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坯土和红烧土中掺和着大量的稻谷颖壳和植物,在研究稻作起源和早期稻作生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遗址没有发现炭化稻谷和与稻作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本研究通过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对古稻的文化属性、稻作生产在先民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栽培稻系统的演化方向等进行了探讨.遗址地层和遗迹土壤中高密度的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反映了稻米是在小黄山遗址先民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野生稻的双峰乳突形态特征表明当时已经开始农业生产活动,生产稻米;运动细胞硅酸体形态特征解析结果显示遗址土壤硅酸体来自粳稻,且带有热带粳稻特性.另外,遗迹硅酸体分析结果也为认识遗址功能区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日本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岛  忠平 《农业考古》1991,(1):181-186,204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日本各地相继发现了一批水稻农耕遗址及相关遗物,其中福冈市板付遗址、佐贺县唐津市菜畑遗址、福冈县二丈町曲田遗址等处发现的属绳纹时代后半期至弥生时代前期的稻作水田遗迹、居址和中国大陆文化特色的磨制石器以及其它农具、碳化稻米痕迹等等,对研究探索日本列岛稻作农业的起源,持有十分直接而显明的意义。据现知材料,日本列岛的稻作农业,首先是从最邻近中国大陆的北九州地区开始发生的,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的植物蛋白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一般是通过炭化米、陶器上的压痕的发现,或对遗址土样中稻的遗体及水稻植物蛋白石等作为该遗址是否存在稻作农业的重要依据。这些发现和分析尽管可以分别证明稻作农业和栽培稻的存在,但都有因出现频率和人为移动的可能性不同而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没有这些遗物出土的遗址,并不意味着这些遗址没有过稻作,而在调查结果上又必须将它们排除在稻作遗址之外。在进行稻作起源研究这样以大时空为对象的研究中,在均质条件下积累稻作农业的有关资料是得到正确结论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像水田稻作农业,因需具…  相似文献   

4.
河姆渡稻作农业剖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黄渭金河姆渡遗址二次考古发掘,均发现了大量稻谷堆积和大面积榫卯木构干栏式建筑遗迹,表明了河姆渡先民早在七千年前业已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一河姆渡文化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的原始农...  相似文献   

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6.
彭头山与贾湖遗址出土了9000—8000多年前左右的稻谷印痕、炭化稻、水稻硅酸体,却未发现水田存在,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究其根底,可能与现代人头脑中固有的大型水田概念有关,以为远古水田也应该是大面积的水田,不会是小面积的水坑;应该是规矩的方形、长方形、梯形之类平面,不会是圆形或不规则形平面。另外,传统稻作史认为远古时代是撒播方式进行水稻种性繁殖,不会采取移栽方式进行水稻种性繁殖。所以,就不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栽培水稻的远古时期水田及水利设施。笔者在从事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研究时发现,原始先民们在驯化野生稻的早期,…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据考古发掘,江苏省境内已发现的5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址达20多处,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位于张家港南沙镇的东山村遗址最早年代距今8000年,对该遗址进行植物蛋白石分析结果,在距今8000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植物蛋白石,表明该遗址周围在8000年前就种植过水稻。这是迄今为止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比浙江省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充分反映了江苏省悠久的稻作历史。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中国考古学史最早提到的稻作遗迹,是1921年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博士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从事发掘调查发现的。可是当时人们注目于从那里出土的以彩陶为主体的仰韶文化的精华,质朴的稻作问题未引起学者的注意。半个世纪后的1976年,从杭州湾南岸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炭化米、稻壳、稻茎、稻叶等遗物堆积层,才引起研究者对中国先史时代稻作农辨的急切关心。当然这期间不是全然没有稻作遗址发现。  相似文献   

9.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10.
阜新勿欢池三千年前灌溉水渠的发现及稻作的东传问题(摘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守道随着八十年代辽东半岛大嘴子青铜时代村落遗址出土三千年前的炭化粳稻谷粒之后,九十年代又在阜新勿欢池发现了与灌溉稻田有关的水渠遗迹。这一遗迹是属公元前1500-1300年间...  相似文献   

