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清代民国茶馆的主要功能 上述可知,清代民国时期茶馆经营方式极为灵活多样.与奠定中国茶馆业传统经营方式和功能的茶馆业发展第一个高潮两宋时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拓宽,有些经营方式则是首创.  相似文献   

2.
沈冬梅 《农业考古》2006,(5):130-134
一、茶馆社会文化功能的历史茶馆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它最初出现在唐中期开元时期。据《封氏闻见录》记载,在自今山东河北邹、齐、沧、棣等地通往洛阳、长安这一路的大小城市中,有人开设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在西京长安开远门外数十里之处的道路边上也有开茶馆。当时称茶馆为茶坊、茶肆、茶店、茶楼、茗铺等,主要是为了满足行旅之人以及城市居民的饮茶和歇息休闲之用。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流动加剧,城市、乡村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  相似文献   

3.
磁器口 ,原名白崖镇 ,又名龙隐镇。它地处嘉陵江边 ,曾为嘉陵江上第一大码头。据史料记载 ,该镇兴于宋咸平年间 (即公元 988年至 10 0 3年 ) ,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旧时 ,嘉陵江上游地区向重庆及周边地区运送的货物 ,均需在此上岸集散。因此 ,该镇商业集市贸易活动十分活跃。抗战爆发后 ,由于国民政府内迁重庆 ,磁器口的码头水运 ,工商贸易 ,文化教育 ,现代工业等 ,便被推向了历史的巅峰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曾将磁器口誉为“小重庆”。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原因 ,使得磁器口的茶馆业也非常发达。磁器口人与巴渝其它地区的人一样喜…  相似文献   

4.
江南的茶馆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茶馆的溯源流长早在六朝时期,江南的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就有一种既喝茶又可住宿的处所叫茶寮。至于城市里开设茶馆的最早记载,就是《封氏见闻记》:“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就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到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肆茶坊已较普遍。《水浒传》中就有王婆开茶坊的描写。宋代茶坊的名称十分别致,如“八才子”,“宛家室”、“纯乐”等等,引人入胜。有的茶馆,还常以字画和鲜花装饰,以招来茶客。有的如杭州的大茶坊夏天还兼卖梅花酒,并用  相似文献   

5.
徐锋 《百姓》2005,(2):49
梁实秋先生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麻将.而茶和麻将都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并且二者联系十分紧密,成都茶馆遍布,而有茶馆的地方就有麻将.  相似文献   

6.
茶馆是成都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成都成为茶馆产生和发展的典型.茶馆经济得益于商业的繁荣和兴盛的饮茶之俗,而茶文化在茶馆经济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发扬.成都茶馆具有商业性、大众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征,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经济与文化经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发挥成都茶馆的经济与文化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使其在现代生境中健康发展,是颇具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杭州茶馆始于何时,史料无明确记载。其雏形约在唐代初年就已出现,当时江南一带的寺院里有“蔡寮”、官署和驿舍里有“茶室”等,都可提供茶水供人饮用。不过这些地方都不是以卖茶水为业谋生的.故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茶馆。真正以卖茶水为业的店铺是在唐代中叶以后始有的,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说,玄宗开元年间,“自邹、齐、沧、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间道俗,投钱取饮。”这里虽未提及当时叫作钱塘的杭州,但一般说来,茶馆业的产生,与城镇的商业经济发达程度及饮茶风习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杭州位于著名的产茶…  相似文献   

8.
赵华 《农业考古》2007,(2):97-101
清代茶馆的发展继承了宋代茶馆的基本特征,在具体内容上有不少和宋代茶馆不一样的地方,但这些差异却是茶馆在清代适应社会发展和茶客需求进行调整后的结果。唐宋时期是中国茶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明清则是第二个发展高峰,也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个高峰。茶馆业的兴盛与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八旗子弟的优厚待遇,以及茶馆经营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传承等有很大关系。总体上讲,茶馆在清代发挥了社会公共空间的作用,是信息交流的集散地,是人们休闲放松的娱乐空间,是曲艺节目登台亮相的舞台。一、清代茶馆的兴盛清初一百年的休养生息使清朝国势一度强盛,出…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历史上的养蚕大国 ,20世纪初日本蚕丝业超过中国并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但到了本世纪70年代后 ,日本蚕丝业不断衰退 ,并几近消失。日本蚕丝业的兴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日本蚕丝业的兴衰根据日本桑园面积、养蚕农户数量、蚕茧产量、生丝产量的历史变化 ,可以将日本蚕丝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从中可以看出日本蚕丝业的兴衰过程。1 发展兴盛期 (1868—1941)日本的蚕丝业发展可以说起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当时的日本首相制订“二线国策” ,确立了以生丝贸易为基轴的对外贸易体制。同时政府对养蚕…  相似文献   

10.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6,(2):148-152,157
小茶馆与大社会一个小茶馆,一个大社会。“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老舍先生一次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何写作《茶馆》时所说的话。的确,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茶馆,这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的大社会的风情世态。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不朽的作品。这部三幕话剧涵盖了清末至民国长达半个世纪中茶馆的变迁,茶馆的王老板一心期望通过跟上所谓的改良步骤来挽救自己的茶馆,但是茶馆的日益凋敝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老舍先生曾恳切地说:“…  相似文献   

