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尧著,18万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定价18元。 主要内容有:分享茶的温馨(科普短文),茶韵诗魂(茶诗),策划创新(创意、文案),杏坛飘茶香(培训提纲),同为茶业鼓与呼(记者采访),雅俗共赏的品茗艺术(茶艺程式),面向21世纪的思考(论文),附录(茶膳配方等)。 作者尝试着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思想,出项目,并参与运作,使本书有新意,有实用参考价值。读者对象:爱茶人中的管理者、投资者、中高档消费者、有关院校师生。 上述书请通过邮局汇款订购。 订购处: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街…  相似文献   

2.
《三癸亭茶话》摘记浙江湖州寇丹读书、著文、作画、刻壶、艺兰,为闲适之乐。贯穿其间不可离者,茶也。间或作远游,也与以上诸事有关。零星点滴,摘之于后,仅供茶友参考斧正而已。1.唐杜牧《茶山诗》:“山实东南秀,茶称瑞革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壁裁”共28句...  相似文献   

3.
茶话笔记     
茶话笔记江苏省丰县文化馆侯杰文晏本立图茶喻“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后作甚?喝茶。某君嗜茶,数年如一,日日不断,久之,不言喝茶,乃讲读茶。茶叶不求高档,但求叶片完整,有旗有枪;茶杯,紫砂壶具弃之不用,只需透明玻璃杯而已,大小不拘,洁净即可。读时,口中微微...  相似文献   

4.
茶话四则     
访茶山偷得浮生半日闲。其实我是“待业老人” ,闲没有必要偷 ,但人闲心不闲 ,心闲才是真闲。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林志宏先生的关系 ,“攀车边”访问了珠海市梅溪的“心灵茶园”。蒙园主刘心灵小姐赐茶惠饭款待 ,大快朵颐。藉此机会认识了陈寅恪老先生哲侄陈云君教授和寇丹先生更属难得。寇先生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日韩三国茶道联合会咨问委员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书画会会员 ,他是满族人 ,不但对茶文化修养极深 ,又是书画艺术家。我从《农业考古》杂志多期的《中国茶文化》专号 ,拜读了他的文章 ,原来他也读本栏拙…  相似文献   

5.
舒曼茶话     
游资炒作茶叶何时休? 几年前,游资渗入普洱茶市场,并且告知世人普洱茶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古董",接下来便是疯狂抢购普洱茶的闹剧纷纷上演,许多人迷信般地撞进"越陈越香"、"越陈越有收藏价值"的所谓"门槛"。不过,在经历泡沫后方才知普洱茶它仅仅是喝的茶,而非宝石、黄金或不可再生的矿物质。  相似文献   

6.
茶话四则     
龙凤功夫茶 应邀参加了福建省京任协会林华前辈在厦门的一次“厦门菜源与流”的调研座谈,与会诸君不但有该行业的领导,更有厦门的美食行家和烹调高手。会后由厦门饮服公司作东,在好清香大酒楼共进一顿极为丰美的工作餐。 老字号“好清香”以经营芋包、春卷、烧肉粽等地方名小吃而名闻遐迩,近年走出内厝厝埕沧桑的原址,在厦门新老市区多店连锁经营,不但把原有的风味名点发扬光大,而且将海鲜佳肴、闽南名菜推陈出新,充满活力,在美食界声誉日隆。该店家打出的“不到好清香,枉为鹭岛行”的广告亦被广为认可。笔者对此早有所闻,也常吃…  相似文献   

7.
寇丹茶话     
在2008年武夷山国际禅茶大会上我作了一个发言,末了是以二则茶偈结束的:合则聚,抵则避,少事非,吃茶去。颂毋喜,谤无辩,平常心,茶中练。  相似文献   

8.
藏族茶话     
古人们一提起藏族,就会联想到藏族同胞所特有的奶茶和酥油茶了。奶茶,据《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1991年第一期)刊出的《少数民族生活中的茶》介绍:“奶茶是先把大茶(一般用四川松藩茶)放在锅里或茶壶里熬煮,当茶水变成赤红色时,用特制的漏勺掠去茶叶末,倒入牛奶再煮开就成了,喝的时候有的还放一点食盐,味道就更加鲜美可口,奶茶使人醒脑提神,消困解乏,生津止渴,还可滋润喉咙,消食化腻。酥油茶是藏族同胞最爱喝的一种饮料。据陈学良《茶话》记及:藏族同胞不单天天饮用酥油茶,且视酥油  相似文献   

9.
北面斋茶话     
(四) 禅门中以饮茶作为“机锋”、“公案”而广肆流传颇具影响的,当首推“赵州茶”或叫做“吃茶去”公案。这桩“公案”的创作人就是赵州从谂禅师。《五灯会元》载: “赵州观音院(亦曰东院)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相似文献   

10.
茶话两则     
我爱夏天的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1982年夏天,居住在美国的梁实秋先生手书南宋慧开和尚的《禅宗无门关》。梁抄录的是其中第19则的偈。由他女儿梁文茜带回中国,用它赠与几十年未见面的冰心与吴文藻夫妇。今年的夏天“赤日炎炎似火烧”,报温经常高达35度以上,是历史上少有的酷暑炎夏。“夏有凉风”的日子似乎少了些。而国人却有“不分季节,要喝热茶”的传统,但这并不悖于慧开和尚的“夏有凉风冬有雪”“便是人间好时节”的偈语。早于他4百多年的唐朝的诗人卢仝告诉人们喝茶七碗就可“惟觉…  相似文献   