11.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姆渡周边遗址原始稻作农业的研究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赵晓波一、河姆渡文化周边遗址简况八十年代初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有关县(市)文物部门对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作过一次普查工作,发现30多处河姆渡文化1期以后的文化遗址,近几年在基本建设中又有新的发现,增加了...  相似文献   

12.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13.
张琼 《吉林农业》2011,(1):32-32
文章选用了吉林省新世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水田土壤防渗保水剂,在严重漏水的稻作区或井水灌溉田施用,节水效果明显,也有较高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调查中进行的遗址灰坑植物遗存浮选中,包括炭化植物种子和木炭碎块,其中以粟、稻谷、黍等农作物为主,以块根植物、豆科、杏梅、猕猴桃等采集植物,狗尾草属、稗属、藜科、菊科、莎草科、苋科等杂草种子,以及壳斗科栎木的木炭碎块为辅,说明当时的农业是以粟、黍为组合的旱作农业和水田稻作农业的混合经济模式,兼有少量的采集植物活动。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遗址中发现的莎草通常生长在湿地环境中,这种环境也适宜稻类作物的生长。遗址附近分布有以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史前先民利用的燃料很可能是栎木等木材,粟、黍、稻谷等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杂草。  相似文献   

15.
《农业考古》2021,(3):7-13
基于古水田的发现和研究,本文选取一处现代水田的耕作层进行微体植物遗存提取与分析。结果显示,水稻扇型植硅体和水稻双峰型植硅体的百分比相对较低,浓度较高且自下而上趋于增加,水稻型禾本科花粉含量(平均超过50%)和浓度(高达5051个/克干样)均较高。总体上,这些反映了长期频繁的水稻种植活动。通过孢粉和植硅体构建的植被景观与采样点附近现在的植被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总体呈现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这项工作从技术层面深化了对水稻植硅体和水稻型花粉形态与梯度分布的认识,有助于对考古遗址文化堆积中提取的水稻植硅体和花粉进行甄别和形态对比;同时,对于古水田的判定、研究以及稻作农业发展的评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姆渡遗址农业形态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著名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发现了丰富的人工栽培稻谷和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遗迹,因此而闻名于世,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专家们在研究出土稻谷的同时,往往联系到出土的170多件骨耜。涉及当时的农业形态问题,并根据遗迹、遗物对当时的农业形态作了相应的推测。九十年代以来,浙江省的有关文物部门与日本宫崎大学……  相似文献   

17.
罗二虎 《农业考古》2001,44(3):50-77
六、耕作技术(一)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1.水田模型与稻作农耕类型目前汉代出土的这些水田陂池模型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岭以南的西南地区和岭南的部分地区。 在这些水田陂池模型中,我们见到的是有发达灌溉系统和开始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的稻作农 耕,可以说这是一种已经有一定集约化程度的稻作农业了。这与史书记载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六朝时期的那种较粗放的“火耕水耨”稻作农耕有较大的差别。我们知道,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至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汉武帝征伐南越国和西南夷,秦汉 帝国都不断地向南方大规模移民,而水田模型出土的这些…  相似文献   

18.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八千年前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古文化生态学研究(摘要)徐州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报章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样品中发现了大量水稻硅酸体(phytolith)和炭化稻米。水稻扇形硅酸体和颖壳硅酸体及炭化稻米的形态学研究表明,贾湖古稻多数为栽培粳与...  相似文献   

19.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代表中共英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出席狮石山遗址陈列馆开馆仪式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狮石山遗址是广东继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遗址之后新发现的第三处具有中石器文化典型意义的洞穴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非籼非粳的稻作硅质体,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历史推至1.2万年以前。狮石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如何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研究岭南水稻起源以及推动相关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中石器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诚邀考古学界…  相似文献   

20.
近 2 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在湖南省境内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到处都有稻作文化遗址的发现 ,时间最早的达 12 5 0 0年 ,地域分布之广 ,时间跨度之大 ,在国内外是仅见的。可以说 ,从远古时代先民开始至今 ,在湖南 2 1.8万平方公里的三湘大地 ,绘就了一幅巨大的稻作文化遗存的历史长卷。这幅长卷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 ,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 ,而且时间排列是连续不断的 ,空间分布于三湘四水之间。主要稻作文化遗址有 :永州道县玉蟾岩 12 5 0 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 ,洞庭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