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大棚膜下滴灌试验,观测2种作物在有无地膜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层土壤温度都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浅层温度变化较快且变幅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趋于平缓;每日不同土层温度随时间呈"低-高-低"的趋势变化,09:00前土壤温度较低且变化幅度不大,此后随着的推移土壤温度逐渐升高,16:00达到最高值,随后土壤温度开始下降;有地膜覆盖时相关性较好,不同作物相关性不同;覆膜可以使土壤普遍增温。  相似文献   

2.
旨在为樱桃园灌溉管理和土壤水分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实测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气象资料,分析其土壤水热特征、相互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樱桃园各层土壤水分在降水和蒸散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补给与消耗且变化特征不一致;土壤温度年内变化大致呈倒"V"型。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稳定性提高。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同步,基本表现为水热同期现象。不同时间尺度下,旱、雨季影响土壤水分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同;随时间尺度增大,土壤温度对气温响应越显著。土壤水热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存在累积效应,为土壤水分挑选预报因子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天山断裂带从高山带到准噶尔盆地边缘整个过渡带的土壤温度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干旱区土壤环境特征,从而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提供依据。本文选取新疆中天山断裂带海拔高度呈梯度分布的6个气象站2005年至2020年各层土壤温度的日观测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形、不同深度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中天山北坡土壤温度变幅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地形的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年温差浅层大于深层,由浅至深年最高温度和年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逐渐推迟;年内中天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0~20 cm的土壤日平均温度曲线大致呈余弦函数曲线,3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基本呈正弦函数分布,较0~20 cm地温的最高和最低晚3个月左右。研究区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降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为3539~600 m高度范围,土壤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600~441 m高度范围,土壤温度随着海拔的下降而下降;0~20 cm为土壤温度变化的活跃层,4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可称之为过渡层,320 cm深度称为土壤温度的稳定层,80~160 cm称为土壤温度的次稳...  相似文献   

4.
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下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壤温度是土壤热状况的综合表征指标,影响土壤养分分布和冬春季节作物生长发育。以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太谷均衡实验站为试验基地,对冻融期4种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下的土壤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浅埋区,冻融期地温的变化滞后气温变化,且滞后时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12月初-2月下旬,地下水位为1.0m埋深的土壤温度较高;消融期地下水位为1.5m埋深下的土壤温度迅速回升。而0.5m埋深下的土壤温度较低且回升较慢;同一地下水埋深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剖面温度增高。50cm深度之下的土壤温度受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较弱。研究成果可为冬春作物播种、预防冻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4年春季在塑料大棚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数据,分析了各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晴天塑料大棚内气温和土壤温度均呈正弦曲线日变化。10 cm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最大,越往深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越小,位相越后,周期越长。(2)阴雨天塑料大棚内气温和10 cm土壤温度日变化呈单峰曲线,除10 cm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较大外,其余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不明显。(3)不管晴天还是阴雨天,气温日变化幅度均大于土壤各层日变化幅度。晴天塑料大棚内气温及土壤温度的日振幅分别大于阴雨天对应的各层日振幅。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常规耕作、免耕留高茬(30cm)、留中茬(20cm)、留低茬(10cm)四种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种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土壤呼吸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00~17∶00,日变化趋势受温度影响较大,变化幅度受土壤水分含量影响较大;季节变化的峰值出现在8月3日,整个生长季CO2平均排放速率影响表现为传统耕作>留低茬处理>留中茬处理>留高茬处理,各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免耕留茬处理有很好的保温、保水作用,且随留茬高度的增加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土壤呼吸速率与0~10cm土壤含水量和0~5cm地温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覆膜栽培对土壤温度及当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干旱半干旱区旱地覆膜栽培当归,土壤温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归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覆膜栽培与露地栽培,每处理重复3次,测定不同观测时刻、不同土层的露地温度(CK)、膜上温度(A)、膜侧温度(B)、膜间温度(C)的温度变化特征及当归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测定位置和不同土层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膜上温度高于露地温度;不同土层土壤温度的月变化为:膜上土壤温度(A)膜侧土壤温度(B)膜间土壤温度(C)露地土壤温度(CK)。膜上、膜侧、膜间和露地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膜上温度最高,膜上土层温度下降最快。覆膜栽培能增加当归的产量,覆膜栽培产量为2975.80 kg/hm2,平均高于露地栽培16.53%。当归覆膜栽培对土壤地温有显著的影响,膜间土层温度适宜当归的增产。  相似文献   

8.
