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类肉体内含高蛋白低脂肪,味美可口,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由于贝类移动性差,生活地区相对固定,且大多生活在河口地区和河口附近海区,故经常会受到生活和工业污水等的侵袭而易被污染。各国政府都鼓励建立贝类净化工厂或强制性规定贝类的净化。本研究根据我国实际,以现有工厂化养殖车间为依托,以新一代的微波消毒方法处理贝类净化水,以达到贝类净化生产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马口鱼室内工厂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建立了一种马口鱼室内工厂化养殖模式。经过3个月的养殖,共产出马口鱼1 550尾,成活率达到86.1%,平均全长达到11.22 cm/尾,平均体重18.17 g/尾,尾日增重为147 mg/d,规格接近商品鱼规格,饲料系数为1.41。经测算,每增长1 kg马口鱼所需饲料成本约16.92元,经济效益显著。试验表明马口鱼是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淡水品种。  相似文献   

3.
金鳟作为一种新兴的名贵养殖品种,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试验采取利用地下井水,室内工厂化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方式进行,经过近8个月的时间,在480平方米的养殖池塘中,共生产成鱼16吨,平均规格达到357.4g/尾,成活率为90%,获取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金鳟的高密度养殖探讨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的养殖模式造成贝类产品质量档次下降,引起贝类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净化方法主要有氯化物、臭氧、紫外线消毒3种。通过阐述这3种净化方法各自的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优劣,提出利用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来降低或消除贝体内有害细菌含量。但实践上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5.
工厂化内循环海水鱼类养殖水质净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工厂化内循环养殖模式的主要优势是既不向外界排放、不污染环境,又不受外界水质污染的影响。其主要技术关键是水质净化,包括原水处理,滤除悬浮物,泡沫分离,微生物净化,以液态氧向养殖水体中补充溶解氧,利用紫外线、臭氧消毒灭菌,每1 h完成1个循环量,每平方米可获鱼产量30 kg以上。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开展贝类设施养殖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贝类设施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列举了我国在贝类设施养殖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包括养殖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等;提出了贝类设施养殖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应主要集中于贝类养殖设施装备与技术的建立和完善,养殖工厂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的标准化设计,贝类养殖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与优化等,在基础研究方面应重视工程设计的技术原理、贝类生长发育对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机制、贝类-环境-设施系统综合调控机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1 山东省贝类养殖基本情况 贝类不仅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而且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具有营养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山东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之一。山东省海岸线长3121km,毗邻海域近15万km^2,20m等深线海域面积2.9万km^2,  相似文献   

8.
三种不同模式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针对我国南北长达万里的不同环境与条件的海岸线,研究建成了三类不同模式的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模式一:标准水处理车间型,以充分利用地热水为目的,通过机械过滤与物理净化去除杂质与悬浮物,用生物净化降低循环水中氨氮,以臭氧和紫外线消毒防治病害,以纯氧增氧提高水中的溶氧量,通过热交换器调节水温。模式二:简易水处理大棚型,以生物净化和调控为主体,通过气浮来去除悬浮物等杂质。模式三:多品种综合利用大池型,突出节能与节水。  相似文献   

9.
由于贝类移动性差,生活地区相对固定,经常会受到生活和工业污水等的侵袭而易被污染。双壳纲经济贝类属滤食性动物,在滤食饵料生物的同时,也会将水中的化学污染物、细菌、病毒等吸人体内,且它们的外套膜能直接吸收水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富集能力极强。人们食用贝类通常又是以生吃或半生熟吃为主,且不去内脏,因此极易发生食用后中毒的现象。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在贝类生产、海区划分、卫生监控和立法、各种经济贝类净化和净化设备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选择水质优良的养殖海区开展基于自然生态的低成本贝类净化,就是一个尝试。本研究在不同季节和不同规模上进行了贝类净化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福友水产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6月引进杂交鲟,利用当地沿海的海水鱼工厂化养殖设施,全程使用地下井咸水,成功进行了鲟鱼养殖。试验证明鲟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完全可以在地下井咸水中生长,且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为沿海鱼类工厂化养殖增添了新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正>刺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俗称海参。刺参具有极高的食用和保健价值,市场需求量大,销售价位高,养殖效益极为可观[1]。刺参工厂化养殖虽始于近几年[2、3],但发展迅速,日照市2006年开发深水井大棚工厂化养参3000m2,2007年养殖规模猛增至70000m2[4]。为了探索刺参在江苏省赣榆县沿海的生长情况,笔者于  相似文献   

