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皖麦33号、皖麦41号、皖麦44号、皖麦48号、郑麦9023、豫麦18号6个小麦品种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进程和产量影响较大,随播种期推迟,各品种抽穗期延迟,全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明显;各期播种皖麦44号、皖麦33号产量均低于对照及其他品种,皖麦41号、皖麦48号、郑麦9023与对照豫麦18号产量相当。 相似文献
2.
在偏迟播栽培条件下,对镇麦10号等3个品种,按穗数高、中、低3个类型在小局域地段进行随机取样,调查穗数、株高、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结果表明,3个品种都表现穗型偏小、每穗粒数较少。穗数变化对每穗粒数、千粒重变化影响相对较小。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调查区间范围内,3个品种的穗数与产量符合直线回归关系。穗数与每穗粒数均呈负相关,中镇麦10号、镇麦15相关达极显著水平,扬麦16相关未达显著水平。穗数与株高呈正相关,3个品种都达极显著水平,其中扬麦16穗数达37.34万/667 m2及以上时发生斜倒。根据结果本文提出了偏迟播小麦以足穗高产的栽培途径及必须重视的三项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
4.
小麦不同播期与拌种剂配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播期和拌种剂浓度的配合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提出了该区小麦最佳播期和与之相配合的最佳拌种剂浓度。播期和拌种剂中显著增加小麦的有效穗与千粒重,初步探讨了播期和拌种剂对小麦生育期和叶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播覆膜小麦与适时播种小麦产量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播小麦覆膜栽培比同期播种的露地栽培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覆膜提高了地表和耕层土壤的温度,在一定的晚播条件下,覆膜期增加的积温大体可以补偿由于晚播而减少的积温。根据积温培育小麦苗的原理,晚播覆膜小麦就有可能取得适时播种小麦的产量。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自1987年秋种开始连续2年进行了试验研究,现以1988~1989年度的试验为主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对冬小麦因播期推迟造成产量损失的问题,以2个不同分蘖能力的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和航麦501为供试材料,研究苗期覆膜和补施氮肥对晚播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播期:10月5日适期播种(S0,对照)、10月15日适当晚播(S1)和10月25日过晚播(S2)。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产量逐渐降低。晚播条件下,苗期覆膜和补施氮肥可调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农艺性状、茎蘖生长、成穗率以及氮素的吸收利用。综合而言,晚播条件下,覆膜和补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穗长、总小穗数及冬前群体数量;同时,覆膜可显著提高2个品种晚播条件下的分蘖成穗率和过晚播条件下的植株氮素积累量(PNA)及氮肥偏生产力(PFP),增幅分别为46.4%~89.1%、12.7%~26.5%和19.5%~20.1%;补施氮肥在过晚播条件下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增幅为18.5%~34.7%。2种调控措施均有利于增加晚播小麦产量,增幅达1.4%~19.5%。但不同分蘖力的小麦对2种调控措施的响应存在差异。综合考虑产量及氮素利用等各方面因素,在晚播条件下,相比于补施氮肥,苗期覆膜更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弥补晚播造成的产量损失,但在实际操作和节约生产成本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小麦生育中后期降雨过多的渍水逆境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子[1,2].如1998年春季多雨形成渍害造成该麦区小麦普遍减产3~5成.由于渍水而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和籽粒形成、灌浆与成熟,降低产量和品质[4,5].因此,预防和减轻小麦渍水逆境的危害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尤为重要.以往研究预防和减轻小麦渍害措施多集中于建立良好的农田排水系统,降低田间土壤湿度方面[3,4].而对于应用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来提高小麦自身耐湿能力方面未见系统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8.