11.
张轩德 《农业考古》2001,(4):101-102
茶馆是社会的一角 ,也是社会的缩影。光明与黑暗 ,进步与落后 ,奋进与堕落 ,乃至人间的喜怒哀乐 ,往往都可以由茶馆折射出来。真可谓小小茶馆天地宽。现就下述三个方面试论茶馆与社会的相关性。社会的变革与茶馆的兴衰茶馆业历史悠久 ,是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行业。她世代相传 ,遍及全国 ,江南水乡茶馆业尤为兴盛。古往今来 ,城乡茶馆林立 ,茶客盈门。茶馆置身于社会 ,就势必随社会的变革而兴衰起落。以浙江湖州为例 ,近半个世纪来 ,茶馆业也曾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而又复兴的小周期。据浙江省茶业调查组 1 953年调查 ,当时吴兴、德清、长兴、…  相似文献   

12.
茶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饮茶习俗开始普及的唐宋时代.中国的茶馆,萌芽于西晋,成形于唐代,发展、完善于宋元明清,繁衍于近代和解放初期,神采再现于当代.它应运而生,随时而变.现在,全国各地茶馆、茶艺馆鳞次栉比时,网络世界里也兴起了别具一格的"茶馆",丰富了茶馆的画面,与现实世界里的茶馆相映生辉,各有胜境.  相似文献   

13.
童行 《农业考古》2019,(2):58-62
成都茶馆受百方文化之浸染,感浩荡时代之号召,经千年之演变,历诸家之考量,归于大成,成为古老而繁华的蜀城的一大象征。而朔本追源,从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的不同学说、观念出发,可以再叩历史时空的大门,探索成都茶馆文化的本质,呈现独有千秋的巴蜀文化的重要横切面。  相似文献   

14.
1999年孟春,笔者向国内17个省、市有一定知名度的53家茶馆和在香港、台湾的朋友,邮寄了当时刚从印刷厂印出来的《中国茶馆》样书,很快(不到半个月)就收到北京、上海、沈阳、珠海,尤其济南市千佛山路9号山东名人茶馆的鲁明先生,在三月二十三日寄来的特快邮件;“看到《中国茶馆》,十分高兴,要求购买1500册。”他还就增添内容,重新设计了书面草图,并建议由他负责在山东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事,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扬先生作了会报,古稀之年的王老在百忙之中,于四月十五日特意为再版的《中国茶馆》写了“序…  相似文献   

15.
茶馆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茶馆装饰风格随历史而变,因地域而异,由文化而进,它从不同方面折射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因此,不同时期的茶馆的装饰风格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蒋文孝 《农业考古》2001,(3):211-219
中国历史发展至秦汉时期,已具有高度的文明,成为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国家统一,疆 域辽阔,经济繁荣。作为在军事和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畜牧业,尤其是养马业,得到 了空前的发展。本文从文献出发,结合考古实物,试谈一下秦汉时期的养马业及其相关问题。一、养马与驯马关于驯养马的时代,“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已由容易地支配、驯服马到驯养马” (1);也有人提出“在中国养马、驯马和用马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龙山时期”(2) ;另有人认为,“中国北方驯养马的实践受气候条件和纬度影响,估计从夏末开始驯养马 …  相似文献   

17.
近代茶馆业发展十分迅速,茶馆逐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馆与赌博结缘于宋朝,直至晚清,全国各地茶馆内开场聚赌已是社会上普遍的现象。茶馆内赌博皆属小赌、私赌一类,其流行于全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赌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固有陋习的延续;第二,茶馆可以作为赌场的替代场所;第三,茶馆社会功能完备,兼营性强;第四,茶馆自身具有一定隐蔽性,可以掩人耳目。政府认为茶馆内聚赌对社会经济、地方秩序以及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故而各省政府均对其采取严厉禁止的措施,以正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8.
彭强  刘宇 《农业考古》2003,(2):123-125
历史回眸茶馆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茶馆因为经营目的而进行的装饰和布置已衍生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茶艺馆设计。回顾中国茶艺馆设计的历史 ,可算是整体在进步 ,中间多曲折。唐朝时 ,茶馆仍未从旅舍、饭铺中脱离出来 ,也就很难在环境上表现它作为品茗场所独特的一面。及至宋朝 ,茶馆兴盛 ,基于经营类型和功能的划分 ,茶馆在设计与布置上也出现了差异 :专供贵族富商饮茶的茶馆 ,布置考究 ,用具精美 ;以文人墨客为主要经营对象的茶馆 ,则突出它的书卷气 ,有古朴雅致之风 ;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馆 ,则强调它的柔弱气…  相似文献   

19.
旧上海茶楼甲天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上海茶楼生意兴隆异常。据不完全统计,宣统元年(1909)上海有茶楼64家,到民国八年(1919)达164家。再往后,大大小小的茶馆达数百家之多,仅城隍庙(今豫园)一处,即有大小茶楼几十家。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十里洋场”畸形繁荣的产物之一。真可谓“上海茶楼甲天下”。然而,“上海茶楼甲天下”,主要倒不仅仅是因为其茶楼多(成都有茶馆700余家),而在于它是“十里洋场”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窥见二十世纪上半期在洋风熏染下的旧上海的社会百态。正是因为这一缘故,上海的茶馆就不象北京茶馆那样泾渭分明:棋  相似文献   

20.
进茶馆的人和进茶楼的人川上日在茶馆里清坐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人,他们或老或少,但一律十分的从容,他们徐徐用茶盖拔开飘浮在廉价“成都三花”或“后山花茶”上的几根茶梗和可有可无的话题,良久良久,才浅浅饮一口清淡的茶水;如果还愿意花费几文闲钱的,面前便会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