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边区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封锁,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党中央和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生产自给”的号召下,边区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八路军留守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频发的牛瘟、羊瘟等兽疫对陕甘宁边区畜牧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农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兽疫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保证畜牧业的发展,积蓄抗战力量,吸收了边区群众防治兽疫的经验,采取了多种举措防治兽疫,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边区的兽疫防治工作的展开,实现了政府与农民的共赢。  相似文献   

3.
靛蓝作为一种传统的印染原料,在陕甘宁边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民党对边区的军事封锁和经济禁运,以及持续的人口压力,导致边区靛蓝供给陷入困境。边区政府为实现靛蓝的自给,在风土适应与改进印染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减免植蓝农户税收、放宽农贷范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率先示范、奖励与宣传种蓝劳动模范,以及举办农业展览会等举措,在短时期内实现了靛蓝的大面积种植,有效地缓解了边区靛蓝染料的短缺。同时,靛蓝的推广对增加陕甘宁边区农户经济收入、促进农业科技发展以及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信用合作社是以互助为目的的金融合作组织。在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边区政府一面制定政策,组织信用合作社,一面鼓励农民自发成立粮食信用社,形成了"民办官助"的合作社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抗战时期的农村现实和革命形势密不可分。信用社在打击农村高利贷、发展农业生产、活跃农村经济等方面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边区乡村借贷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西藏的农作物育种工作同和平解放50周年同龄.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专门的农业科研机构,.也没有科学育种工作,生产上的品种古老混杂,产量水平低.和平解放后,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业试验场,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七一农场.七一农场的建立,标志着西藏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同时也揭开了西藏育种工作的序幕.五十年来,几代新老育种工作者,不畏艰苦,克服了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的重重困难,不断地观察高原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不断地摸索育种规律,不断地改进育种方法,选育出了一批又一批新品种,产生了极大的效果,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为西藏的农业生产注入了活力,保证了西藏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唐晓辉 《农业考古》2017,(6):107-113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互助互济运动之所以在1943年后得到普遍发展,与中共西北局在1942年底召开的高干会议密切相关,劳模运动也是其得以迅速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边区政府着力推进的社会建设对其运行方式和内容施加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阿米西达在大棚葡萄病害综合防治中的作用,西达在大棚葡萄病害综合防治试验,其试验和结果(见表1、2003年4~7月在新农光华农场、亭林九桥农场,开展对阿米2)。  相似文献   

8.
1962年,在北部边区,对北方鹿钩端螺旋体病进行了血清学研究。在专门的文献中没有发现对北方鹿钩端螺旋体病的记载。我们研究了1394头份来自雅马尔涅涅茨民族州不同农场的北方鹿血清(在屠宰鹿时,采取血清)。这些鹿本身没有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9.
<正>1939年,中共豫南省委以信阳四望山为立足点成立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1940年底豫鄂边区扩大到19个县,建立了9个抗日民主县政权,全区部队发展到1.5万人,民兵发展到约10万人。豫鄂边广大抗日军民在开展艰苦卓绝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同时,也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文化方面的建设,迅速掀起敌后抗日救亡、壮大统一战线的运动高潮。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是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工作作为团结教育人民,分化瓦解敌人的有力武器,对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相似文献   

10.
湄潭茶场是贵州省成立最早的农垦企业,其前身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于1939年9月成立.茶场开启了中国现代茶叶科技的先河,在中国茶叶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编纂《中国农垦农场志·贵州省湄潭茶场》,是对中国现代茶叶科技史、茶工业史、农垦茶叶发展和农垦文化的一次抢救性、系统性发掘,是树立一座布...  相似文献   

11.
艾开开 《农业考古》2022,(4):162-17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科学界纷纷就水土保持理论进行阐述,推动着中国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认知。陕甘宁边区具有现代农学知识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就边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进行论述宣传,促进了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在边区的传播。随着大生产运动的逐渐深入,边区政府为实现农业改良增加粮食,通过组织起来的形式,领导农民进行简单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初...  相似文献   

12.
农垦系统开发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农垦农机化发展状况 新中国的农垦事业源于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早在1947年,我党就在东北解放区建立了三个"机械化农场".新中国成立后,引进前苏联等国家的农业机械,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建设了一批机械化国营农场,并在农垦系统相继建立了农机管理、修造服务、科研教育体系等,为农垦农机化发展奠定了基出.  相似文献   

13.
<正>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为武汉市属正局级单位,是集农业科研、转化、推广、服务、培训和农业规划设计于一体的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承担农业技术基础性研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等公益职能,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作为武汉市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公益型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从1950年成立武昌农场,1984年组建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中心,1989年更名为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到2016年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党领导抗日边区军民全力开发边区农业土地资源、林业资源、牧业资源,战胜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夺取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给边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同时建国后在全国各地教条式照搬陕甘宁边区时期农业开发的经验,也对后来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验农场是农业科研成果的载体、也是科研成果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的试验示范场所和平台、更是农业专家与农民交流的媒介,因此其肩负着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试验农场在工作中往往面临诸多困难导致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曹新庄试验农场成立以来紧抓土地管理问题集思广益克服困难各项工作收效明显,本文向各位专家和老师作以汇报,以共同探讨如何优化试验农场的土地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办了以防灾备荒为主要目的的义仓。义仓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既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又有严格的募捐、管理程序,为边区的生产发展和救贫济弱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始建于1951年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作为党领导人民改天换地的典型例证,在1965年曾被树为全国样板农场。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农场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严峻的挑战,农场用改革来解决前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改革措施,使全场经济扭亏为盈,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农垦30年前兴办的职工家庭农场,彻底打破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发展,竞争更加激烈,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化经营在农业生产及购销中的弱势地位问题暴露无遗,实质上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此外,家庭农场凭一己之力很难应对各种病虫和自然灾害,分散经营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之路,用公司化经营解决家庭农场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边区农贷是传统灾荒赈贷制度断裂之后,政府向农民发放救助性信贷的历史回归。边区农贷制度实施之初,在促进农业生产、活跃农村金融、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受贷对象错位、贷放时机贻误、贷放用途偏离等倾向。与古代灾荒赈贷制度不同的是,边区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对农贷的不良倾向进行了矫正,规避了传统灾荒赈贷制度的运行悖论,为推动边区农副业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等,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生产展览会是陕甘宁边区展览会事业的主流形式,初办于1938年,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于1943年和1944年得到迅速发展,并渐趋成熟。生产展览会本质上发轫于生产动员和共产党欲达成民众认同的合力之下,多是由政府及各机关单位所举办,面向边区广大群众,深入基层生活场域。作为边区的一种新鲜事物,通过对群众日常生活的介入以及对自身空间领域的改造,起到了政治认同、生产动员、对外宣传以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可以窥见政治权力通过生产展览会向边区各阶层人员生活场域的延伸,从而促进生产传播模式的重组和宣传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