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小麦施肥定量技术 应用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进行施肥定量的基本特点,可以用“总量平衡,定位调控”来概括。“总量平衡”是指小麦养分需求(养分输出)与养分供应(养分输入)、养分损失、地力培肥四大要素之间的平衡:“定位调控”是指不同产量水平下实现总量平衡的对应地力含量基础的确定,不能在什么含量基础上都搞总量平衡。  相似文献   

2.
在广州的赤红壤上进行六种农作制的五年试验表明,所有衣作制的氮平衡均盈余,其中水稻连作的农作制氮盈余较少,而含豆科作物者尤其是牧草大绿豆混播及双季稻冬种绿肥盈余最多,后者年亩增加氮素约10kg;各农作制氮盈余的原因是具有较高的氮肥效率和土壤全氮量显著增加。磷平衡在所有农作制中皆为亏损;磷肥效率低,多数衣作制投入的磷约有1/3移至耕层以下。钾平衡在含水稻的衣作制中亏损艮大,旱作者接近平衡或盈余;钾亏损的原因是含水稻的农作制钾的淋失量大,平均达投入的44%:土壤经种植五年后钾含量一般只能维持原有水平。养分平衡状况表明,供试六种衣作制中,油一茨和牧草混豆科作物两个农作制最有利于养分平衡,亏损较少,其次是油—稻和稻—肥两个农作制亦较有利于养分平衡。试验还说明稻秆和豆科作物基秆回田是维持农作制中氮平衡、钾平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肥力是土壤的基本特征。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是水分和养分等土地因素限制光能的转化和利用。即或是地力较高,如果只用不养或用多养少,土地肥力也会逐渐变低。因此,培肥地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1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1.1农田物质循环是开放型系统农田物质循环是人类在特定的气候、地质、土壤、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农作制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岩  宁堂原  周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99-19701
介绍了山东省农作制的发展概况,目前山东省尚处在半集约半自给半商品农作制水平,东部沿海和鲁中农业区正在向现代农作制迈进,初步形成了粮食、饲料、经济等作物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分析了山东省农作制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条件和投入水平、人口与粮食、政策措施、自然资源和区域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2020年山东省人口约1亿,人均年粮食占有量为475 kg,粮食生产压力大。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建立现代农作制度。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工程、化肥施用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影响农作制的发展;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比例,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现代农作制的建立,而城市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现代农作制的建立。因此,科学合理的区域化布局、适当的政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山东省现代农作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农业几千年发展中,古人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和技术,其中"地力常新壮"思想是影响广、持续久的农学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体现着农学家的智慧和人与地相互促进的农业哲学思想,而且反映着古人对所耕种的土地具有的呵护和挚爱之情,是古人在自己的生存实践中积极寻求以自己的智慧适应土地的好恶,并以自身的能力改善所耕种的土地,使土地成为可以为人效力的好土壤。在这一人积极发挥能动性过程中,古人并未超越土壤生态的要求,而是以符合土壤生态循环的方式为其施肥,使多年耕种的土壤能够长久保持常新,从而将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农业土壤带入良性生态循环之中,不仅使土壤可以支撑人类耕作的需要,而且其本身也得到养护。  相似文献   

6.
一、小麦施肥定量技术 应用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进行施肥定量的基本特点,可以用"总量平衡,定位调控"来概括."总量平衡"是指小麦养分需求(养分输出)与养分供应(养分输入)、养分损失、地力培肥四大要素之间的平衡:"定位调控"是指不同产量水平下实现总量平衡的对应地力含量基础的确定,不能在什么含量基础上都搞总量平衡.  相似文献   

7.
耕地持续高效利用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持续生产力和高效生产并重,突破重大瓶颈技术的农作制度创新.面向新的农业发展形势和时代需求,在耕地地力提升与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方面,四川耕作制度创新研究不足,技术装备支撑弱等问题凸显.包括3大方面:一是与机械化发展大方向不相适应;二是缺乏养分周年平衡的研究与关键技术;三是机械化背景下的茬口相...  相似文献   

