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AMMI模型,研究了25个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对参试品种垩白品质性状的稳定性、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气候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稻米长、宽及长宽比的G×E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垩白率和垩白度的G×E互作效应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在此基础上将参试品种分为稳定性最好垩白适中、稳定性适中垩白较小及稳定性和垩白性状均较差三类。垩白品质性状的iPCA与水稻生育期内的气温、日照、降雨的相关分析表明气候因子是决定GXE互作的一项重要环境因子。据此得到不同品种对气候因子的最佳品质适应性,如品种V9和V24(沈农9819和0142)的垩白率对温度较低的环境,V23(盐优5858)的垩白度对相对寡照高温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在实际生产中选择与这些品种有负向互作的地点可获得较低的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2.
摘要:采用朱军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效应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叶片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腊熟期、成熟期)分别受到不同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育种中需考虑不同遗传效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差异。关键词:玉米;蛋白质;遗传效应;基因型×环境互作  相似文献   

3.
植物与尖孢镰刀菌的互作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更全面地揭示植物与尖孢镰刀菌的互作机制,本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尖孢镰刀菌对植物的致病机制,植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抗病机制以及植物与尖孢镰刀菌之间的互作机制,认为尖孢镰刀菌与植物之间主要通过小RNA水平、基因水平、蛋白质与化合物水平三方面进行互作。而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小RNA分析也将是今后研究尖孢镰刀菌与植物互作机制的主要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基因型、环境及互作效应对西藏春青稞β-葡聚糖和食用纤维含量的影响,选择西藏不同地区春青稞8个品种(品系),分别在四个地区种植,对其β-葡聚糖和食用纤维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春青稞品种(品系)的β-葡聚糖含量在四个地区间存在差异,而食用纤维含量没有差异;地区间的青稞品种食用纤维含量存在差异,β-葡聚糖含量则不存在差异;从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二者含量的影响分析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青稞β-葡聚糖含量的变异主要来自供试品种和环境的互作效应作用,其次是品种间差异,环境作用相对较小;而对食用纤维含量的变异主要来自环境效应作用,其次是品种和环境的互作效应,而品种间的差异相对较小。用AMMI模型对β-葡聚糖与食用纤维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990852在各区域的β-葡聚糖平均含量相对较高,PCA1值较小,对环境的反应比较稳定,是β-葡聚糖含量较理想的品种;品种990625、山青24和喜马拉雅19的食用纤维含量相对较低,但其PCA1值很小,即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很小,是食用纤维含量较理想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耕作栽培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常规的耕作栽培措施(播种时间与密度、收获时间、水分灌溉、肥料的施用),和绿色农业、循环农业所提倡的一些特色栽培措施(有机栽培、秸秆还田、稻鸭互作、免耕、水旱轮作)两大方面综述了不同耕作栽培措施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的影响,以期为研究综合提高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MINQUE(1)统计方法,利用AD模型对9个海岛棉品种(系)及其20个F1组合5个纤维品质性状的3年资料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F1代纤维品质性状多以加性效应为主;2.5%跨长、整齐度和比强度还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5个品质性状的显性效应与环境的互作以及比强度、伸长率和麦克隆值的加性效应与环境的互作均达显著或极  相似文献   