盘锦芦苇湿地土壤温度剖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温度是影响湿地气候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对地温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正确把握湿地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笔者对盘锦湿地野外观测站芦苇沼泽2005-2009年的0?-80 cm土壤温度剖面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土壤温度日变化呈正弦曲线,由表层向下振幅减小;-40 cm以下基本无日变化,3月份日较差为全年最小,生长季日较差大。土壤剖面温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温度梯度明显,热量传输缓慢;夏季热量传输快,温度梯度小,其中9月份温度梯度最小。土壤温度的变化将影响芦苇生长,尤其是芦苇的萌芽和根系发育期。研究成果可为湿地碳通量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纳板河自然保护区不同季节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养分进行研究,探讨季节变化对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含量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季节变化对酶活性与土壤肥力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养分指标和酶活性随季节和土层深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变异性,变异系数由0.1~1.5不等;季节变化对各养分指标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影响,随季节变化相关关系发生改变;土壤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季节影响较小,相关性随季节变化不明显;保护区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养分与酶活性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肥力对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力随季节变化发生不同程度改变。  相似文献   

10.
淡水鱼塘分层水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指导淡水养殖鱼塘水温的科学调控,保障水体生物安全越冬度夏,笔者选用武汉地区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淡水养殖鱼塘不同深度的水温数据及对应岸边的气温数据,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日尺度下不同深度水温日内的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气温的振幅较水温大,晴天气温及不同深度水温的振幅明显大于阴天。月尺度下3—7月气温及各层水温总体呈上升趋势,4月各层水温上升最显著;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晴天较多云天显著,阴天该趋势不明显。8月至次年2月,气温及各层水温呈下降趋势,1月下降最显著,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呈降-升-降模式或降-升模式。季节尺度: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水温随深度增加呈降-升-降模式。该结果可为武汉养殖池塘科学管理提供指导,也可为养殖鱼塘水温预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监测河南省商丘市冬小麦拔节末期-孕穗期农田近地面0~40 cm不同高度上的农田气象要素,分析这一时期近地面日最低气温和日最低叶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各气象要素对这两项指标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温过程中日最低气温不同高度的温度呈对数递减趋势,日最低叶温不同高度的温度呈线性递减规律;不同高度上日最低气温变化受5 cm处空气湿度的影响;不同高度的日最低叶温受5 cm、10 cm处空气温度和所在高度的日最低温影响;叶气温差受0~10 cm日最低气温、0~10 cm土壤温度、20 cm以下深度土壤水分以及所在层次的日最低气温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找出温室内地温变化特点及其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为温室内作物栽培管理及温室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类型温室大棚内地下5、10、15、20cm4种不同深度浅层土壤温度及温室中地上20、50、150cm3种不同高度空气温度进行多点同步观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温度最高或最低出现的时间逐渐延迟;同时,表层土壤温度变幅远大于深层,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温的变幅将迅速变小;地温与气温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3.
温室内地温变化规律及与气温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找出温室内地温变化特点及其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为温室内作物栽培管理及温室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类型温室大棚内地下5㎝、10㎝、15㎝、20㎝四种不同深度浅层土壤温度及温室中地上20㎝、50㎝、150㎝三种不同高度空气温度进行多点同步观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温度最高或最低出现的时间逐渐延迟;同时,表层土壤温度变幅远大于深层,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温的变幅将迅速变小;地温与气温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4.
