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50年湖北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整个区域的土地利用分析有着重要意义.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选择湖北省近50年耕地时空演变特点作为研究对象,试从耕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利用程度、地域差异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变化特征分析,各出的主要结论有:(1)1952~2001年.湖北省耕地数量先增后减,耕地变化速度很快;(2)耕地结构以水田为主.旱地为次,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业在种植业结构中比例较大;(3)耕地总体利用程度较高,耕地产出效益较好,耕地利用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4)耕地整体质量在下降.一等耕地面积增加,后备耕地有限。预计到21世纪中后期,一等耕地比例增加,农业生产水平大有提高;(5)耕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总趋势表现为:经济发达区比经济欠发选区流失严重.平原区比丘陵区减少量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淮南市谢家集区耕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分依赖化肥,农家肥施用量减少;普遍施用农药,耕地污染程度加重;大量焚烧秸秆,有机质流失严重;整地质量较差,耕层厚度逐年变浅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服务扶持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成都市近30年小麦播种面积、产量、生产模式、生长气候条件等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小麦生产中的问题,探究全市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成都市小麦面积和总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单产呈徘徊趋势。全市小麦主要分布于平坝区域,规模化生产面积占比超过67%。小麦产量逐年增加,原因主要在于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的增加。客观气候条件不利于小麦播种和出苗,后期雨水容易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种粮效益低下,导致小麦生产管理粗放。保护耕地资源,加强田地质量改进,以政策引导稳定种粮面积,保障小麦种植效益。转变生产管理模式适配规模化生产模式,提高小麦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一、耕地质量检查 耕地质量与自然条件、土壤性质、地面状况、选用机具的类型和拖拉机机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必须对耕地质量进行检查,并分析影响耕作质量的因素。耕地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是:耕后是否达到规定的耕深;耕后地表是否平整;土垡翻转及肥料残株的覆盖是否良好;有无漏耕或重耕;地头是否整齐。  相似文献   

5.
《特种经济动植物》2004,7(12):17-17
1 市场分析总述 近半个月毛皮市场行情处于低谷状态,貂、狐、貉皮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原因:①质量问题,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皮张的质量较差,毛绒多较空;②订单较少。  相似文献   

6.
调查分析丰泽区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中低产田占比过半;水分限制是中低产耕地主要的限制因素;耕地土壤养分失衡,氮素严重不足,磷素富集明显,有机质和钾素中上水平。针对问题提出耕地质量提升改良利用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保护和提升耕地综合质量,识别耕地质量关键要素,选取长浏平丘陵区为研究区,运用地理网格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60 km为特征尺度划定三级研究尺度,综合评价并揭示不同尺度下耕地质量各构成要素空间相关程度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耕地质量构成要素均显示出空间正相关性。其中,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含量、耕层质地3要素不论基于何种尺度,均为影响耕地质量的关键要素。此外,耕地集中连片程度与破碎度在二、三级尺度上显示为耕地质量的关键要素;耕地本底质量对耕地整体质量贡献最大,空间质量及生态质量次之;随观测尺度增大,耕地的空间质量与本底质量各要素的Moran’s Ⅰ随即增大,而生态质量要素的Moran’s Ⅰ则随尺度变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我国耕地质量的现状及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提出了保护耕地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落实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大耕地管护力度,确保补充耕地质量;加强年度计划控制,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严厉查处破坏耕地行为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都市“三调”较“二调”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导致耕地保护基金的管理与使用较新时期耕地保护要求逐渐脱节,对于成都市是否继续坚持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出现了不同的争论。在讨论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讨论其继续发放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其现状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结合先进地区经验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国成  陈丁红 《农学学报》2014,4(3):112-115
以临安市为样本,对其近5年占补平衡补充(新垦造)耕地进行了调查和检测,结果表明:补充耕地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利用情况方面都未能达成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设计初衷。在深入分析补充耕地质量等次、利用现状及有关土地法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梳理出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通过树立正确的业绩观,落实耕地保护问责制;优化非农建设用地选址,尽量少占用优质耕地;优化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设计,提高耕地质量以及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做好补充耕地后续管理工作等方面来有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