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NT)、深松耕(DT)和旋耕(RT)对旱作玉米田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夏玉米产量等的影响。2a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主要集中在0~40cm(P0.05),耕作前后40~60cm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耕作方式对土壤储水量有明显影响,其中,播种后0~50d,深松耕和免耕处理0~100cm土壤储水量均高于旋耕;播种后70~120d,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在作物生育前期(播种后0~30d)表现明显(P0.05),表现为旋耕玉米田土壤温度高于免耕和深松耕,播种后50~120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深松耕和旋耕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免耕分别高3.35%和1.91%。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免耕和深松耕净收入较旋耕分别高138.48元/hm~2和259.38元/hm~2。因此,深松耕为旱作夏玉米田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研究了小粉浆土土属地区,在低施氮水平条件下,不同耕播方式对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表现为耕翻优于浅旋,浅旋优于免耕;播种方式表现为撒播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不同耕播方式间高峰苗相近,但耕翻与浅旋方式群体高峰苗到来早,冬前分蘖量高,而免耕方式到来迟,退化快;耕翻方式小麦群体与单株干物积累量均高,但单穗重与单茎干重下降;结实小花量特别是有效穗数以耕翻方式最具优势,而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插秧方式对中稻两迁害虫和中稻产量的影响,特采取裂区试验设计的方法在黄州区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牛耕与机耕2种耕作方式对稻飞虱发生量影响不大,但牛耕方式下稻纵卷叶螟发生重;人插秧方式下稻飞虱发生量显著高于机插、抛秧2种方式,而人插秧方式稻纵卷叶螟反而危害轻一些。机耕方式产量显著高于牛耕:机插秧方式平均产量极显著地高于人插秧和抛秧。在黄州区中稻生产中推荐机耕机插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小粉浆土土属地区,在低施氢水平条件下,不同耕播方式对弱筋小麦扬麦13号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表现为耕翻优于浅旋,连旋优于兑耕;播种方式表现为撒播与条播无明显差异:不同耕播方式间高峰苗相近,但耕翻与浅旋方式群体高峰苗到来早.冬前分蘖量高,而免耕方式到来迟,退化快:耕翻方式小麦群体与单株干物积累量均高,但单穗重与单茎干重下降:结实小花量特别是有效穗数以耕翻方式最具优势,而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5.
在荒漠绿洲带的南疆进行免耕种植不同播期的棉花。结果表明:同一播期内,免耕条件下的棉花株高矮于传统耕作的,但有效果枝数与单株成铃数都高于传统耕作,其产量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棉花之间的产量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在免耕下,播期为4月15日的棉花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措施对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免耕、旋耕、深松耕)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粮饲兼用玉米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耕与旋耕下叶面积指数相近,较传统耕作与免耕提高27.12%~40.24%,光合势动态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基本一致;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都表现为旋耕、深松耕免耕传统耕作,旋耕和深松耕处理双穗率、穗粗、千粒质量均高于传统耕作和免耕;2年平均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秸秆产量旋耕与深松耕处理较高,且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深松耕与旋耕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叶片光合势,从而增加了玉米干物质积累,且提高了双穗率、源器官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量、促进果穗发育,最终有利于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深松耕与旋耕是适合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下粮饲兼用玉米栽培的理想技术.  相似文献   

7.
辽南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 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南地区(海城和瓦房店)以当地3个玉米主栽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的试验设计,分析了免耕平作和常规垄作两种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土壤含水量、出苗率、收获有效穗数、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产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平作在播种期和苗期的土壤含水量、出苗率、收获有效穗数均高于常规垄作。两种耕作方式经济效益对比结果表明:免耕平作节省机耕费和人工费,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垄作。从节本增效的角度考虑,辽南地区免耕平作优于常规垄作。  相似文献   

8.
以双低油莱中双10号为试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栽培方式对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油莱产量无显著影响;纯利润以免耕移栽最高,免耕直播次之,翻耕移栽最低;利润率以免耕直播最高,免耕移栽次之,翻耕直播再次.翻耕移栽最低。  相似文献   