研究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土壤水热变化规律及对次降雨的响应情况,以期为研发秸秆覆盖关键保护性利用技术提供水热理论基础。借助野外定位含水率温度监测仪,每60 min反馈一次监测数据,持续监测和记录秸秆覆盖后和传统耕作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受次降雨影响大,土壤温度受空气温度影响大。(2)与传统耕作相比,秸秆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3)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呈现“几”字形变化趋势,次降雨对秸秆覆盖土壤含水量补给存在滞后期,含水量升高后可维持一段时间,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保持高含水量不变的时间越长。(4)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温度逐渐降低,越接近地表,土壤温度浮动变化越剧烈,但秸秆覆盖后土壤温度浮动幅度小于传统耕作。秸秆覆盖有较好的保温保墒效果,使土壤受低温胁迫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人工草地建设是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与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不同类型人工草地生产力、土壤水分差异,可为草地建设中草地类型的选择与管理提供依据。通过比较川地与山地不同类型草地生产力、土壤水分年季变化差异,表现为以下特征:川地人工草地0-100cm土壤含水量受季节降雨量影响变化较为活跃,为活跃层。100-350cm土壤含水量与根系利用有关,为次活跃层。350-500cm季节变化不大,为相对稳定层。柳枝稷与苜蓿草地350-500cm土层干燥化明显。在2004-2005年,各草地4月到9月0-200cm土壤储水量减少,9月到11月0-200cm储水量增加,200cm以下各草地间差异明显,但季节变化量接近。山坡不同类型草地0-100cm土壤含水量表现为秋末高于春季,100-500cm不同季节均未显示明显的水分亏缺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湿度及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不同覆盖方式的烟田生态效应,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无覆盖、地膜覆盖、立体覆盖和稻草覆盖4种覆盖方式对垄体土壤温湿度及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下各土层土壤温度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同一覆盖方式不同土层温度变化具有一致性。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提升效果最好,能促进烟苗早发快长,但团棵期膜内地表温度过高可能影响根系生长;稻草覆盖对生育期内土壤的保温效果较好;立体覆盖处理在烤烟生育内的土壤温度最低。地膜覆盖不利于根系土壤接纳降雨,土壤含水量最低;稻草覆盖对蓄积土壤水分的效果最优;立体覆盖次之。从团棵期烤烟生物量及农艺性状看,地膜覆盖在烤烟团棵期可明显提高烤烟的长势,稻草覆盖次之但烟叶根冠比最高,立体覆盖再次,无覆盖处理的烟叶长势最差。试验表明立体覆盖对烟田土壤温湿度及团棵期烤烟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效果比地膜覆盖低,后续应对烤烟整个生长发育时期、产质量特征及其覆盖的成本效益和环境影响等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耕作方式是影响土壤环境和质量重要的因素;土壤微生物是土壤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有机质分解营养转化中最活跃的部分。目前,前人开展了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田耕层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但是因为土壤类型、气候、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其研究结论各异。为深入了解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情况,本文系统分析了前人在免耕、旋耕、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免耕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翻耕和旋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不同耕作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季节变化、耕作年限等变化而改变,微生物数量总体趋势呈现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3)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高于翻耕、旋耕等耕作处理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本文总结了目前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深入分析了对所出现差异的原因,其结果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我国南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提供参考依据,为完善我国南方双季稻田土壤耕作方式、保护稻田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地膜再利用对土壤服酶活性的影响,2011年在河套地区进行了旧膜、新膜覆盖及露地栽培向日葵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再利用可明显提高土壤服酶活性。在0~40cm土层,旧膜覆盖的土壤腺酶活性较新膜覆盖土壤增加7.4%,较露地增加1.1%。土壤碌酶活性随向日葵生育期变化而不同,呈上升一下降一小幅上升的趋势。土壤眼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减小趋势,旧膜覆盖可以维持耕作层土壤脉酶较高的活性,但随土层加深,旧膜覆盖土壤脉酶活性下降幅度较露地大。地膜再利用改变了土壤脉酶活性,加速了土壤中潜在养分的有效化,为地膜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地膜再利用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2011年在河套地区进行了旧膜、新膜覆盖及露地栽培向日葵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再利用可明显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在0~40cm土层,旧膜覆盖的土壤脲酶活性较新膜覆盖土壤增加7.4%,较露地增加1.1%。土壤脲酶活性随向日葵生育期变化而不同,呈上升—下降—小幅上升的趋势。土壤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减小趋势,旧膜覆盖可以维持耕作层土壤脲酶较高的活性,但随土层加深,旧膜覆盖土壤脲酶活性下降幅度较露地大。地膜再利用改变了土壤脲酶活性,加速了土壤中潜在养分的有效化,为地膜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谢春明  车建强 《种子科技》2020,(6):21-21,23
以甘肃陇西县景利达合益生态农庄试验区火龙果作为对象,调查树下覆草与裸露条件下种植的火龙果品质,探究了火龙果树下覆草和裸露对火龙果品质的影响,对比后发现:覆草火龙果树土壤各季节平均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合理性均明显优于裸土火龙果树土壤温度;树下覆草火龙果中N、P、K含量均明显高于裸土火龙果;树下覆草火龙果品质要明显优于裸土火龙果。在火龙果果树下覆草,可借助物理手段提升土壤肥力及控制土壤温度,促使土壤理化性状得以改善,而土壤发生一系列变化之后可影响到果品,包括提升火龙果产量、营养成分、整体品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