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度对奥尼罗非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温度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盐度为5不同温度(22、24、26、28、30、32和34℃)下,比较观察奥尼罗非鱼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同时在以上不同温度条件下对初孵的奥尼罗非鱼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activity index,SAI)。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4~32℃,受精卵孵化率较高(84.3%~91%),温度高于34℃和低于22℃时,孵化率较低。温度与培育周期呈负相关关系,函数关系为y=0.3607x2-26.836x+553.5,R2=0.973。仔鱼生存适宜温度是24~30℃,最适的温度是24~26℃。温度为22℃时,SAI值分别为19.9,但是仔鱼发育的缓慢,部分仔鱼的身体色素一直没有出现,不适合仔鱼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黄鳍东方鲀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不同温度条件下(20、23、26、29、32℃)黄鳍东方鲀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并对黄鳍东方纯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试验结果表明,黄鳍东方纯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0~26℃(最适温度为23℃);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0~26℃(最适温度为23℃)。黄鳍东方鲀受精卵和仔鱼对温度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 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4.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是一种亟待开发的优质养殖品种。探明养殖大鳍鳠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可为其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量,推算出仔稚鱼阶段生长特性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大鳍鳠受精卵呈椭圆形、黄褐色,卵径为(3.46±0.3) mm;平均水温26.2℃下,大鳍鳠胚胎发育历时79 h,积温为2 065.26 h·℃,根据发育时胚胎的典型外部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共8个阶段28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7.31±0.52) mm,仔鱼期历时10 d,仔鱼前期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9.79%,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m)为12.31%,出膜后7~8 d仔鱼大部分开口,9 d卵黄囊消失,仔鱼后期SGRL为4.15%,SGRm为12.25%。稚鱼期历时11 d,各鳍基本长成,体型和体色接近成鱼,SGRL为4.30%,SGRm为13.17%,全长22~24 mm。统计模型显示,大鳍...  相似文献   

5.
温度和盐度对鞍带石斑鱼受精卵发育及仔鱼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8个盐度梯度(18.3‰、19.7‰、21.2‰、23.5‰、25.6‰、27.1‰、29.5‰和31.7‰)下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受精卵和仔鱼在水中的分布状态、出膜率和仔鱼存活率;在9个温度梯度(18℃、20℃、22℃、24℃、26℃、28℃、30℃、33℃和35℃)下,其受精卵孵化率、畸形率和仔鱼成活率。结果表明:(1)在水温为25~26℃,当盐度≤25.6‰时,受精卵表现为沉性;当盐度≥27.1‰时,受精卵表现为浮性。仔鱼的分布与受精卵有相似的特点,当盐度≤21.2‰时仔鱼分布在底层水体;当盐度≥27.1‰时,仔鱼集中分布在上层水体。(2)以孵化率和成活率为指标,鞍带石斑鱼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1.2‰~31.7‰,最适盐度范围为25.6‰~31.7‰。在盐度为31.7‰时仔鱼成活率最高达到75.9%。(3)鞍带石斑鱼胚胎发育的适温范围是26~30℃。28℃时受精卵孵化率、仔鱼成活率均最高,畸形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温度对美国鲥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不同温度(14、16、18、20、22、24℃)条件下,开展了美国鲥鱼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对比试验,观察比较了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对初孵仔鱼进行了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显示:温度为14~24℃时,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培育周期与温度呈二次曲线函数关系;温度为16~20℃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75.3%~89.8%),畸形率较低;温度低于14℃和高于22℃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低,畸形率较高(8.0%~15.3%)。在试验温度下,SAI值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试验结果表明,美国鲥鱼受精卵孵化和初孵仔鱼生存的最适温度为18~20℃。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乌苏里拟鲿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的最适温度,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温度(24、26、28和32℃)对乌苏里拟鲿胚胎受精、孵化及仔鱼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组(32℃)的乌苏里拟鲿受精率、存活率均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低(24℃)、高温组(32℃)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和中温组(28℃)(P<0.05);高温组(32℃)5—20日龄的乌苏里拟鲿生长缓慢,但20—30日龄生长加速,到30日龄时与对照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利用二次方程对乌苏里拟鲿仔鱼(0—30d)的生长率(AGR)进行拟合分析,得到拟合方程为:AGR=0.0225T-0.0004T2-0.2988通过求导推算极值的方法,得出乌苏里拟鲿的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8.13℃。  相似文献   