12.
在20m^2×1.6m圆形育苗池中,于7月底放养平均体高2,9cm、叉长5cm、体重3g的银鲳人工苗2000尾,经过12个月的精心饲养个体达到平均体高7,5cm,叉长13,5cm。体重55g,最大个体为体高7.8cm,叉长13.8cm、体重63.6g。试养中期,成活率达到63%;本试验探讨了银鲳很适宜于室外大棚土池养殖。银鲳生长缓慢,需跨年养殖才能收获,因此室外一般土池养殖银鲳必须做好越冬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刺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参品种,盛产于北方的山东、辽宁、河北和天津沿海,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与药用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海珍品。刺参在自然海域中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成活率低,导致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  相似文献   

14.
进行了地下水养殖池与净化地下水养殖池对比、纯净化地下水养殖池与自然海水混合净化地下水养殖池对比,牙鲆放养密度对比等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工厂化养殖和滨海工厂化牙鲆养殖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过量捕捞和环境污染造成牙鲆产量大幅度下降,市场供不应求,牙鲆养殖潜力极大.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状,对滨海地下水进行了检测,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对工厂化牙鲆养殖进行了实验,如:地下水养殖池与净化地下水养殖池对比、纯净化地下水养殖池与自然海水混合净化地下水养殖池对比、牙鲆放养密度对比等试验,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工厂化养殖,积累了经验,对今后滨海工厂化牙鲆养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滤水性双壳贝类对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并寻找其净化能力最强时,贝类放养密度及规格,选择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及青蛤(Cyclina sinensis)四种常见的海水养殖贝类,研究其不同品种、不同养殖密度、不同规格对养殖尾水的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及水体pH值的调节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缢蛏、青蛤、菲律宾蛤仔三种贝类中,缢蛏的净化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48 h后缢蛏组水体pH值较为稳定,氨氮下降44.30%,硝酸盐含量下降81.36%,亚硝酸盐含量下降82.02%,优于其他两种贝类。(2)比较不同密度四角蛤蜊试验组,以5 ind/L密度组净化效果最显著,处理48 h后可有效降低水体氨氮值81.40%,而2 ind/L密度则会引起水体亚硝酸盐水平显著上升(P<0.05)。(3)不同规格缢蛏对养殖尾水pH值、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浓度48 h并无显著影响(P>0.05),但小规格缢蛏会引起养殖水体氨氮水平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7.
袁合侠 《水产养殖》2010,31(8):32-33
<正>刺参通常称作海参,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参品种,盛产于北方辽宁、河北及山东沿海,具有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刺参在自然海区中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由幼参规格养成至商品参规格需3~4年。2008—2009年,我们在海头镇利用大菱鲆工厂化养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于2007年10月起分别从印尼和越南购进龙虾茁种,利用鲍鱼养殖池进行工厂化人工养殖试验,经一年多的养殖,龙虾(图见彩中插2)个体从50克/尾左右增长到750克/尾互右,成活率达89.7%,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养殖池排出污水经过弧形筛前后几个重要水质指标(溶解氧、pH、盐度、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的变化,评价了弧形筛对废水中固体废物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弧形筛有效去除了废水中的固体颗粒,筛除率高达90%,起到了很好的阻截固体污染物的作用,同时增加了水体的含氧量,提高了pH值,降低了化学需氧量(COD),为后续的水处理减轻了负荷.  相似文献   

20.
技术贸易壁垒(TBT)规则对我国贝类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捷  乔庆林 《现代渔业信息》2005,20(9):16-17,21
本文介绍了TBT规则对我国贝类出口的影响,分析了我国贝类出口受阻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