7.
采用显色法、DPPH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检测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总黄酮含量、体外抗氧化能力、木质素和花青素含量,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对金线莲次生代谢中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产物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福建金线莲与台湾金线莲总黄酮含量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2.58 mg/g、30.36 mg/g和61.12%、40.24%;福建金线莲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比台湾金线莲高,分别是25.48倍和5.48倍;花青素含量比台湾金线莲低,但差异不显著;两种金线莲木质素含量分别为61.05mg/g和103.55mg/g。据此,组织培养的福建金线莲苯丙氨酸代谢产物主要富集于黄酮化合物代谢途径中,而台湾金线莲主要富集于木质素支路,为栽培条件下金线莲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利用新疆主栽粳稻品种‘新稻11号’为材料,设置5种灌溉方式及1种实地氮肥管理模式,探索不同水氮互作模式对其产量、品质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产量相关性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每穗粒数和每株穗数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在不同水氮互作模式下,相较于对照,产量构成因子中的这两者是实现增产的主要原因。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不同水氮互作模式下,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构成因素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食味值评分下降呈显著性差异(P<0.05)。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不同水氮互作模式下,叶面积指数增加呈显著性差异(P<0.05),SPAD值增大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灌溉水利用效率提升呈显著性差异(P<0.05)和氮素利用效率上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新疆粳稻生产栽培管理中,W3N1处理为较为理想的水氮互作高效组合模式,可以实现高产优质水稻生产,为互作机理研究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因型和环境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揉混仪和质构仪研究了3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在8个不同的生长环境条件下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分析了基因型和环境对性状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面团流变学特性受基因型(G)和环境(E)及其互作的共同作用,其中基因型方差均值>环境方差均值>G×E互作均值;从性状的表现看,基因型以济麦20表现最佳,环境以烟台点综合表现最好;相关分析表明,面团粘度性状与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峰值时间、峰值面积和8min带宽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延伸度呈显著正相关。最大拉伸阻力与峰值时间、峰值面积和8min带宽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进行品质评价时,可用质构仪测定的面团粘度特性对面团品质进行初步快速的评定。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主要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的双列杂交分 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利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8个陆地棉亲本及其F1在不同环境下的农艺和纤维品质性状,在估算遗传方差分量、遗传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各类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预测F1和F2的杂种优势,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较有价值的信息。研究表明,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显性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纤维品质性状的显性相关系数值较大,利用杂种优势在早期世代可以得到协同改良,纤维品质性状间易实现协同改良。杂种优势分析表明,F1和F2的皮棉产量均具有显著的超亲优势,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棉花海陆杂交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本试验采用5个陆地棉品种(系)作母本与5个海岛棉品种(系)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重复2次。主要检测杂交种F1代纤维品质性状,以小区平均数进行相应的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陆地棉亲本间变异除马克隆值外,其他纤维品质性状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海岛棉亲本间除伸长率外,其他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纤维品质性状双亲互作效应均不显著。另外,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趋势基本吻合,且均大于环境变异系数。整齐度和伸长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均小于环境变异系数,说明整齐度和伸长率的变异中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绒长、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广义遗传率较高,在采用海陆杂交改良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时,适宜在早代选择优异株系。  相似文献   

12.
蚬壳花椒资源繁育与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蚬壳花椒的一般特性及生长发育特征、地理分布差异、组织培养、扦插嫁接、有性繁育、遗传多样性分析、药用成分的种类、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有效成分的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蚬壳花椒渐危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解决措施。认为蚬壳花椒种子资源库的建立,有性人工繁育,GAP规范化栽培研究,主要药用成分的药理、药剂、药代动力学考察,新的药用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药用成分的合成途径及其基因组学研究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抽穗期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稻抽穗期是重要的农艺性状。随着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水稻抽穗期的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水稻抽穗期QTLs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定位了536个QTLs,抽穗期OTL的发现与材料、群体类型及环境均有关,在抽穗期遗传中上位性及QTL与环境互作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在基因克隆方面,有5个与水稻抽穗期有关的基因已被克隆,其中4个与长日植物拟南芥开花相关基因之间具有保守性;在水稻抽穗期信号传导路径研究方面,拟南芥的相关研究结果为水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研究发现水稻中存在与拟南芥类似的生物钟和光周期调控抽穗期的模式,并且水稻中生物钟调控抽穗期的路径有多条。植物成花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光周期及春化作用上,关于感温性的遗传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14.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雄性不育进行杂种优势育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发现的大豆雄性不育类型主要包括细胞核雄性不育、光温敏雄性不育和质核互作(细胞质)雄性不育。而对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是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简要回顾了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发现过程,总结了通过三系配套技术实现的大豆杂交育种的现状与关键生产技术等,并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综述了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不同研究单位之间应该加强协作,通过合理的研究材料交流来加快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以使其能够被更好地应用于大豆杂种优势育种中。  相似文献   