确保迟播油菜产量是压减长江流域双季稻区冬闲田的关键,提高越冬期抗寒性、促进冬前干物质积累是增加迟播油菜产量的有效途径。播前外源物质浸种是提高越冬期抗寒性,促进冬前快速生长的有效措施。试验选用早熟品种华油杂137,设置清水(CK), 0.01 mmol L-1、0.05 mmol L–1、0.10 mmol L–1的甜菜碱(T1-1、T1-2、T1-3), 0.1 mmol L–1、0.5 mmol L–1、1.0 mmol L–1的脯氨酸(T2-1、T2-2、T2-3), 0.03%、0.15%、0.30%的过氧化氢(T3-1、T3-2、T3-3),0.001 mmol L–1、0.01 mmol L–1、0.05 mmol L–1的苹果酸(T4-1、T4-2、T4-3), 25 mg L–1、100 mg L–1、300 mg L–1的氧化纳米锌... 相似文献
9.
通过试验研究了拌种剂对小麦产量和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春泉拌种剂处理,可促进苗期早分蘖,实现足穗、大穗,增产8.5%。 相似文献
10.
关中中部灌区播期播量对‘西农509’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关中中部地区冬小麦的最佳播期和播量,为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6年在关中中部灌区以‘西农509’为供试材料,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西农509’目标产量为8250~9750 kg/hm~2时,适宜播期10月12—18日,适宜播种量125.3~154.0 kg/hm~2,播期与播量互作效应最佳处理的播期为10月12日、播种量为136.8 kg/hm~2,产量可达最高9265.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西农509’品质也有较大的影响,早播且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和硬度。 相似文献
11.
探索不同生育时期浇水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淮北稻茬晚播小麦浇水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淮麦33’为材料,采取人工浇水的方法,研究在越冬、返青、拔节和灌浆初期浇水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初期、返青初期浇水对个体和群体生长的促进作用好于拔节初期和灌浆初期,随着浇水次数增加小麦的生长明显增强。在返青初期和拔节初期浇水能促进小麦穗分化,增加穗粒数,A2B2B3处理穗粒数比CK多3.76粒/穗。单产并不随着浇水次数增加而提高,越冬初期和拔节初期两次浇水单产最高,比对照增15.85%。因此,对于稻茬晚播麦宜在返青初期和拔节初期浇水为宜,既能促进小麦个体和群体生长,保证有效穗数,又能提高每穗粒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13.
播期播量对胶东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冬小麦适宜播期播量,以烟农51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减少,随播量增加株高增加、主茎叶龄变化不大。不同的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随播期(9月27日除外)推迟,产量、成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随播量的增加,产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播期播量最佳组合为10月3日播种、180万株/hm2播量,产量达7746.0kg/hm2。成穗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挖掘小麦品种郑麦 1342 高产潜力,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 4 个播期和 3 个播量的裂区试验,研究郑麦 1342在商丘市适宜的播期播量。结果表明:商丘市郑麦 1342 的适宜播期为 10 月 8-18 日,最佳播期为 10 月 13 日;适宜播量为10.0~12.5kg/667m2,最佳播量为 10.0kg/667m2;最佳播期播量组合为 10 月 13 日的 10.0kg/667m2;播期推迟到 10 月 23 日,适宜播量为 12.5kg/667m2。 相似文献
15.
16.
烯效唑对小麦苗期生长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Uniconazole,简作S3307)拌种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烯效唑拌种对小麦有明显的壮苗作用。烯效唑处理对小麦芽鞘、叶片和叶鞘的伸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敏感度为叶鞘>芽鞘>叶片,4叶以后控长效应明显减弱;经烯效唑处理的麦苗粗壮,叶龄增加,分蘖发生早而快,呈壮苗长相;且具有“控上促下”的作用,根数、根重均超过对照,长度根冠比和重量根冠比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播期推迟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问题,以春季灌水及叶面喷施氮肥为主要栽培措施,研究其对晚播小麦产量及品质的调控效应。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品种,选用2个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副区为春季灌水处理,设4个水平,分别为W0(不灌水)、W1(拔节期灌水900 m3/hm2)、W2(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450 m3/hm2)、W3(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均灌水300 m3/hm2);副副区为花后10 d叶面喷施氮肥,设3个水平,分别为N0(不喷氮肥)、N1(喷施1%纯氮)、N2(喷施2%纯氮)。结果表明,藁优2018产量高于师栾02-1,后者加工品质整体优于前者。晚播条件下,春季灌水总量相同时,W3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0 430.9 kg/hm2...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