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利 《农业考古》2005,(1):33-41,4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稻作农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经证明,早在史前时代中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就发展出了较成熟的稻作农业。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农业考古作为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近年来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随着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完善 ,农业考古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进而有学者提出将其作为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来看待(1) 。如今全国各地的农业考古研究资料不断丰富 ,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从而促进了相关领域及整个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与此相反 ,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还略显薄弱 ,许多研究并未开展起来 ,这极大地限制了山东地区区域考古学研究的发展。本文在系统总结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  相似文献   

3.
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前农业作为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关于史前稻作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成为目前考古界、农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主要是由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两大体系构成。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东邻江苏,北依山东,西接河南、湖北,南连江西、浙江,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地区。安徽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点,也有其兼容性。对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的研究将会丰富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内容,对中国的史前文化和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研究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古今农业》2005,(3):71-71
(本刊讯)南京大学历史系刘兴林副教授所著《史前农业探研》一书,最近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分“史前农业的发生”、“动物的驯化与农业的起源”、“史前稻作农业”、“史前旱作农业”、“史前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史前先民的食物构成与粮食加工”、“原始农业宗教与文化”、“史前农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起源”、“史前农业研究的展望与思考”九个方面,对史前农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靳桂云 《农业考古》2001,14(3):91-96
1  引言海岱地区这一概念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提出来的(1),其范围是以泰山为中心,包括 山东全省、河北东南部、豫东、皖北和苏北的广大区域。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在中国乃 至东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深入开展将推 动对海岱地区和中国史前文化及古代文明发展的综合研究,并丰富中国乃至东亚史前农业研 究的内容。在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2),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的研究也 取得了初步成果(3)。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 进行初步研究并展…  相似文献   

8.
张新斌 《农业考古》2000,(3):31-41,48
从考古发现来看,洞穴是人类史前时期居住的最重要的场所。在这里,人们不仅完成了自身最初的文化积累,取得了极其重要的生产进步的经验,不断掌握在自身历史上所从未有过的技巧,尤其是完成了人们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极为重要的转变。本文试图从中国考古学已积累的洞穴资料,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寻觅在中国农业诞生前农业诸要素的起源线索,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对该问题的更多关注。一、史前中国洞穴遗存的考古发现及分布特点史前中国洞穴遗存主要发现于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其分布范围遍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  相似文献   

9.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10.
海岱文化区的命名,是对山东大部分地区和江苏淮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了相当认识,明确了它的发展序列,与其它地区史前文化的面貌和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此条件下,才提出来的,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对这一文化区的史前史的研究。海岱文化区史前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据目前了解的是由北辛文化发展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由于岳石文化的农业考古资料甚少,只得暂不论述。北辛文化之前,近年来在临沂地区的沂、沐河之间发现了数十处以细石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距今约一、二万年,而北辛文化为距今七、八千年,所以、在北辛文化之前的数千年内的农业生产,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这一方面的探讨,就会涉及到海岱文化区居民对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11.
吴伟 《农业考古》2012,(3):9-13
陶制炊具是新石器时代最主要最典型的一种遗存,其中陶支脚作为新石器时代反映炊烧模式的一类重要陶器,与史前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并构成了史前历史重要的一环。本文在梳理史前支脚及其组合器物的基础上,进行区域类型学的分析,从功能的角度指出支脚及其组合器物的演变趋势和消亡原因,以及其背后各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农  相似文献   

12.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导言本文对目前所了解的美洲大陆史前农业的发展作一简要概括。由于一些局限,不能对美洲大陆各文化区域作出详细评论,因此重点介绍发现了高度发达的土著文化的中美洲和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美洲的西南部、中西部、东南部和东部林地没有论及,尽管农业也是这些地区发展的重要部分。现在为世界各地分享的许多重要栽培作物来自中美洲和安第斯山区中部,这一事实使我们了解古代美洲人的食物生产情况成为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贵州史前考古与农业起源问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合荣在古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农业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逐步改变了人类群体过去“野生状态”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由纯粹依赖大自然到逐渐主动地改变自然,成为食物生产者,这就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促进了人类...  相似文献   

15.
《农业考古》2021,(4):15-22
出土农业遗存的史前遗址常常同时出土与上古神话有关的图像,这为史前农业与上古神话的紧密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证明了史前农业对上古神话的诞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史前农业的需要,人们才会密切关注候鸟的迁徙,太阳的运行,而观察的结果和经验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联系史前农业,也有助于对上古神话的理解。日鸟神话内涵丰富,从史前农业遗址大量出土日鸟图像来看,与农业活动的密切联系或许是其最初产生的原因。太阳运行的神话非常丰富,应与古人观察太阳运行以确定农时的需求有关。后稷之以"稷"命名又恰与稷在史前北方农业中的重要地位相吻合。总体来看,史前农业与上古神话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史前农业促进了神话的产生,而神话又有助于生产经验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杨宽 《古今农业》2019,(2):36-43
农业的发展是极其复杂的一个过程,其内涵也十分丰富,就以往的史前农业研究而言,类似"当时已有农业"、"当时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经济"等结论并没有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运行状态。本文通过对农业内涵的定义分析、民族学材料的比较研究,确立史前农业可能存在的生产类型,并结合各种食物生产类型的特点,构建出能够表现史前农业生产结构的七种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施肥是作物栽培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行为。探索农业起源阶段是否存在施肥活动,若存在,程度如何等问题,不仅能丰富对史前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认识,也将获得人与动植物的关系、人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等方面的新信息。史前时期缺乏文字记载,当前研究方法的不足也限制了考古材料的发现与理解。本文在综合史前施肥问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国际上利用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判断史前施肥问题的原理和实例,以期为探讨我国史前施肥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出土文物谈史前贮种育种及祈殖巫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出土文物谈史前贮种育种及祈殖巫术山东省枣庄市博物馆李锦山中国不仅是农业大国,亦是农业古国,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新石器时代早期,以黄河、长江为依托的两河流域,分别孕育了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正是由于农业经济所产生的强大推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谨以本文稿费献给国际农业考古学会筹委会)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卫斯关于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研究,目前是考古界、农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对中国稻作的起源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尉迟寺遗址的植物硅酸体分析与史前农业经济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尉迟寺遗址的植物硅酸体分析与史前农业经济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王增林尉迟寺遗址位于安徽省境内淮河以北,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晚期遗存,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2197-1957年。1989年到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