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一位对茶文化颇有研究建树的记者朋友采访时问我:你做为一名政府公务人员,去基层做具体而又实际的扶贫工作,怎么对茶的生产经营和茶文化的追求,一下子能达到一个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他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众多记者和有关关心、支持我工作的领导和朋友,经常询问交谈的话题。为此,我曾思考了很久,正值午子绿茶公司成立两周年之际,我只好坦诚说出我与茶的心路历程……一1996年10月,陕西省为了落实国家扶贫政策,组织全省15个单位到陕南秦巴山区的汉中地区西乡县开展联县扶贫。由陕西省财政厅推选,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我随团赴西…  相似文献   

2.
星海 《农业考古》2002,(2):76-80
一 从古到今,茶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被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唐代“茶圣”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茶叶这一古老而又文明的饮料,从发现、利用、……  相似文献   

3.
古华容 《农业考古》2002,(2):312-312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名茶贡品。解放后有十大名茶之说: 一、碧螺春 产于江苏太湖洞庭山,绿茶,是我国绿茶中的佼佼者,素被奉为上乘佳品,也是世界绿茶珍品,难怪一位西方诗人动情地说:“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  相似文献   

4.
玉记茶庄品茗太原日报王庆华友人杨力君积数年之功而主编了一部茶书《茶博览》,要我为之作序。我惶然不安,不敢应允。他说:“古人撰书大多是请文友作序,我这是循古人之旧例呀!”却之不恭,我只好勉为其难了。他见我应允了,又笑着说:“我国茶道讲究精神与物质的精美...  相似文献   

5.
侯军 《农业考古》2004,(4):179-183
天下爱茶人都讲究“茶缘”二字。有缘者,一杯清茗足慰平生;无缘者,相识一世形同陌路。我与范曾先生结下茶缘是因了他的画,因而确切地讲,这是一种特殊的“茶画之缘”。因茶画而识茶而爱茶而迷茶,进而成了一介茶人,这在我实在是一件难得的幸事,也足证我与范曾先生的茶缘确实是异常的深厚。  相似文献   

6.
饮茶考古谈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超 《农业考古》2003,(4):161-163
茶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茶在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茗、荼、荼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还未出现过,是唐代人把古“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  相似文献   

7.
读茶     
有人与酒作伴,我却与茶结缘。小时候,看见父亲下地干活回来,母亲就要沏壶茶递给他。父亲许是太辛苦了,渴得可以,当下接过茶壶,一杯,二杯,三杯落肚,好像体力的透支立刻得到……  相似文献   

8.
从来名士能品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清朝:郑板桥 茶能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是啊,我曾屡次在茶文化史册中读过,也在江南的茶会上见到过表演古代文人雅士"斗茶"的场面……那昂扬的斗志,较真的倔劲,精湛的茶技,让众多的围观者在瞬间里所折服,无疑是在延续着中华茶文化的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9.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5,(2):200-201
茶,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茶与咖啡、可可同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原产于中国无可非议,我国西南地区至今仍有发现树龄在1000年以上的六茶树,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于人群流动,文化交流,我国产的茶逐渐转向国外。于是在国外发生许多有关茶的往事。  相似文献   

10.
茶乡风情     
一、茶客初春时节,我受别人委托,因事出差安徽六安县洽谈购茶事宜。为了便于业务联系,我来到县城郊区的一们朋友家。说也巧,朋友外出不在家,女主人曼花热情接待了我。那天,因为下着靠罪的春雨,天气带着几分寒冷的凉意。曼花女士招呼我进屋后,还没等我落坐,她便搬来一个小四方寝桌,双手捧一壶泡好的热茶,倒满一杯,递给我说:“天怪冷的,先喝杯茶取取暖。”她开口带笑,笑有酒窝:“一方风土一方情,到我们六安农家作客,先喝茶,再品茶,不然就是不礼貌!”我呷了几口茶,茶味有些浓烈,我说:“这茶好香呀!”曼花笑着对我说:…  相似文献   

11.
我家那个锡罐茶听……四川宜宾刘盛龙每当我看见我家那个锡罐茶听,一种人去物留的惆怅之感,一种痛失故人的怀念之情,便一起涌上心头。不由得思绪绵绵,感慨万千。这是个装乌龙茶的锡罐茶听,为五十年代的产品。茶听上贴的是白色彩印纸标签,正面为“武夷品种”,福建省...  相似文献   