8.
正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之所以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还能保持地力长久不衰,除了精耕细作和合理的轮作倒茬之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深刻认识到施肥是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土壤环境的重要措施。"惜粪如惜金,用粪如用药",通过施加肥料补偿地力,提高土壤肥沃性,实现稳产增产的目的。宋代的《陈旉农书》里总结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作中积累的大量智慧经验和实践技能,创造性地提出了"地力常新壮"论,驳斥了"田土  相似文献   

9.
苏南丘陵地区的种植方式是以稻—麦为主体,以一年一熟稻作和丘陵旱作或一熟稻的冬闲田和岗地种植油菜和牧草等冬作物为辅。在不影响粮食总产的情况下,将牧草纳入水稻农作制,对实现稳粮—扩饲—促畜(鱼)—增收具有重要意义。1984~1990年作者在宁镇扬丘陵地区的镇江官塘乡驸马村试验基点建植丘陵农区草地。进行农牧结合的试验研究。本文着重总结分析牧草纳入农作制的形式。及其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能量和蛋白质的总产量,发展养殖业和培肥地力增粮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使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过度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又使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而这种破坏作用反过来又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想使土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使土地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南方红壤稻作区为背景,对“移耕农业”、“有机农业”、“石油农业”和“有机一无机结合农业”等施肥制度进行了为期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从水稻生产力、肥料效应、养分利用率、土壤养分平衡与肥力演变等方面探讨了各种施肥制度的优劣。指出有机一无机相结合的农业施肥制是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异地补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致使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为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笔者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耕地的异地补偿,具体方式有异地开发、异地整理、异地复垦,以此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红壤稻区农业施肥制度定位研究报告(1990—1994)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方红壤稻作区为背景,对“移耕农业”、“有机农业”、“石油农业”和“有机-无机结合农业”等施肥制度进行了为期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从水稻生产力、肥料效应、养分利用率、土壤养分平衡与肥力演变等方面探讨了各种施肥制度的优劣。指出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农业施肥制是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国外土地征用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段文技 《世界农业》2001,(11):18-19
土地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向周边农村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农地被征用为建设用地。一、国外土地征用制度比较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土地征用制度。土地征用,一般来说,是国家与政府为了公共目的而强制取得私有土地,并给予补偿的一种行为。在美国法学上称为“最高土地权”的行使,英国法律中称为“强制收买”,法国、德国法律中称为“征收”,日本法律中称为“土地收用”或“土地收买”。土地征用在各国土地管理中的地位都是相当高的。加拿大地域辽阔,所…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食物是那些自然界长期演化,并经过人类不断培育的物种所提供的,最初的能量都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前提是农民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如果农民纷纷离开土地,传统的劳作与养殖方式被现代农业技术和大机器所取代,即人越来越懒,而农业依然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这里,全球最发达的美国已经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6.
水土流失机理与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土流失的本质是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坏、肥力下降和土地利用率降低。它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破坏、土壤严重退化、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和失衡,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分别就土壤侵蚀机理与模型、土壤养分流失机理与模型及径流流失机理与模型等三个方面作了简单回顾与概述。一方面是对国内外的水土流失研究背景和进展状况有个大概了解,另一方面也更有助于今后水土流失研究工作的开展,为进一步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和指导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四川耕地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危机。尽管人类已开始使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生产食物,但土地仍是人们获取食品的最便于使用、最经济的资源。土地位置的不可移动性、数量的有限性等,决定了土地的生产力在一定时间、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中国要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四川要以全国4.5%  相似文献   

18.
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人口的不断膨胀,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变得异常紧缺,对农作区进行研究,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经过研究发现,土壤的利用率非常低,而土壤肥料的利用也十分不充足,要想解决土壤肥料利用问题,就要从它的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和使用技术过程来研究,达到针对性解决问题,维护土壤资源,解决土壤资源紧缺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武彦雨 《河南农业》2023,(22):62-63
<正>近年,南阳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针,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保护耕地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农作物种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耕地地力,缓解土地生态压力,改善耕地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升级。南阳市通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摸清了全市地力现状。本文从改良土壤与培肥地力、耕地资源整合与调整种植结构、耕地质量管理、科学施肥等方面提出提升耕地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耕地是土地的精华.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锐减、后备资源匮乏的现状下,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