9.
于2002-2004年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垄作下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比传统耕作增产;平作下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比传统耕作增产,其中留茬覆盖的增产效果最明显。垄作方式的平均产量高于平作。在保护性耕作方式中,垄作下留茬免耕的产量高于灭茬免耕,平作下留茬免耕的产量低于灭茬免耕,不能判定是否受试验误差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而垄作和平作留茬覆盖的增产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播种方式对强筋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于江苏淮北的铜山和赣榆2地研究了5种播种方式(稻田撒播套种、稻茬撒播旋耕、稻茬免耕机条播、稻茬撒播压板、旱茬机条播)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营养品质与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的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加上品质和籽粒产量存在差异;适宜播期条件下,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小麦的产量、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稻田套播小麦,淀粉含量低于稻田套播小麦;稻田套播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低主要足由于醇溶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旱地机条播和稻茬撒播所致.适期播种的稻田套播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与晚播常规播种小麦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播期过晚的常规播种小麦,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低于或略低于晚播的常规播种小麦,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和弱化度高于其他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以常规耕作处理作对照,研究了玉米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小麦留茬免耕几种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变化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在花后第7天达到最大,峰值在3.4~5.1,且花后各阶段叶面积指数均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玉米留茬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44.89%,33.40%,14.58%,产量高低表现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各处理间差异在0.05水平上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黄土旱塬区农田长期免耕耕作对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产量是否存在威胁,建立适宜的高产高效耕作技术体系。在陕西省长武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连续3年进行免耕耕作的试验田,于2015年9月,在冬小麦播种前分别进行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下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0~30cm土层,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都沿剖面呈减少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0~10cm土层表现为免耕耕作>旋耕耕作>翻耕耕作,每1hm2冬小麦实际产量表现为翻耕耕作>旋耕耕作>免耕耕作,且只在免耕耕作和翻耕耕作下冬小麦实际产量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在深翻机条播、浅旋机条播、浅旋撒播及免耕机条播4种耕作方式下。选用郑麦9023分别采取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方式。结果表明:深翻机条播耕作方式能够获得小麦高产,尤以稻秸还田处理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耕作还田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主要体现在稳数和穗粒数两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2BMXS-4/12智能免耕施肥覆盖旋播机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采用3种耕作和播种方式对不同处理的小麦单株性状、群体建成进行测定,分析了产量及其组成因素间的回归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耕作和播种方式相比,智能免耕施肥覆盖旋播机能增加小麦株高、茎蘖数、主茎叶片数和次生根,可以获取较高的籽粒产量、经济效益、产出投入比和成本利润率。智能免耕施肥覆盖旋播机具有智能化程度高、简单易行、省工省时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机械和耕作播种方式,也符合河南省"十三五"重点推广的小麦耕播技术规划。  相似文献   

15.
不同耕播措施条件对燕麦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燕麦品种宁莜1号为试验材料,在宁夏南部山区进行不同耕播措施对燕麦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经济产量表现为相同播深,免耕处理翻耕处理;相同耕作方式下,播深7 cm处理9、5 cm处理,且播深7 cm产量比9 cm高15.9%,比5 cm高18.3%,处理间差异显著。因此,在宁夏南部干旱山区,采用免耕措施能有效利用土壤休闲期水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但效果与翻耕差距不大,而7 cm的播深抗旱效果明显,并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稻茬麦在延期播种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半冬性品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期找出节本、高产、稳产、增效的耕作方式。[方法]小麦品种为洛麦23。采用5种种植方式。试验期间,调查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及其结构、子粒干物质含量。[结果]稻茬小麦不同耕作方式的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数都表现出差异性,早播浅旋耕(方式5)这3项指标均最高;5种不同耕作方式中,打捆和鼠道犁的耕作方式(方式2)比其他耕作方式成本高,打捆方式的经济效益最低,早播浅旋耕(方式5)的经济效益最高。[结论]早播稻茬小麦可以争取足够基本苗,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数,获得高产。在秸秆还田、提高产量的同时,降低机耕作业成本是增加单位面积效益的途径之一,因此减少灭茬碎垡的作业次数可以作为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为选取有效耕作方式及合理种植密度指导玉米生产,以德美亚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T1)玉米产量高于秋翻平作(T2)和传统垄作(T3),前两者差异不显著,与后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再降的趋势,D2处理产量最高,与D3差异不显著,D2、D3处理大于D1处理,但与D1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处理穗粒数、穗粒重最高,倒伏率、空秆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早免晚耕和双季免耕的耕作方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群体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同时能提高水稻产量,一般免耕可以增加有效穗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免耕抛秧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水稻千粒重,促进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19.
以华北地区主推的济麦22号为试材,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三种耕作方式配施三个氮肥水平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深耕(DT)提高了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穗数和分蘖数增加,产量最高;免耕(NT)使光合速率加快,成穗率增加,产量在三种耕作方式中居中;旋耕(RT)光合速率最小,成穗率最低,产量最低。氮肥施用可以使产量增加,增加幅度因耕作方式而异。免耕播种减少了劳动力投入,节约了成本,所以深耕或免耕配施225 kg/hm2纯氮是值得推荐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开展了稻茬小麦播种方式试验,通过定株和定点调查,对免耕机械条播、机耕机旋播种、机耕人工浅播下的稻茬小麦分蘖成穗和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探明了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了稻茬小麦免耕机械条播技术增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