事实,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姚国坤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发达的朝代。当时很多地方饮茶已成风俗,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封氏闻见记》中也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相似文献   

13.
虎丘白云茶     
从前,虎丘有一种名茶一白云茶,相传最早就是由陆羽栽培而成的。白云茶,又叫“雨前茶”。据文肇祉《虎丘山志》记载:白云茶“僧房皆植,名闻天下。谷雨前摘细芽,焙而烹之,名曰‘雨前茶’。”《吴县志》与《元和县志》均清楚地记载了白云茶的征状与特色,云:“(茶)出虎丘金粟山房,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卜万祺在《松寮茗政》中对白云茶曾予以高度评价:“其茶色、味、香、韵,无可比拟,茶中王也。”此茶,明代列为贡茶。由于茶叶名贵而独特,而茶树又不多,无法满足朝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周代即有《华阳国志》等文字记载,魏晋始兴,唐朝登堂入室大规模流行。《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颇具盛名的笔记小说,对于反映时人生活状况、心理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纰漏篇》第三十四记任瞻问“为茶为茗”事言及茶茗之分;而《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语》王濛“水厄”事则展现了士人对于饮茶避之不及的态度。这两...  相似文献   

15.
李广德 《农业考古》2020,(2):216-218
茶与舞的关联。“御舞”非“舞”而为茶。“乌程之御舞”出于宋·杨伯嵒《臆乘》一书的《茶名》。迄今首次发现文献上记载“乌程”即今之湖州市吴兴区有名茶“御舞”。其他典籍史料均未记载。《臆乘·茶名》将“丹丘之仙茶”与“乌程之御舞”并列,对比突显名茶之优异。“谢氏论茶”疑为皎然《茶诀》内容。  相似文献   

16.
寒夜忆茶     
湖北省黄梅县系名茶“团黄”的产地。茶圣陆羽曾到黄梅县山乡考察了“团黄”的生产与采制。他在《茶经·八之出》中记录了考察结果:“薪州生黄梅山谷。”七十年代,笔者在县供销社作了一段多种经营管理工作,经常走茶场、访茶园,对名茶“团黄”及该地产的其他雀舌春茶的色味香,至今念念不忘。八十年代重返文艺战线,再无机会登山涉水,去县四大山区访茶,但当年品茶的余味,尚在脑中飘逸,故撰《寒夜忆茶》以记事。霜风袭户紧敲窗,荡涤尘心骨也凉。渴病缠身寻旧梦,思茶买杖走山乡。初饮反岩(1)茶踏雾乘云到反岩,山泉煮茗畅心怀。绿…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2008,(9):F0003-F0003
桐庐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代的“桐庐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宋·范仲淹作《潇洒桐庐郡》注:“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古时桐庐的山、水、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3800公顷,其中名茶“雪水云绿”生产基地2900公顷,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被称为“茶的祖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名茶众多,繁花似锦,世人瞩目。但再好的名茶,总还是要用佳水冲沏,才能香气四溢,味道醇正,即所谓“好茶伴好水。”著名的佳茶,往住伴有名泉。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常常在山区和丘陵区的坡麓,沟谷出现。我国疆域广大,幅员辽阔,有数以万计,千姿百态的碧水清泉。与各色各样的香醇名茶,相得益彰,颇有锦上添花之妙,纯芳四溢,驰名中外。自古以来,煮茶造水,普遍成习,并有不少讲究,因为不同的水质煮出的茶汤有不同的滋味。古代的“斗茶”(即茶叶优劣的品评),不少人就失败在水上。这就是说,有时虽然茶是好茶,  相似文献   

19.
姜新兵 《农业考古》2019,(5):177-181
茶的名称历来按照《茶经》的说法有“茶、槚、蔎、茗、荈”五名之说,但仔细核对文献发现:“槚”的本义并不是指茶,是郭璞对《尔雅》所作的注中的理解;《晏子春秋》中的“茗菜”应是“苔菜”之误;“蔎”一般被解释为香草;《尔雅》《说文解字》等东汉以前训诂类文献也未收录“茶”和“茗”字,从训诂学和文字学角度来看,茶的利用时间应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20.
饮茶考古谈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超 《农业考古》2003,(4):161-163
茶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茶在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茗、荼、荼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还未出现过,是唐代人把古“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