9.
2012—2015年,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了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亲鱼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技术研究。结果显示:3年间长鳍吻鮈均能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培育成熟,2014年5月—2015年4月间培育存活率和成熟率最高,分别为85.3%~100%和77.3%~100%;对培育成熟的亲鱼进行了4种不同外源激素(PG、HCG、LRH-A2、LRH-A2+DOM)催产实验,结果为LRH-A26μg/kg+DOM 5 mg/kg合剂催产率最高,达88.3%;14、16、18、20和22℃5个温度组的受精卵孵化实验结果显示,孵化时间(H)与温度(T)呈显著负相关关系(H=0.573T2-30.393T+418.178,R2=0.982,P0.01),18℃和20℃组的孵化率分别为54.27%和56.07%,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表明长鳍吻受精卵适宜孵化温度范围为18~20℃。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温度对锦鲤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在不同水温(15、17、19、21、23、25、27℃)条件下,开展了锦鲤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对比试验,观察比较了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等指标,开展了初孵仔鱼的耐饥饿试验,并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显示:水温为15~27℃时,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培育周期与温度为二次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y=0.267 3x~2﹣17.186x+319.38,R~2=0.988 82。水温为21~23℃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85.1%~90.9%),畸形率较低(2.6%~3.7%)。在试验水温(15~27℃)下,仔鱼的SAI值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1~23℃时,SAI值较高(23.12~26.47)。试验结果表明,锦鲤受精卵孵化和初孵仔鱼生存的最适水温为21~23℃。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瘤背石磺亲体在不同温度、盐度下受精卵的孵化及不同开口饵料、不同附着基对浮游幼虫的培育和附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亲体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成活率均超过95%;在(27±1)℃、不换水条件下,5、10、15、20、25、30的各盐度组中,以15、20盐度组的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6.4%、95.8%;在盐度15、不换水条件下,(24±1)(、27±1)、(30±1)、(33±1)℃温度组,受精卵产出后至孵化出膜的时间分别需319、297、2862、78 h;采用自制孵化框漂浮式孵化,孵化率高达98%;不同开口饵料试验结果表明,金藻投喂组幼体成活率最高,为87.5%;不同附着基附着培养试验10 d后,悬浮球填料组的成活率最高,达90%,且个体整齐、生长速度快,而铺泥组为43%,不加附着基组仅38%。  相似文献   

12.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 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 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 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正>使用人工养殖的黄鳍金枪鱼自然产下的鱼卵,调研了温度和盐度对孵化期间的孵化率和正常仔鱼比率,以及温度和盐度对孵化后的空腹仔鱼存活率(生存活力指数,SAI)的影响。在23~35℃实验温度范围内,在盐度32时,23℃和26℃温度下孵化率和正常仔鱼比率以及SAI达到最高值。在探索最适盐度范围(23~38)的实验中,盐度35和38达到最高孵化率和最高正常仔鱼比率;然而,SAI达到最  相似文献   

14.
菊黄东方鲀河口区海水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显微电子成像技术对长鳍吻(Rhinogobio ventralis)胚胎发育和仔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显示,长鳍吻卵子的卵径为1.7–1.9 mm、卵膜径为6.6–7.0 mm、卵粒质量为0.0059–0.0077 g,精子的寿命为96.56–119.12 s、激烈运动时间为25.43–31.43 s。长鳍吻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8个阶段,在水温为17.6–18.3℃流水孵化条件下,其受精卵历时56 h孵化出膜,在水温为18.5–22.0℃的条件下,长鳍吻仔鱼的卵黄囊在5日龄时基本消失,6日龄时完全消失,进入后期仔鱼阶段,30日龄的长鳍吻仔鱼鳍条基本形成,鳞片开始形成,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  相似文献   

18.
利用显微电子成像技术对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胚胎发育和仔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显示,长鳍吻鮈卵子的卵径为1.7–1.9 mm、卵膜径为6.6–7.0 mm、卵粒质量为0.0059–0.0077 g,精子的寿命为96.56–119.12 s、激烈运动时间为25.43–31.43 s。长鳍吻鮈的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8个阶段,在水温为17.6–18.3℃流水孵化条件下,其受精卵历时56 h孵化出膜,在水温为18.5–22.0℃的条件下,长鳍吻鮈仔鱼的卵黄囊在5日龄时基本消失,6日龄时完全消失,进入后期仔鱼阶段,30日龄的长鳍吻鮈仔鱼鳍条基本形成,鳞片开始形成,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19.
黄鹂无齿鲹(Gnathanodon speciosus)是一种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的名贵海水鱼类。本文报道了黄鹂无齿鲹的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受精卵孵化条件为:盐度(30.26±0.67)‰、 温度 (24.72 ± 0.32)°C 、 pH值(7.46±0.12)、溶解氧(5.13±0.33) mg/L、光照强度约3 000 LUX。结果显示黄鹂无齿鲹受精卵为透明浮性圆球形,平均卵径764.29 ± 14.74 μm;含单油球,油球平均直径166.32 ± 18.28 μm。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与孵化出膜期8个阶段,再进一步细分成24个时期。受精后18 h 30 min孵化出膜,进入仔鱼阶段(含前仔鱼期和后仔鱼期)。前仔鱼期位于孵化后0-3天,卵黄囊没有完全吸收;后仔鱼期位于孵化后4-20天,卵黄囊完全吸收。初孵仔鱼全长1 520 ± 19 μm,出膜后第6天油球储备耗尽并形成鳔。孵化后第20天,鱼体后脊索完全弯曲,各鳍和消化系统发育完善,体表大量色素沉淀且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仔鱼进入稚鱼阶段。本研究为黄鹂无齿鲹苗种培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盐度对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杂交后代(简称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卵黄囊仔鱼形态及活力的影响,将杂交石斑鱼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水体中,观察盐度胁迫下卵径、油球径、孵化率及畸形率,以及孵化后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和活力状况。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受精卵卵径随盐度降低而增大,油球径不随盐度变化而变化。在盐度18~36范围内均能孵化仔鱼,但因盐度不同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畸形率有显著差异(P0.05);随盐度升高,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初孵仔鱼畸形率则相反。盐度24~36组孵化后3 d仔鱼卵黄囊几乎完全消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盐度24~36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增加,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曲线;盐度30~33范围内,初孵仔鱼SAI值大于5;5日龄仔鱼全部死亡,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孵化后3.5 d。综上分析表明,该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及仔鱼培育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4~36,最适盐度范围为30~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