12.
陈耀铭 《农业考古》2003,(4):202-205
陆羽《茶经》,“一之源”:有人断句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又有人断句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中又看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  相似文献   

13.
茶与舞──舞蹈“月夜茶香”创作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生活在“茶圣”陆羽创作“茶经”的地方──湖州,被人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发祥地。当京腔京味的“北京大碗茶”在全国流行时,江南特有的名茶和有着浓郁吴越特色的民间茶风茶俗已魂牵梦萦、撞击着我的心头,产生了舞蹈创作的冲动。艺术创作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传达活动,湖州北临浩瀚的太湖,南有天目山脉,平原河湖密布,山间重岭叠翠,溪水环绕,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此地早在唐代就是产茶胜地。几千年来,茶的作用不仅仅是饮料,已渗透至生活各个方面,茶已是这个地区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清晨第一件事是沏一杯清茶,名茶是馈赠亲朋…  相似文献   

14.
吕栋  隋信海 《油气储运》2006,(10):34-34
炎炎夏日,满日葱笼,山东省即墨市大海南村茶园里到处是茶家们忙碌的身影,今年68岁的李云明边采茶,边向记者聊起了“茶叶经”:“这几年全花茶园挣的钱。开春以来,我已采了66千克新茶,每千克卖了80多元,收入了5000多元,我真高兴……后面还可以采好几茬呢!”目前,即墨市已经建成大型茶叶加工厂8座,培育知名茶叶品牌7个,年产干茶2000余吨,带动3000多户农民走上致富路。  相似文献   

15.
吃茶感怀     
没有什么比吃到一杯清香的茶更令我开心了。 每次在茶馆吃茶,我都选择再三。红黄黑白绿,到底吃什么茶?当然,极端嗜之仍为绿茶。绿茶的品种繁多,故今日不是触上“毛尖”、或掉入“龙井”、或采摘“竹叶青”;明日就登上“毛……  相似文献   

16.
郑毅 《农业考古》2007,(2):228-229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在雨后花艳,春光满目的时节,我扑进了青山绿水的怀抱,走进了徽州富溪乡的茶园,踏进了黄山毛峰茶的制作车间……是茶乡访茶还是茶山问茶,是殷殷茶情还是绵绵茶缘,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踏上这山间小路的第一脚起,我就有一种感觉,今天的心情很好!一微雨滋润着大地天空,滋润着花草树木,滋润着自然中的茶也滋润着红尘中的我;伫立在苍翠吐芳的茶园里,凝神闭目,静静地倾听着春风微雨摩挲茶树枝叶的声音,竟是那样地柔美如窃窃细语,特别清悦、特别亲呢……而春日微雨中茶香四溢的富溪山水告诉我:有着一百二十余年…  相似文献   

17.
经常而又适量的饮茶,不但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民间流传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学子中流传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都不可一日无茶。一人不可一日无茶,或者说人应该经常饮茶,这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两次为相,两次被罢,推行新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经常饮茶赋诗,并继续研究新法。熙宁十一年(1078年),他写成《议茶法》一文,其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  相似文献   

18.
品茶读画(续)《深圳商报》侯军茶画与琴韵“琴棋书画诗酒茶”一向被称作中国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茶与画的结缘占去了其中的两项,而茶画与其他五件雅事之间,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解不开,互相缠绕,浑然一体,构成了中国文人的整体生活方式和生命形态。我...  相似文献   

19.
池宗宪 《农业考古》2002,(4):275-277
现在,这儿有一本名叫《台湾茶街》,是我从台湾晚清时期的历史旅途中,所看到茶叶留给我的心灵讯息。……  相似文献   

20.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4):153-156
《清稗类抄》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潮州某富翁好茶。一日,有丐至。倚门立,睨翁而言日:“闻君茶甚精,能赐一杯否?”富翁晒日:“汝乞儿。亦解此乎?”丐日:“我昔亦富人,以茶破家,今妻孥犹在,赖行乞自活。”富人因斟茶与之。丐饮竟日:“茶固佳矣,惜仍未醇厚,盖罐太新之故也。我有一壶,昔日所常用,今每出必随身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