11.
茶话四题     
长阳评茶;上海广场茶会;老道乐茶;武夷岩茶。  相似文献   

12.
巴渠茶话走笔四川省达川地委廖显辉1、引子四川省达川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句民谚:渠县黄花大竹麻,宣汉黄牛万源茶。这句民谚,扼要形象地概括了达川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土特产品。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原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辖5县2市:大竹县、渠县、...  相似文献   

13.
茶话四题     
聂志刚 《农业考古》2004,(2):133-134
故园茶山岙里 ,静静地立着一个小村庄 ,村口一幢民居 ,粉白墙 ,灰青瓦 ,四直八间 ,窗户明亮。这天 ,这幢民居的主人 ,迎接了从海那边漂泊了半个世纪的老哥回归。一番盛情自不必说 ,一张圆桌上摆满了各种菜品 ,主人特地备了高档的香片茶。老哥他不要 ,嫌那花香盖住了茶味 ,指名要家乡的原茶。那茶细嫩均匀 ,碧色中微露黛绿 ,表面看一层白绒毛 ,是故乡人明后雨前采制的细茶。老哥喝茶 ,茶叶用量要多 ,先用小壶冲泡 ,然后斟入小杯 ,取其味浓浓酽酽。初品有苦涩 ,慢慢品味 ,品出甘甜清香来。四方亲友来了 ,屋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了。大侄子温顺地陪…  相似文献   

14.
北面斎茶话     
我嗜茶,每日晨起必灌一大碗,授课必带一大杯,遇开会,席前必置茶。旁座或略啜,甚而有不沾唇者,惟我必饮尽且屡屡添水,故友人有戏呼我为茶桶者,相视一笑。然绝不谙茶味,更不懂茶如何产,如何制,如何保存,如何分别等级高下,则谓之茶痴汉亦无不可。但我自认决非嗜水之翁,非茶不饮,宁可渴杀,决不喝白开水,盖此即我个人之所谓茶道也。无他故,缘饮茶亦可败家,我固措大,花大价钱买高级茶,配以清泉炭火,而后一一品尝之,实非我之力所能办,故我之茶道请之穷茶道也无不可。陈文华同志编《农业考古》杂志,已届十稔,今复有另辟茶文化专号之议,索稿于我,即认定我能喝茶,而又喜欢讲讲中国古代文化,似乎有话可说;殊未知我的茶道已属蹩脚,而于茶文化更加外行,然其盛情不可却,爰摭拾前人言茶  相似文献   

15.
茶话四题     
君山银针茶小筐儿自由飘动着 ,一支支轻柔的采茶歌 ,照着清明时节的鼓点 ,采摘没有开叶的茶芽 ,将雨叶、风伤、弯曲、枯瘦、虫伤的叶子 ,抛向炒房之外 ,和殷红的火组成协奏曲。拂过老茶农久远的记忆 ,准确地掌握火候 ,一次 6两鲜叶悄然滑入多变化的火温 ,不暗不黑 ,不焦不枯 ,色、香、味、形 ,叩动炒青老手的心扉。君山银针是从盛唐流出来的 ,沿着五代的石阶路去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成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透明色的茶叶在杯中悬空竖立 ,芽尖在水中三起三落 ,饱滋了茶岛的悄语 ,然后全部垂落杯底。客厅里 ,一缕轻烟 ,…  相似文献   

16.
1973年和1977年,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关于该遗址的发掘简报在1976年到1980年之间发表后,揭示了早在公元前5000年中国已经存在着水稻栽培文化,这一发现在头于东亚地区文明起源的研究领域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  相似文献   

17.
对茶道所知不多 ,却要给一本品茶叶、论茶道、习茶艺的书写序 ,凭什么呢 ?或许凭得是一点缘份。这缘 ,结于三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 ,本书的主编杨力先生也只有二十五、六岁。正是举国上下深陷“浩劫”的岁月 ,为了不被某种政治罪名压倒 ,我们一群青少年在社会上左冲右突 ,名之曰 :“革命”。实则不过是想求得一个不被压制 ,不被歧视 ,能融入当时社会生活中的身份罢了。青年时代的友谊最难忘 ,就像饮茶。累了、渴了、闲了、忙了 ,茶都会给你一种别样的情致和心境 ,青年时代的友人也是这样 ,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有一种温馨。世…  相似文献   

18.
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贡茶始见于晋。据晋朝 (公元 35 0年左右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述 ,以茶作为贡品的历史 ,可追溯至公元前 10 6 6年。“周武王伐纣会盟”时 ,已有南方八个小国向武王献茶之事。迨至唐朝贡茶产制规模大 ,“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 ,生产万串以上贡茶 (每串 1斤 ) ,贡茶共有十余品目。宋代贡茶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 ,以建安北苑贡茶为主 ,除福建外 ,在江西、四川、江苏等都有御茶园和贡焙。宋代北苑贡茶是中国贡茶珍品 ,宋微宗赞之曰 :“龙团凤饼 ,名冠天下”。元朝武夷御…  相似文献   

19.
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国一个小小角落里一批研究生结业的硕士论文。他们是八十年代中国新型的知识群体,他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浚求博览,深沉凝思,颇多弋获。尽管这在他们的学术  相似文献   

20.
品茶话茶道     
吴家阔 《农业考古》2002,(4):113-114
品茶是一种生活艺术情趣的享受,也是恳亲交友,待客联谊,勾通感情,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淡泊人生的最好方式。通过品茶达到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从而信奉人与人之间情洽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