15.
基于AMMI模型,研究了25个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对参试品种垩白品质性状的稳定性、G×E互作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气候生态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稻米长、宽及长宽比的G×E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垩白率和垩白度的G×E互作效应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在此基础上将参试品种分为稳定性最好垩白适中、稳定性适中垩白较小及稳定性和垩白性状均较差三类.垩白品质性状的iPCA与水稻生育期内的气温、日照、降雨的相关分析表明气候因子是决定G×E互作的一项重要环境因子.据此得到不同品种对气候因子的最佳品质适应性,如品种V9和V24(沈农9819和0142)的垩白率对温度较低的环境,V23(盐优5858)的垩白度对相对寡照高温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在实际生产中选择与这些品种有负向互作的地点可获得较低的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16.
应用AMMI模型对2002~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品种(组合)产量相关性状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考察的7个性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生育期、有效穗主要受环境影响,株高主要以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为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受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影响,但环境效应相对较大,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基因型>环境。在贵州山区粳稻育种中,需针对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产量相关性状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行距和穴内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寒地粳稻优质高产栽培的最佳行距和穴内插秧密度,以优质粳稻品系‘东农09-51’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行距和穴内插秧密度及其互作效应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及RVA特性(除了回冷恢复值)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穴内插秧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及RVA特性(除了最低粘度和最终粘度)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二者互作效应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及RVA特性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处理A2B2的产量为最高,为9775 kg/hm2,但其蒸煮食味品质并不是最佳的,较A3B2和A2B3处理稍差,这一点与RVA谱特性分析结果是一致的。从高产和优质的协调以及高效角度考虑,首先要充分利用行距和穴内插秧密度的互作效应,行株距30 cm×10 cm、穴内插秧4棵/穴更有利于提高寒地粳稻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8.
选用6个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差异较大的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杂交组合,测定2015年和2016年2年亲本及其后代F1和F2红花中的HSYA含量。运用双子叶植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3套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发现:在HSYA含量的遗传体系中,母体遗传效应影响最大,胚效应次之,细胞质效应影响最小。3套遗传体系均表现出基因主效应大于环境互作效应。机误方差较大,说明HSYA含量还受环境机误或抽样误差的影响。亲本遗传效应分析表明,豫红花1号(P1)做亲本表现稳定,有利于增加杂交后代HSYA含量,达到提高品质、改良品种的效果。胚显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同时存在种子杂种优势和母体杂种优势,而且其主效应基因不受环境影响。综合考虑遗传主效应、胚显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亲本组合(P1×P5)有利于提高后代杂交品种的HSYA含量。该研究结果可为后代材料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亲本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以陆地棉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采用RIL系间随机交配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含有188个组合的IF2群体。对该群体的棉花纤维品质性状表现进行了评价,并采用A、D遗传模型对其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陆地棉IF2群体中5个纤维品质性状均呈现良好的正态分布,且各性状的表型平均值大多与F1杂交种相近,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显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控制棉花纤维品质遗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基因的加性效应,环境因素对于棉花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表现巨大的影响,两个环境中预测到的杂种优势值具有明显的差异。IF2群体是棉花数量性状遗传和杂种优势预测的优良研究群体。  相似文献   

20.
在防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对两个不同类型燕麦品种内农大莜1号(Avena nuda L.)和白燕7号(A. sativa L.)籽粒产量及营养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内农大莜1号籽粒粗蛋白、总磷、钙、镁、锌、铁(P<0.01)和钾含量(P<0.05)高于白燕7号。不同灌水制度对植酸、总磷、蛋白质、钙、镁、钾、锌、铁和铜含量有显著影响,全生育期灌水3次(底墒+拔节水+抽穗水),灌水量1 800 m3 hm-2;或灌水4次(底墒+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水),灌水量2 400 m3 hm-2有利于燕麦籽粒产量和大多数品质性状的提高。大多数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品种×灌水互作效应。不同营养品质性状随灌水量变化规律不一致,并存在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